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150000个少年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刷微博时,看到一个博主分享的医生复诊抑郁症孩子的故事。复诊时,孩子在诊室里看书,医生便夸了一句:“这孩子真用功。”
孩子母亲听到医生的夸赞,紧接着说了句“用功,假用功。”言语里满是鄙夷和嘲讽的味道。医生急得直跳脚:“又说了又说了……”。
博主说:“这些家长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想死,就是因为你啊,因为这愚蠢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下,确实死了比活着更舒坦,不是吗?”
只因为家长“愚蠢的教育”,孩子就至于得抑郁症甚至死吗?
至于!
在“愚蠢的教育下“抑郁症或许都是相对较好的结果,看那个武昌14岁跳楼自杀的孩子就知道。
9月17日,武汉江夏区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张某锐,因为在教室里和另外两名同学玩扑克被老师请家长,张某锐的妈妈了解了情况后,在走廊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妈妈不由分说地当着来往同学的面就给了他两计清脆的耳光。
张某锐也曾犹豫过,选择跳楼之前,他也在走廊踱步徘徊,可能真的就像网友说的那样:“孩子的世界里,死亡是最简单的事”。
有网友做过一次盘点,从今年3月3日起到现在,至少有9起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发生。有一份《中国儿童自杀报告》,里面的数字触目惊心:
15-24岁的青少年占中国自杀总人数的26.64%,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高达15万人;仅上海就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经计划自杀。
而北京大学生的自杀死亡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率的61.38%。
“自杀”这个字眼,不会有哪个家庭想要触碰,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而每一个自杀的孩子其实都是“他杀”。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孩子年纪小,他的内心世界就小,所以在成年人看来屁大点事,在孩子心里就是天大的事。”
深以为然。
而往往就是家长眼中那些“屁大点事”,成为了压垮孩子的最后稻草。
01
“你是个孩子,
要什么面子?”
知乎上有个话题: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7步,而其中就有让孩子当众出丑。
很多家长不给孩子留面子,无非是觉得当众责罚孩子,能激发孩子的羞耻心;当众嘲笑孩子,能让他们认清自己。
但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关于孩子的面子,作家桐华是这样说的:“孩子在很多时候,比大人还要爱面子。因为世界很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图片
曾在一档节目中看过一个妈妈,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下滑,直接在饭店等餐的时候对孩子进行罚站并将吉他高高举过头顶。
这位妈妈批评孩子的语气不屑且严厉,数落孩子成绩不好还学吉他,不务正业。
饭店的其他顾客都在围观这一场惩罚,有的叹气,有的被妈妈的语气吓得一哆嗦。有一位顾客在妈妈暂时离开饭店时跟了过去,他试图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试图去劝说这位妈妈,不要当众责罚孩子。
这位顾客说,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父母在外给自己留面子。
关系学家周樊说:“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伴侣之间,人们总以为让对方感到羞耻会让对方反省,事实上自我改变时需要力量的,而罪恶感能最快扼杀力量,越是去评判谴责他人,就越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很多时候,“好面子”这个词,在大众嘴里像是个贬义词,用在孩子身上似乎就更加要不得了。但好面子才是维持自尊的表象,而孩子好面子,更是对自尊保护的初级体现。
图片
02
“干啥啥不行,
出幺蛾子你第一名”
18岁那年我和朋友曾一起“救下”过一个少年。
那天我和朋友在跨江大桥上散步,亲眼看到那个少年从我们身边走过,在大桥最中心的位置跳了下去。夏天的水流很急,我们报警之后,水警花了半小时在下游找到了他并救了上来。
闻讯赶到水警派出所后,少年对我们说,是因为跟父母吵架想不通才选择自杀。
小时候他想学足球家里不让,说他一定吃不了训练的苦便从不让他尝试;
上学成绩稍有下降,父母就联合爷爷奶奶一起数落他;
开学他就要高三了,他觉得成绩可能考不上一本,本想努力一把,报个播音主持的专业考特长,结果父母说他一脸痘痘一定面试不过。
他说,从小也听过父母的肯定,自己唯一的信心就是觉得声音条件不错,没想到最后还要被父母从360°,以各种方式否定他的想法,那一刻真的觉得生无可恋了。
水警说,如果不是真的绝望,少年也不会选择在大桥最高处跳下;我们也觉得,如果不是真的绝望,他也不会跳下之后,在被搁浅的时候毫不呼救。
有哪个父母真的觉得自己孩子一文不值,不过是强烈的望子成龙的心愿,让他们用错了方式,觉得“激将法”对孩子更有用处,才一味的否定,希望能够激起孩子的绝地反弹。
可“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曾在《人性的弱点》中说过:人生来就是喜欢被人称赞的,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优秀。
图片
父母本该是最能也最该称赞和鼓励孩子的人,但我们听到过太多来自父母的声音却都是否定。
父母的打击能让一个人哪怕成功了,也会觉得自己不行。
就像姜文,即使在电影界叱诧风云,获奖无数,但他说过,自己从没听到过母亲的一句肯定。考上中戏的那天母亲在乎的只是那一盆该他洗却没洗的衣服。成名后在北京给母亲买了房,母亲也从不愿意踏进去一步。
图片
直到母亲去世,作为孩子的他也没能听到妈妈的一句肯定。这让已过天命之年,作为知名导演的他依然耿耿于怀。
在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就是全世界,父母的否定和打击,就像是全世界都认定了他不行。哪怕长大后,世界再拓宽,来自儿时世界的那个否定的声音却不会变弱。
03
“我是你爸妈,
你就该听我的!”
前段时间一个博主在微博发了自己听说的故事,某妈妈在家里搞了个云台摄像头,通过手机随时监测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是否按时看书,坐姿是否端正。偶尔还会通过摄像头的对讲功能跟女儿喊话,提醒她坐直一点,不要走神。
原以为这只是博主听到的故事,没想到就在博主发文的当天,一个同类事件的视频冲上了社会新闻热搜榜:父亲“望子成龙”,想在儿子房里装监控,被14岁的儿子报警。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失去了选择人生的权力。在每一位控制欲强的父母面前,都有一个想要无尽逃离的孩子。
去年最火的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也因为母亲的控制欲太强而选择轻生,她在跳河前对母亲喊话:“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剧里的母亲宋倩为了监督英子学习,把家里的墙壁凿了,安上玻璃。小到英子的吃穿,大到英子的考学选择,宋倩都要一手安排,至于英子的意见,她没在乎过。
图片
这只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吗?
当然不是。
曾看过一档访谈节目《不好说特想听》,就有一对这样不断控制和不断逃离的母子。
儿子天天已经27岁了,却依然逃离失败。他从小过着“透明”的生活:
儿时的房门没有锁,门锁的位置是一个洞,方便母亲随时“窥探”他的生活;
稍微长大一点觉得自己需要有隐私和空间时,将日记、手机都上了锁,无奈母亲都能轻易破解密码。
成年后的天天虽然独居,可家里的密码锁录入了父母的指纹,不论什么时间他们随时可以进入,以至于天天不在家的时候,妈妈还会跟踪他。
图片
我是你父母,所以我能左右你的选择,掌控你的生活,所以我可以事无巨细地安排你,没有界限感可言,更没有所谓的“尊重你的意愿”。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他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
既然有控制,又何谈对于对方的尊重。没有权利遵循自己意愿、选择自己人生的孩子,又何来希望可言。
曾经看过一句话:“凡是真挚的爱,都不是头对头,而是肩并肩。“
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成长中,是父母带着孩子认识世界;长大后,孩子拥有了自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是基于父母给的一切建立起来的。
父母对孩子都是爱的,只是爱错的方式,便会让孩子的世界崩塌。当父母用错误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时,孩子并不会停止爱父母,却会停止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