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可惧吗?看平凉这些老人如何把日子过成诗

图片
图片
图片
衰老可惧吗?看这些老人如何把日子过成诗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柳娜
脸庞干瘪,世界模糊,听力下降,步履蹒跚⋯⋯ 没有人喜欢衰老,如何面对衰老,并与之共处,是每个普通人都无法逃避的课题。
而在平凉一些老年人群里,“衰老”并不是一个悲情的词汇,他们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欢乐、微笑着与疾病共处,与孤独为伴,将日子过成诗。
晓兰:吟诗作赋抒胸臆
家住崆峒区南环路的晓兰,今年70岁了,曾在平凉文化单位供职的她,喜欢写作,至今笔耕不辍。今年,她爱上了写诗,二三十首诗作生动形象地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她写的诗作包括弘扬真善美,倡导新风尚,尊老爱幼、健康养生等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比如这首她在练习太极拳期间作的诗:“秋高气爽九月天,崆峒五运凯歌旋。全民健身炫亮点,万人展演太极拳。白鹤亮翅翔云天,伏虎威武左单鞭。马步裹肘击地锤,青龙出水掀波澜⋯⋯”
对于她来说,生活处处是诗。
图片
晓兰精心制作的美篇。
在姐姐家探亲,她写道:“阿姊住城楼里边,告别乡村苦与寒。儿孙满堂家道兴,福寿延年日子甜。姐妹亲戚喜见面,知心话儿道不完。手机留下精彩间,久别重逢乐心田。”
她说,人老了,奔波已是过去,生活更趋向于“慢生活”。虽然精力远不及年轻时好,吃药也成常态,但心态更趋向平和,感悟到开心健康才最重要。三年前,她学会了玩智能手机,在子女孙辈的潜移默化中,也成为浩浩网络大军里的一员。她已学会了将诗作做成美篇,晒到校友群里与大家分享。
互联网给晓兰等老年人带去了无限的可能,在一些练拳、做诗等选择之外,为他们打开了包罗万象的世界。“许多老年人在身体衰老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的衰老、精神的委顿,你得振作起来,每个老年人只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多培养自己的兴趣,总会寻找到晚年生活的精彩。”晓兰说。
岳起中夫妇:夫唱妇随传承崆峒武术
脸色红润、腰杆挺直、精神矍铄,这是80多岁的岳起中、张炜英夫妇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老人将年龄告知,记者都不太相信站在眼前的这两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已80多岁高龄。
图片
岳起中夫妇。
这是一对神仙眷侣,也是拳友。在平凉柳湖公园,每天都能看见夫妻二人练武的场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锻炼,夫妻二人收获了健康,享受了快乐。
“看到两位老人在一起切磋拳法,好有爱的样子,让人感到好感动好羡慕。”柳湖公园的游人笑着说。
比起年轻人轰轰烈烈你侬我侬的浪漫,岳起中、张炜英夫妇这种平平淡淡的练拳场景似乎更能打动人。两人在一起习武的情景渐渐地招来了很多“粉丝”,回头率高不说,还经常有人找他们拍照,许多年轻人都会连连发出赞叹:“我们老了也能这样多好,真是让人羡慕啊!”
除了早上练一会武术,岳起中夫妇还会经常参加一些体育比赛,日子过得格外充实。老两口的感情更是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变得越发融洽。
致力于崆峒武术发扬和光大的岳起中夫妇,先后在二十多个省区及香港和台湾参加武术比赛,获得了金、银、铜及各种奖牌共100多块。他们还是平凉市崆峒武术协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经常能在本地一些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中,看到两位老人白发苍苍却又精神矍铄的英姿。
“共同的爱好让我们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多,我们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完全感受不到老之将至。”岳起中说。
罗虎夫妇: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退休十年的罗虎、张雅琴夫妇隔一些日子总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回忆前半生,养育子女、操劳家务……罗虎夫妇忙得顾不上自己,很少结伴出过远门。退休十年,他与老伴热衷于踏上旅途,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看,这是我在海南拍的照片,海景美吧!”罗虎和老伴打开手机相册给记者翻看今年过年期间在海南的照片。“你如果去海南,去之前最好预定白天的机票,这样到达海南机场的时候可以预定接机,直接到达酒店好好休息一下。要玩的话推荐去亚龙湾热带天堂,风景超美,还可以去椰田古寨,古寨保留着原生态,很有韵味,最好是选择早点去,否则人太多。再就是海南著名的天涯海角了,靠近海边,也是最佳的观海处,海水很清澈,用相机一拍就是微波粼粼的蓝色海水。”罗虎传授着他的经验,俨然一位“旅游达人”。
图片
罗虎给妻子拍摄的旅游照片。
“人这一生太苦太累了,一直为儿女活,其实在父母眼中,我们也曾被他们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快乐、幸福。到老年,我觉得我们应该为自己活一回。”罗虎说。
退休后,在不用带孙子的月份,罗虎和老伴就会开启了“出游模式”。云南、西藏、日本、韩国⋯⋯脚步越走越远,十年间出去了30多趟。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罗虎说,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那么热爱旅游,而且旅游确实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连困扰他多年的高血压也变得不那么难缠了。
十年时间,罗虎每去一个地方,都会提前做好攻略,沿途给老伴拍照、编美篇更是每天必做的功课。他的电脑里,存了几万张照片,都是出去玩拍的。
“我希望我们永远有三四十岁的心脏,让晚年充满了阳光和色彩,快乐和潇洒。”罗虎说。
王知三:写作摄影卖菜,各种玩法都尝试
“爬了一辈子方格,没挣下钱 ,早上在菜市场批发了100斤葱韮,两三个钟头卖完了,尽赚200元,利真大,明天继续。”
9月16日,当平凉知名民俗文化学者王知三将他一早上的收获晒到朋友圈后,朋友纷纷点赞并笑他“财迷”。
“体验体验生活,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王知三笑着说。
仿佛很缺钱的王知三其实是一个“大手大脚”做公益的人。给人照了一辈子相,花了二三十万元,他连眼都没眨一下。
图片
卖菜成为王知三的又一大爱好。
摄影、写书,是他老年生活最重要的两项内容。“现在多了一样,卖菜!”他补充道。
王知三的中老年生活在勤奋耕耘中度过。他走遍平凉大地和整个六盘山地区,拍了12万张图片,创办过《静宁摄影》《关陇民俗》《西北民俗研究通讯》《仙人峡》等摄影、文艺、学术报刊7种。在省、市展出摄影作品、电视专题5百余件,有70多件摄影、电视专题获国家、省、市级奖。
王知三组织成立关陇地区第一家县级摄影协会——静宁县摄影工作者协会,多次组织开展摄影展览、采风、交流、培训活动。曾组织举办大型摄影艺术展览“今日静宁”“革命业绩光照人间”“巾帼风采”“爱我家乡”等。
他的近千幅民俗图片被《西北民族研究》《陇东风俗录》《甘肃民俗》《多彩甘肃》《甘肃金融年鉴》等报刊书籍刊用。
2001年,他作为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数据库》和《六盘山区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开发》课题专家组成员,拍摄了7万多幅反映关陇地区民俗文化的资料照片,并建立了地方民俗文化图片库,这是一笔属于关陇属于平凉的宝贵财富。
王知三一直致力于地方民间文学、民俗、文史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编著有《静宁民间故事》《伏羲文化论集》《问俗关陇》《六盘山地区原生态文化——民间采撷》《关陇文化探微》《甘肃民俗》等多部著作。
如今,已经73岁的王知三依然奔波在静宁的大街小巷,山山峁峁,用照相机真实展现着静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扶贫战役、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生活场景。他说:“人是时代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镜头对准人的摄影才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成为时代和历史的见证。而我也通过此,找到了重返年轻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