辽宁农村大社,柜台和商品还是八十年代样子,论分卖的小物件白送

图片
这道门,让“古朴感”和年代感扑面而来!这是哪里?辽宁丹东东港市合隆满族乡供销社商店,当地人叫了多年的“大社”——入乡随俗,以下就称其为大社。据大社现在的承包人代女士说,大社的房子是1983年建的,当时这道门绝对高大上,37年了,门没换过,甚至玻璃都没换过!
图片
没换过的岂止是门和玻璃,还有大社里的货架子和柜台。八十年代流行“三尺柜台”的说法,当时,合隆大社有20多名职工,每天站在三尺柜台内给乡里乡亲服务,代女士的母亲就是其中的一员。再后来,代女士母亲退休,大社转制承包,代女士就接替了母亲继续站在三尺柜台内。“所以,我尽量保持大社的原样,包括一些小商品,这也是我妈妈的意思。”
图片
譬如这些纽扣,即便在农村大集都难觅踪影。八十年代,这样的纽扣是城乡商业网点不可或缺的商品,论分卖。进入2020年,这样的纽扣还有消费市场吗?又该多少钱卖?代女士说,“有,农村少数的爷爷奶奶大爷大妈,他们的穿着打扮依然有很明显的三四十年前的特征,一旦他们衣服上的纽扣没了着急忙慌怎么办?找我就成。只是,过去是卖,现在基本上是给,除非是十几个几十个地买我会象征性收点钱。论个买的,我怎么收钱?”
图片
大社所在的合隆满族乡,在丹东地区是数得着的富裕乡镇,家用热水器和饮水机普及率很高,老式暖瓶几乎是古董般的存在,而数量如此之多的暖瓶胆堂而皇之地摆在货架上,实在是令人侧目!已经蒙尘的暖瓶胆,显然很久没被动过了。但代女士说,很长时间没动过并不等于此前没卖过,也不等于以后没人买,“留着,以备不时之需。现代生活方式普及了,但小概率的事情也是存在的。有的人,就是喜欢用老式暖瓶。”
图片
柜台里居然有双燕牌钢针!在丹东人的记忆中,双燕牌钢针曾经是家居必备,生产厂家“地方国营丹东制钉制针厂”早就成了历史。现如今,双燕牌钢针已经被一些人作为旧物收藏,网上甚至有年份制品的拍卖。“现在的服装厂服装店用针有专门的供货渠道,普通农村家庭很少用针,这几包针就放着,也不占地方,上了年纪的奶奶大妈或许还用得上。,”代女士说。
图片
货架子上的布匹不是八十年代的,但呈现的方式如同当初。跟大社内“滞销”的老旧小商品相比,布匹还卖得动。这些布匹不是为穿衣准备,而是应对着普通农家的家居布置。就像代女士所说,如果瞅着乡里乡亲穿衣打扮准备布匹,几乎就没有市场了。“现在是成衣时代,一般人是不会自己做衣服穿的,但其他方面的布料在农村还有市场。”
图片
这个涂了黄色的意见箱,是30多年前供销社系统搞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接受农民监督时设立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不小心碰掉被代女士当做垃圾扔在大社外面,丈夫发现后捡回来认真擦拭固定起来。为此,夫妻俩有过小小的争执,代女士认为意见箱在当下已经没有意义,而丈夫则说了这样的一番话:承包经营就不能提意见了吗?一旦有老头老太太就愿意往意见箱里塞点批评意见什么的,却发现意见箱没了,你说他们得多失望!
图片
曾经的八十年代,合隆大社是当时合隆镇(合隆满族乡前称合隆镇)农民的CBD,尽管当时的东沟县供销合作社在多个村子里都有商店,但各个乡镇的“大社之大”却是村里商店所无法比拟的。1983年,合隆大社扩建成现在看到的样子,这一片开阔的地方就是当时全镇室内最大的“商务广场”。甭说是节假日,就算是平时,这个“广场”也是人头攒动。37年过去,“商务广场”已经很难再现当年的模样。
图片
这样的农村大社,还有效益吗?‘当然有’,代女士说,“少量八十年代的商品‘滞销’毕竟是少数,大社现在卖的大都是贴近当今农民生产生活的农资和其他日用品,生意可以。”在代女士看来,保留八十年代农村供销社的印记,一方面是情怀使然,更重要的,是对少数人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尊重。“现代社会,少数人喜欢的传统方式与多数人选择的时尚生活可以并存,包容促进文明。说白了,留住人心最重要。”(棋簿紫/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