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良种、延链条、打品牌,甘肃安定发展马铃薯产业助脱贫

甘肃定西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也是“三西”扶贫的发源地。7年多来,作为定西马铃薯产业的核心产区,安定区坚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首位产业和战略性主导产业,探索了一条产业为基、龙头引领、主体带动、农户参与、联合经营的全链条产业扶贫致富路子。去年底,在马铃薯产业高效发展的有力支撑下,安定区终于历史性地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今日工作参考栏目为您带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着力提升马铃薯品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订单托底”模式,实现马铃薯产业带动脱贫增收的经验。

抓良种、促升级、强基础

马铃薯品质的好坏、产量的高低,关键看种薯。近年来,安定区把良种看作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命线”,大力推动脱毒种薯“全覆盖”。

位于香泉镇马铃薯种薯繁育产业扶贫园内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是当地最早引进推广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民营企业之一。多年来,为了提升脱毒种薯生产的科技水平,研究所科研人员坚持为杜绝马铃薯原种土传病害的发生而努力,最终在2017年实现了微型薯(原原种)生产与土地隔离的目标。研究所运用雾培技术培育微型薯,每一粒都符合欧盟标准。公司年产微型薯8000万粒左右,其中有1000万粒用于出口,主要出口到沙特阿拉伯、埃及、土耳其等7个国家。

近年来,安定区重点培育壮大爱兰薯业、凯凯农科、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等15家种薯企业,年生产微型薯达5亿粒。这些种薯,不仅行销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14个省区,还出口到土耳其、埃及等国家。2019年,安定区外销微型薯达3.5亿粒,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抓加工、延链条、强带动

近几年,安定区大力推进合作社建设,并鼓励支持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与企业签订种植合同,统一收购,稳定价格,帮助群众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增收致富。

为转变农户“单种独销”的传统发展模式,青岚山乡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订单马铃薯种植,将合作联社与区级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对接,村级合作社与千家万户对接,形成了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合作联社分类实施、村级合作社具体落实、农户广泛参与的产销利益联结机制。

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安定区依托扶贫项目、金融信贷等各类扶贫资金,创新实施“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构建了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2019年,安定区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2300元左右。

安定区着力提升马铃薯精深加工能力,以主食化、工业化、鲜食化为方向,整合优势资源,推动马铃薯加工企业“出城入园”,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更新、设备改造和产品开发,促进马铃薯产业全链条、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已培育形成了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加工产业集群。

抓订单、闯市场、打品牌

安定区积极推进“订单托底”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民的产后销售问题。该区引导区内企业和合作社按照“价格托底、订单收购”的原则,由经营主体与种植农户以最低0.45元/斤的保护价格签订收购订单,建立了马铃薯销售环节“价高时随行就市、价低时保价收购”的市场风险防控体系,确保农民利益不损、收入不降。去年,安定区30万亩标准化基地全部实现订单化种植,稳定了4万多农户的收入预期。

订单托底模式若要持续稳定发展,经营主体必须闯过市场这道关。以蓝天、薯香园等为代表的定西马铃薯加工企业与康师傅、徐福记、海底捞等知名企业都建立了稳定供销关系,这让企业可以放心放手建立原料薯订单种植基地。

安定区突出“定西马铃薯”品牌培育,创建了“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注册了“新大坪”“爱兰”“幸泽”等10多个知名商标,有效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安定区积极完善仓储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经销协会的作用,与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桥等大型终端市场建立稳定营销关系;依托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平台,构建以国家级市场为龙头、集中产区乡镇市场为主体、专业村和种植大户收购网点为补充的三级市场购销网络,实时收集、整理、发布终端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有效提高马铃薯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易思耿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吴晓燕 鲁明

设计:刘然

责编:裴逊琦

监制: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