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中原:郑州开封安阳新乡等各有自己的代表作

图片
□策划体娱文创部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回顾中国电影的影像时光,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中原的身影。和国家发展的脉搏同步,较早进入电影胶片的是河南乡村。最有代表性的是河南作家李凖编剧的《李双双》,影片富有中原生活情趣和泥土气息,1963年荣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等多个奖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原城市开始不断进入到电影人的视野,诞生诸多影史留名的银幕佳作。“千城一面”这个说法不适用于中原,这里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不胜枚举,历史深处走来的城市与时代变革中的个体,文化的浸染与当下的碰撞,这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性,吸引着一代代电影人尝试去表达。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梳理发现,河南的许多城市,都有一部与之相关的知名电影作品,比如郑州与《相爱相亲》、安阳与《孔雀》、新乡与《一句顶一万句》、开封与《鸡犬不宁》等。
和一些网红取景地不同,中原的城市文化对电影内容渗入得更深,可以说,换一个城市就拍不出来这种味道。
郑州与《相爱相亲》
导演张艾嘉:郑州很“中性”
由张艾嘉、田壮壮领衔主演的亲情电影《相爱相亲》,如果你留意片尾的鸣谢名单,会发现长长的“郑州”打头的单位名称。
影片以郑州陇海路立交上行驶的车流开场,之后京广路南三环、中州大道立交、BRT车站、公交车等熟悉的城市场景渐次上演。看着张艾嘉挤公交的镜头,恍惚间像与电影角色生活在同一座城市。
倒回去寻踪,会发现更多惊喜。驾校教练田壮壮教刘若英学车的镜头,背景是黄河科技驾校;薇薇和爸爸去的商场是大卫城,买贺卡是在“我在书店”;阿达驻唱的酒吧是“不见不散”音乐吧,租住的小区是“紫南花园”;张艾嘉教课的学校是郑州九中,住在绿城老街小区,调用文件是在中原区档案馆……
不过,这部电影很少出现郑州地标,而恰恰是这种不经意,更能感受到身边生活的日常,产生共情。影片里,在众人为外婆的身后事四处奔波的过程中,三代女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也逐渐认识并理解了彼此的故事。
新建的立体交通、老旧房的拆迁、新楼盘的建设以及脚手架、蓝色围挡,电影呈现出的一处处细节,正是前几年新旧激荡变换的郑州。今天再来回顾,虽然距2017年上映仅有三年,但似乎已有了时光隔离感。一座城市快速发展的片段,通过电影故事留存下来,是件挺幸运的事。
张艾嘉说:“郑州很中性。我一直在找一个城市,但不希望观众一看到就知道这是重庆、上海,会影响到整部戏的背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郑州保持了它悠久的历史。不了解它的人觉得它是一个新城市,其实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拍戏时我看到商朝城墙就很有感触,这是一座很有代表性的城市。”
正如张艾嘉所说的“中性”,许多人觉得郑州没有性格,其实郑州的性格和豫菜一样,讲究“中”“和”,也就是开放、包容。
安阳与《孔雀》导演顾长卫:看上去很素实际上又别有深味
如果你是文艺青年,那一定看过顾长卫的电影《孔雀》。
这部影片让首执导筒的顾长卫捧回了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让演员张静初一鸣惊人,也将豫北平原的古都安阳展现在世界面前。
电影就像时空隧道,带观众得以穿越时空看到上世纪70年代的安阳模样。电影角色行走在古朴厚重的水冶老街、有着小桥水塘的人民公园,姐姐征兵是在当地的纱厂,还有许多土生土长的安阳人才能叫出名来的街道、影院等。更打动人的是片中诸多小城生活细节,比如大雨冲散了家里人费尽心思制作的煤球,这是许多北方家庭的真实生活经历。
之所以选址安阳拍摄,因为编剧李樯是地道的安阳作家,《孔雀》写的也正是安阳。他说:“中国的影视作品之前总把焦点聚集在大城市身上,而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小城市却无声无息地被忽略了,而我就是来自于这样一个中小城市,所以1999年我从北京回到安阳,静静地写出了这个剧本。”
获得柏林银熊奖之后,顾长卫带着银熊奖杯回到安阳,还被授予“安阳荣誉市民”。他激动地说:“有观众问‘那里的景是哪拍的呀,看起来很普通实际上又很不寻常,看上去很素实际上又别有深味’,我就告诉他们‘那是在安阳’。每次跟观众们聊起这些来,感觉就像在聊自己家的事一样。”
新乡与《一句顶一万句》
编剧刘震云:我的作品与故乡的联系是天然的
“上阵父子兵”,刘震云将故乡写到了小说中,女儿刘雨霖则将延津搬到了银幕上。
著名作家刘震云是新乡的“文化代言人”,他的作品有一半跟故乡有直接联系,他说:“这种联系是天然的,比如地名、人名,更重要的是,故乡给我世界观、方法论的培育和滋养。我对故乡也做不了啥,唯一能做的是通过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新乡,了解延津。”
“一个人的孤独不叫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被誉为中国版“百年孤独”的《一句顶一万句》,写的是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电影版也在延津拍摄,群众演员也用的延津人。
新乡观众曾逐个找出片中的新乡元素:牛爱香的延津火烧摊、小百慧上学的延津县西街小学、庞丽娜所在的当地棉纺厂、牛爱国和同学章楚红泛舟的宝泉景区、庞丽娜和蒋九吃饭去的延津四季同达生态园以及塑料彩条布搭的夜市排档、新乡至延津的公交车等。
影片中的人物有着浓厚的新乡风情,但人物的内心困境却具有普遍性,给人留下沉重的思考。为了凸显出故事内核的代表性,影片舍弃了河南方言,改为普通话对白。这也意味着,无论地域与时间,从延津生发的这个孤独故事,都将伴随着世人。
开封与《鸡犬不宁》
导演陈大明:文化底蕴就是藏在老建筑里的记忆和历史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祥符调乃豫剧之母。《鸡犬不宁》讲述的便是一群豫剧演员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面对转行和婚姻危机等现实寻求出路的故事。
片中,徐帆、李易祥、王宏伟、小香玉等饰演的角色,在焦躁、不安的情绪中,试图改变着自己的现状,但又因改变而惶恐不安,能窥探到开封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无奈和坚守。
导演陈大明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开封乡音回荡在老街旧巷,繁塔、鼓楼广场、河南大学、包府坑沿、宋都御街、长途汽车站、鼓楼广场西北角茶楼等犹如一幅开封当代“清明上河图”,泛起了古城人的乡愁。
陈大明说:“恰恰是那些老街道、老城墙、老邻居才是我们开封最有魅力的地方,也恰恰是中国的魅力所在。文化底蕴就是藏在老建筑里的记忆和历史。”
实际上,《鸡犬不宁》是在开封、洛阳两城取景。有心的观众,能认出洛阳的鼓楼、东大街、西大街、文明街小学、柳林街、三复街、洛阳机场等,而几处古城俯拍全景画面,用的都是洛阳的老城。
人的记忆总是模糊的,幸好有一部电影定格了那段旧时光。城市面貌不断焕新,《鸡犬不宁》用影像在“城摞城”的城市风貌里又垒砌上了一层,好在没有埋葬于地下,可以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