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东兴安科右前旗供电驻村书记的扶贫足迹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从2016年开始,蒙东兴安科右前旗供电公司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王文刚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助力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俄体镇双花村、大石寨镇东方红村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推动当地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贡献。
“到姚爱国家1631步。”
“到窦玉林家1200步。”
“到周立军家2417步。”
“到齐幸杰家1159步。”
从村部宿舍到每一户贫困户家的步数,王文刚都烂熟于心,像部队列队报号一样,他张口就能说出来。王文刚是蒙东科右前旗供电公司派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2016年11月到俄体镇双花村,2018年5月到大石寨镇东方红村。两次驻村,一样深情。驻村4年多,两个村的每一户贫困户家他都去过不下20次。通往每户的路上都留下了他当兵时训练出的每步75公分标准步幅的足迹。
图片
变“废”为宝种赤芍
姚爱国骑着新买的电动三轮车回到家,把车停到院子里,忍不住拨通了王文刚的电话。
“王书记,我是老姚啊,我刚用卖赤芍的钱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心里特高兴,就想打个电话谢谢你。家里的苞米都好了,你啥时候‘回家’来看看我啊!”家住双花村的姚爱国连珠炮似地说着。
话还要从2017年说起。那年9月,科右前旗政府面向全旗贫困村推出发展庭院经济的产业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在自家院里栽种中草药,免费发放赤芍地苗,请技术专家统一开展种植培训,后期产品由政府收购。
好产业,能致富;好政策,能保底。自家庭院巴掌大的一块地可以“变闲为宝”,村民们还都想试试。可没想到,这事竟然一波三折。
当时在双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王文刚,凭借经验想到的是:要在村里上一个新产业,不能盲目投产。这事关各家各户,巴掌大的地也是天大的事。他马上召集村干部共同商议,决定和双花村村委会主任王明胜一同到扎兰屯市赤芍种植试点基地先“取经”。
“叮、叮、叮……”双花村村民的微信都收到了他们“取经”得来的信息。
“大家看,这是扎兰屯市赤芍种植试点农户家。这赤芍就是要种在咱们自家庭院中的,两年后就能售卖,利润空间特别大。”村民看着手机里王文刚拍的小视频,有的开始“活心”,有的脸上写满了犹豫。
村东头的姚爱国看了两眼便关掉了视频,连说:“老老实实种点菜,够自己家吃就行,可不种这破玩意儿。”
“你们往微信群里发的赤芍种植小视频和资料挺有效果,现在有12户贫困户领了赤芍地苗开始播种了!”几天后,王文刚和王明胜回到村里,村支书马上通报好消息。
“还有44户贫困户没有领吗?”王文刚疑惑不解。
“大家都不了解,没见过,虽然没什么成本,但是万一收成不好,自家菜园子可就白白荒废两年。两年的菜钱对农户来说,是一大笔支出啊。”村支书说。
当年种植当年见效的种植习惯与种植经济作物、放眼长远利益,两种观念在碰撞,在交锋——
赤芍种植周期为两年,每亩能够收获约800公斤成品。按照市场价格,每公斤收益28元左右,除去成本,每亩纯利润在1万元左右。效益这么好,村民仍然不愿种、不敢种。
难题要解,“硬骨头”要啃。王文刚和村干部组织了三个晚上的动员会,仍有21户贫困户还是顾虑重重——
“第一年播种,第二年结种子,第三年才能卖,万一收成不好,我这两年的成本怎么办?”动员大会上,姚爱国不等王文刚说完就带头“冒泡”,话锋犀利。
“对啊,要是和政府合作的收购商跑路了怎么办?”有人应和,有人沉思。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现身说法来得快。王文刚带领21户贫困户来到已经开始种植赤芍的俄体镇义新村农户家。眼见为实,听着义新村种植户的介绍,不少村民开始心动。
趁热打铁,王文刚到36公里外的乌兰浩特市联系了6家中草药收购商,与还有顾虑的21户贫困户签订了收购协议,并承诺:如若政府无法回收,由这6家商户代理收购。
吃下“定心丸”,没有“后顾忧”,王文刚踏着75公分步幅的脚步,丈量着由贫困迈向富裕的里程,拉近了党和政府与贫困户之间心与心的距离。赤芍扎根双花村,“一波三折”后的结果如何?请听一听村民的心声吧——
“两年,我在自家菜园子种赤芍得了9000元。我家的菜园子真像当年王书记说的一样变‘废’为宝了!”
“以前,我们村发展方向不明。王文刚来的这两年,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村里确定发展沙果种植产业和庭院经济赤芍种植这两大产业。带着大伙发展经济,领着贫困户往前奔,当兵出身的就是不一般。”
“当兵出身的就是不一般”——村民对王文刚的评价恰如其分。脱贫攻坚战于他而言,就是一场“战役”。他以一个军人的姿态,在这个“阵地”上披甲执锐,勇往直前。
2018年3月,科右前旗供电公司获得旗政府颁发的“2017年度脱贫攻坚包扶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由于扶贫成绩突出,2018年5月,旗政府将王文刚带领的扶贫工作队转派至大石寨镇东方红村。
王文刚阔步迈向下一个目标。
图片
“转战”东方红村
2018年5月,王文刚迈开他的“铁脚板”,向东方红村走去。
“喔喔……”东方红村的雄鸡报晓声在大兴安岭的山谷间回荡。听见鸡叫就像听到部队的起床号一样,王文刚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上绿色迷彩服。在部队里他是每天第一个出操报号的排头兵,在扶贫工作队中他是每天第一个起床工作的带头人。他带着4名同事,为东方红村制订了脱贫“作战计划”。他知道,这次从双花村“转战”东方红村,有硬仗等着他们去打。
按照“作战计划”,王文刚先挨家挨户走访,谁家贫困往谁家去,为的是摸清家底,换作军事术语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听说贫困户窦玉林家住在村西头,距离村部远,他就用脚步去量。从村部到窦玉林家门口,不多不少,正好是1200步。
窦玉林有一儿一女,都在外打工。他常年一人在村里生活,是“空巢老人”。年过75岁,窦玉林虽然身体健康,但身子骨却远不如以前,干起农活来异常吃力。他家里的地都转租出去了,每年靠微薄的租金和政府低保补助、粮补等维持基本生活。
看在眼里,记在本上,刻在心中,王文刚把窦玉林的名字写进重点扶贫档案,时时刻刻关注着。
2018年7月4日,科右前旗供电公司鼓励引导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先后为每户贫困户免费发放50只鸡雏。窦玉林看着领回来的鸡雏,心里犯了难:“鸡雏是好鸡雏,可用什么喂呀?如果用饲料喂,成本太高了,喂不起呀!”
带着50只欢蹦乱跳的鸡雏,愁眉不展的窦玉林见到王文刚,一脸愧疚地说:“你的好意我心领了,王书记,这鸡我养不起,饿死了多白瞎,还是还给你吧。”
王文刚看着两大纸箱活蹦乱跳的鸡雏,再看看窦玉林满脸的愁云,笑着说:“窦叔,这鸡好养。你的难处我都想到了,我有办法让你‘零成本’养鸡!”
王文刚帮着窦玉林把鸡雏送回家,紧接着就领他往山上走,边走边向他“面授机宜”:“窦叔,白天你就把鸡放到山上养,让它们吃点‘纯天然’的,等晚上你就喂这种野菜,里面掺点玉米面就行。等到上秋了,您到地里捡点没收净的玉米棒子,粉碎了,喂鸡吃,解决饲料问题。”
两人边走边唠,窦玉林听着听着,笑模样浮上脸庞,一脸愁云迎风散去:“王书记,你想我家的事儿比我还心细,这样养鸡有‘道行’,我听你的。”
行走中出妙计,心系群众的人,总有让人信服的一天。
2018年12月,好消息传来,双花村脱贫出列。
到2019年元旦,窦玉林喂了5个多月的小鸡,一只只长到了7斤左右。通过驻村工作队帮助销售,他一次就卖了27只。每只卖到100元,他一次性收入2700元。到今年夏天,窦玉林还卖出了2400余枚鸡蛋,收入2880元。
雄鸡报晓,村民发家。东方红村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饲养了2400只鸡。全村人共饲养了5326只鸡,其中公鸡有2129只。仅养鸡一项,村民一年就能增收14.6万元。
凯歌和捷报并没有让王文刚和扶贫工作队的脚步停下来,他们带着东方红村乡亲们向养牛致富的路上“进军”。一路走来,雨雪风霜。最后,王文刚还悟出了一句话:“当兵离不开枪,脱贫少不了牛!”
俗话说:乳牛生乳牛,三年五个头。贫困户周立军家养的牛就朝这个目标迈进了。看着这么“争气”的大乳牛,周立军恨不得天天都去摸几遍软滑的牛背。
2018年之前,家无半分积蓄的周立军在政府扶持下分到了2头基础母牛。从此,他便走上养牛脱贫之路。
刚开始,分牛到家时,周立军两口子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总是担心万一牛出点啥意外,或者自己没经验养不好,那就赔大发了!
就在这时,王文刚带着东方红村出名的“养牛专业户”于双柱和防疫员来到了周立军家。“以后有什么养牛的问题都尽管请教他们,我帮你一起养好‘脱贫牛’。”王文刚说。
从村部到周立军家要走2417步。那段日子,王文刚几乎每天都要去一趟周立军家。喂牛、为牛看病打针、给牛人工授精,王文刚比周立军两口子还上心。
2019年8月,周立军家第一批母牛经过283天孕期,终于要下犊了。在母牛临产前一周,王文刚就联系好了当地兽医。
“这只母牛怀的是对双胞胎,生产难度很大。”站在母牛旁边的王文刚拿着绳子,满脸担忧地看着兽医将即将生产的母牛拴在柱子上。
经过10分钟的努力,小牛犊成功出生,不到半个小时,另外一头也顺利出生。两头小牛,一个47斤,一个56斤,腰宽肉厚,健健康康!
如今,周立军家已有5头牛,其中乳牛4头,养牛年收入2万元。今年,他家又有两头母牛要下犊了。
东方红村8户贫困户都养了牛。全村养牛头数达350头,2019年出栏商品牛80头,仅养牛产业一项就为全村创收100万元。
图片
奋力攻克“黑屋”
东方红村原址在归流河畔,遭遇1998年大洪水后整体搬迁至新址。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村里至今仍有12户人家还住在当年政府援建的“毛坯房”里。这种屋子棚面、墙面和地面比较简陋,当地人称之为“黑屋”。
脱贫不能留死角,彻底消除“黑屋”,让全村贫困户在2020年彻底脱贫,王文刚和扶贫工作队勇敢地接下了这场攻坚战的主攻任务。
主攻目标选在哪里?王文刚用脚步丈量后,选在了贫困户齐幸杰家——他家距村部1159步。他家有院没门,房破屋旧,靠4条大狗看门护院。
第一次进齐幸杰家,王文刚是“钻”进去的。没有大门的院子,用一张大铁丝网拦着。人要将铁丝网从下面掀起一个口子,然后猫腰才能进出。
走进院子,满地的鸡屎和羊粪让人无从下脚。屋内还是土地面,火炕已经用了20多年。炕洞堵塞,一烧炕就冒烟,墙面熏得黑漆漆的。
“脏、乱、差,不适合居住,一定要改变!”王文刚下定了决心。
回到村部,王文刚向村支两委了解齐幸杰家的情况。每个人都直摇头:扶不起来啊,越扶越穷,越扶他脾气越大。
齐幸杰家4口人,1个“五保”,两个“低保”,收入按村里水平应该不算低,可是发给他的钱也不知用到哪里去了,日子过得竟如此狼狈!村里拿他家都没办法。工作也做了,该帮的也帮了,可就是不见效果。
听罢,王文刚再一次来到齐幸杰家:“老齐,你这居住环境得改善,你女儿已经10多岁了,这样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利于你们身体健康……”
“好,王书记,我知道了,我马上就改造。”
……
“老齐,算这次,我都来了26次了,你每次都答应,可就是不动。不行,今天我帮你一起收拾!”
“今天可不行啊,我得上山放羊,王书记你快去忙吧,我也得走了。”说完,齐幸杰就推搡着王文刚往出走。
王文刚与齐幸杰交流了二十几次,讲政策,换来的还是他“原地踏步”,丝毫没有效果。王文刚明白,齐幸杰就是怕“脱贫脱了政策”。他真正要扶的是思想、是观念。
正面“强攻”受阻,就选“迂回包抄”。王文刚一边同村支两委联合给齐幸杰做工作,另一边在村里找和齐幸杰交情较好的村民,通过这名村民给齐幸杰做工作,寻找突破口。
几天观察,王文刚发现齐幸杰每天都到海滨商店买东西。这个商店离齐幸杰家并不算近,为什么他每天都专门绕路去呢?了解后才知道,海滨商店是齐幸杰采购食物的一个定点商店。
“老齐家庭条件困难,之前买东西好几次都给不上钱,后来我就索性给他记账,然后等他有钱了一次性还。这样一来二去的,他买东西就只上我们家了。”老板娘王淑娟说,“他老婆患有精神病,女儿还小,我看孩子可怜,有些事情就多帮衬点。”
“那你能再帮我、也是帮他家一个忙吗?”王文刚把齐幸杰家的居住环境和他们多次交流的困难向王淑娟详细说了一遍,想请王淑娟出面帮忙。
“好!”当天晚上,王淑娟准备了几个小菜,叫来了王文刚和齐幸杰。三人围坐一桌,王淑娟和王文刚从政府政策讲到孩子成长,再说到身体健康,入情入理地做齐幸杰的思想工作。最后,齐幸杰放下筷子沉默了,又抬起头来说:“我之前太自私了,就算是为了孩子,我也得改造!”
听了这话,王文刚终于松了一口气。随后,在帮扶责任人的出资支援下,齐幸杰家院子装上了大门,屋里的墙也刷了,顶棚也吊上了。齐幸杰还自己出钱把屋外的地面打成水泥的。人居环境改善了,邻居说他家像个过日子的人家了。
今年5月,“堡垒”被攻克,12间“黑屋”消失了,“主攻”告捷。6月,东方红村脱贫出列。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王文刚的“跬步”是标准的每步75公分,那是当兵时练出来的。这名科右前旗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的高级技工,自被委任到扶贫一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四年多时间,每天走访贫困户,至少要走上1.2万步。仅在东方红村驻村的两年多时间,他就走了876万步。换算成里程可达6570公里——“跬步”相积,该有几个“千里”!
走了多远,都忘不了来时的路。王文刚深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一如既往地用他那军人的脚步,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
作者:吴庆杰 王佳琦 尤健
编辑:王安琪
校对: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