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成果喜欢上海的理由,必定有文化的温度

杨浦滨江的昔日工业遗存与绿树花丛相映生辉,轮船机床以艺术化手法“回归”。“我出生在黄浦江畔,但前半辈子几乎看不到江景,现在滨江就是我家后花园。”家住平凉街道的居民朱大荣说。

孩子们在滨江工业雕塑旁玩“123木头人” 黄尖尖 摄

70后作家滕肖澜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这两年,但凡外地友人来上海,她都会推荐去滨江沿岸,感受凭江临风的开阔感。“这些地点没有造商业设施,而是留给市民,成了不花一分钱的黄金空间。”

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徐小姐是“文艺青年”,她在西岸美术馆逛展后再去徐汇滨江感受微风拂面的文艺周末,总会收到朋友圈一连串点赞。“就连不在上海的同学也关注了这里美术馆的公众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什么造就令人向往的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江南文化的荟萃地,过去三年,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种种行动,成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

喜欢上海的理由,必定有文化的温度。

市民在水厂栈桥上跑步健身。黄尖尖 摄

“演艺大世界”,新空间有新体验

9月15日晚,550位观众走进淮海路上的上音歌剧院,由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师生献演的“经典歌剧选萃之夜”为这座年轻的剧院庆贺运营一周年。“从我家往下看,它就像一只暖色调的和平鸽。”上音歌剧院开建以来,家住东湖路的翁女士为它画下了20多张素描图。剧院落成开放,她和家人成为音乐会、讲座、工作坊的常客,这些素描也在歌剧院三楼展出。“以前这儿是停车场,现在家门口有这么优雅的歌剧院,真是市民的福气。”

淮海路文化新地标 上音歌剧院 蒋迪雯 摄

翁女士为上音歌剧院画下的素描 受访者提供

有“新”的惊喜,也有“老”的重生。90岁的上海音乐厅经过一年多修缮,9月重新迎客,不仅演出大厅升级,还开辟出不少新的“微空间”。90后小何发现,通往地下一层的一段楼梯被命名为“7又二分之一楼梯”;二楼面向草坪的阳台是过去从未开放的,老观众谢荣毅连连按下快门。

上海音乐厅第一次向市民开放的阳台 蒋迪雯 摄

当金黄的银杏树叶覆盖草坪之际,2018年起举办的“银杏音乐节”即便在音乐厅修缮期间也未失约。今年8月,上海首批6家“户外演艺新空间”挂牌,上海音乐厅广场正是其中之一。

上上海音乐厅广场上的银杏音乐会 蒋迪雯 摄

2018年以来,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区域及外滩、创意码头、世博滨江、新天地、复兴路形成“一中心、五集群”的“演艺大世界”活力格局。去年5月,“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出台,分布在商场、地铁站、书店、楼宇的思南公馆、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等60家“演艺新空间”先后挂牌。今年疫情以来,以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为首的一批剧场和演艺空间尝试拓展户外演艺新形态。7月11日至8月23日的50天里,文化广场策划的“2020户外舞台演出季”带来28场不同类型的演出,还有文创市集、快闪表演。

文化广场策划的“2020户外舞台演出季”

同样是在这个夏天,“演艺大世界”新添了一个驻场演出——8月末,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在汉口路亚洲大厦“星空间1号”开启长期驻场,每天最多上演三场。“星”有星夜的寓意,一天三场中,晚上第一场21时30分开演。9月11日起,同一楼层的“星空间2号”开始演出喜剧秀《花好月圆》。

“演艺大世界”新增“星空间”开启长期驻场演出,演出时间延伸至午夜

“星空间”与人民大舞台相邻,位于演艺大世界核心区域。从“演艺新空间”到“户外新空间”再到“星空间”,拓展的不仅是演艺的时空,还有文商旅融合的消费场景,背后是这座城市跃动着的更开放亲民、更好看好玩的“文化心脏”。

“超级文化区”,高品质生活载体

城市是人活动的场所,更是人文的容器。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眼中,“演艺大世界”的每一寸空间都诉说着中国和上海的演艺的故事,每一块砖都记录着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步伐。他还观察到,超越园区、街区、景区的“超级文化区”正在上海不同区域形成。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起到毛细血管般的带动作用,令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市民的高品质生活同频共振。

思南公馆 “演艺大世界” 提供

去年11月首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实现“开门红”后,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又将如约而至。多个重要国际性拍卖会因疫情推迟,令再度开启的全球艺术品交易“上海时间”备受瞩目。眼下,西岸文化核心区已集聚艺术、媒体、人工智能、科技金融等产业基础,对市民来说,这里又是享受美好生活的滨江地带。

西岸美术馆户外台阶也是滨江亲水空间

既有产业动能又有文化内涵和景观体验,在花建等专家看来,这正是“超级文化区”的特征所在。以徐家汇源为例,400多年前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写下海派文化的精彩篇章;今年7月举行的徐家汇红色赵巷主题文献展揭开这里近百年前的红色密码。徐家汇源也是上海首个开放式都市旅游景区,徐家汇藏书楼、土山湾博物馆、徐家汇天主堂、电影博物馆等诉说着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故事。明年,1.8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阅读文化空间徐家汇书院落成开业,将为市民带来又一份书香大礼。

上海书展期间首发的《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记录了诸多成为文化容器的新老建筑

电竞产业集聚的灵石路享有“宇宙电竞中心”之誉,有“海上第一名园”之称的张园地块瞄准演艺文化展示……复合型的“超级文化区”,沟通着历史与现实、高雅与大众、文化与消费,成为高品质生活的载体。

2019全球电竞大会在上海举行 蒋迪雯 摄

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关注人的需求。持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上海,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博东馆、上图东馆、大歌剧院、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一批新建重大项目撑起文化“天际线”;客堂间、睦邻点、望江驿、水岸汇……这些新名词背后是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

宝山月浦镇,昔日粮仓变身市民共享的“众文空间”

浦东演艺地标东方艺术中心将优质演艺资源引入社区

“人民城市”,细节可见温度可感

知名导演王家卫监制的电视剧《繁花》日前开机,让原著作者金宇澄再度走到聚光灯下。8月,金宇澄去了一趟苏州黎里古镇。《繁花》写尽上海中心城区石库门的风华,少有人知的是,黎里古镇上有条“金家弄”,是金家老宅所在。在青浦金泽古镇住了多年的影像艺术家尔冬强,去年在黎里开启了一项江南文化田野口述史项目,金宇澄、陈村等上海作家同行黎里,正是因此发端。

位于青浦区金泽镇的青西郊野公园是一个以湿地为特色的郊野公园,园内的水杉林在初冬时节披上红色外衣,美不胜收。新华社

金泽、黎里等江南名镇同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艺术家的行动无形中紧扣着一种文化自觉。“江南文化一直是上海文化的核心资源,后者因前者的滋润而呈现出迷人的大都市魅力和气质。”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将江南文化提升为自身的战略资源,有助于实现上海都市文化的革故鼎新,以开放胸襟引领江南文化复兴。

上海青浦

文化自觉者,是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建设者。武康大楼的大厅里,一块旧地砖坏了,找不到和原来一样的,学美术的居民秦忠民就按原图案画上。企业家刘素华以社会组织身份出资修缮位于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旧居,并以纪念馆形式免费向市民开放,“来了上海就是上海人,这是上海文化的特点”。南昌路上,几个热爱阅读的年轻人自筹资金把一栋老宅改建为“一见图书馆”,运营一年多来“不求网红,只为阅读”。

南昌路上的“一见图书馆”由几位爱阅读的年轻人自筹资金运营 董天晔 摄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织,奠定了上海城市的精神底色。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三年行动中,细节可见,温度可感。

疫情期间留在上海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以《上海表情》《第一时间》记录这座城市的抗疫过程,写下“城市有爱,每个人的生命才会更灿烂”的篇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怎会不愿意投入自己的能力和热情,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当一座城市成为文化流淌的大舞台、大空间,人民城市的愿景,就在离市民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