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南海牵手打造70平方公里广佛新城,规划人口100万

每年五月初五的龙舟探亲,作为“契爷”的盐步老龙都要过荔湾湖去探“契仔”,而到了初六,泮塘“契仔”也涉水到盐步涌串门,这是广佛间一年一度的扒龙舟风俗,倒映出番禺-南海那段共同支撑的历史岁月。

9月25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与佛山市南海区共同举办“广佛新城·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规划研讨会”,共同签订了《广州市荔湾区与佛山市南海区合作共建广佛新城 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备忘录》(下称《备忘录》),两市将筹划联手打造占地70余平方公里,可容纳百万人口的广佛新城。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深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站在广佛“1+4”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基础上,荔湾将进一步深化与南海的合作,从“市级共建”升级到“区级共融”,探索在产业、生态、交通、服务等方面全线、全面融合发展,力争成为广佛全域同城化的合作典范。

广佛同源:荔湾区“C位”出圈

地域毗邻,人文山水共融共通,荔湾与南海的关系源远流长。清代时,以北京路中轴为界,番禺在东、南海在西,而西关正是旧南海县的精髓所在。到了上世纪30年代,番禺与南海县城相继划出广州城市版图。曾经不可分割的整体片区,各自汇入两个不同的城市。

曾经,严格的行政区划是双方“跨界”联合的一大阻碍。直到2000年后,同城化因素不断演进,成为拉动广佛间距离的有力“磁铁”。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南沙自贸片区的建设发展,将两座城市再次捆绑,促进了广佛间资源的共建共享。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袁奇峰介绍,一般来说,同城化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经济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三是同城生活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广州向西,佛山向东。正是在2000年前后,广佛都市区格局逐渐形成,到了2008年,广佛连绵相靠的发展态势已基本成形,两城“相吸”的幕后推手源于市场、政策的双重发力。

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出台,提出珠三角城市一体化发展格局,并将广佛同城定为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试点。自1995至2018年,两市建成区联系愈加密切,在此期间,市场先行、政府补台的同城化特色凸显。市场要素自发流动成为区域融合的催化剂,广佛共同利益圈半径扩大。在此背景下,2008年,两市政府主动对接,开始从官方层面谋划共同发展。

地域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产业互补,自2009年签署《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协议》以来,广佛在交通互联、环境共治、民生共享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全国首个“双万亿GDP”同城合作典范。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广佛极点,发挥广州—佛山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赋予了广佛同城化发展新的使命。

同年5月,广佛签署《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备忘录》,象征着广佛同城从市场自发推动发展到两市共谋共建阶段。自此,政策力量不断加码,2020年,广佛携手编制《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在两市197公里长的边界两侧,选取629平方公里的潜力区域,合力建设包括“1个先导区+4个片区”的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推动两市在各个领域全面互联。

荔湾与南海同属广佛核心地带,携手创建广佛融合示范区拥有一定基础。特别对于荔湾区来说,作为广州版图最西面的行政区,近年来,荔湾致力打造以白鹅潭商务区为核心的广州西翼CBD。然而,放到广佛同城的框架下来看,荔湾便从“边缘”一跃成为广佛同城发展的核心地带,新的机遇已经到来。

双城牵手:激发区域二次建设

市场先行、政府补台,二十多年来,广佛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融合之路,《备忘录》的成功签署既是同城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未来双方发展的内在需求。

首先,推动片区二次开发建设迫在眉睫。对于荔湾来说,近日,《白鹅潭商务区(一区)规划和城市设计整合优化》获批,白鹅潭商务区“西翼CBD”定位得到进一步认可,老城荔湾以此为契机启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荔湾面临着公建配套不足、环境脏乱无序、商业模式滞后等问题,发展动力不足、发展资源不充裕。今年以来,荔湾区全力推进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锐意打造综合城市功能先行示范区,努力破除老城区城市发展瓶颈。

另一方面,南海片区地处广佛黄金走廊带,开发建设较早。2005年,黄岐、盐步并入大沥镇后,对片区投入、规划不充足,造成片区内产业低端,基础设施缺乏,城市面貌落后,社会治理等问题突出,同样迫切需要通过二次开发进行产业再造、城市再造、环境再造和服务再造。

同样是开发较早的老城区,荔湾与南海均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期,需要以更大平台为支撑,获得新的高质量发展动能。随着广佛同城化上升为广佛全区同城化,标志着两区同城化进入全域化合作的新阶段。佛山市南海区区长顾耀辉表示,希望通过与荔湾区携手谋划,在两市交界区域携手打造一批同城化合作的样板区域,打造重大平台吸引人才、资金、项目等资源进驻,共同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佛山将举全市之力打造广佛融合示范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高标准建设一批交通、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为片区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顾耀辉说。

从荔枝湾的蝶变、到永庆坊的重生,未来,白鹅潭也将崛起……荔湾踏在老城市新活力的发展节奏上,努力为广州实现“四个出新出彩”奋斗。荔湾区区长毕锐明表示,今年,广佛同城化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荔湾、南海两区起步早、亮点多,荔湾将牢牢抓住区域发展的大平台,完善与南海的交通衔接、产业优势互补和生态资源融合。

从边界共管到产业共融,当前,两地跨城通办事项已达1200余项,业务量累计达90万件,全面实现了企业登记管理事项的全链条通办。海八路至龙溪大道、广佛出口放射线、下东路北延、海五路东延、大坦沙大桥、同心桥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正在有力推进,为两区紧密合作提供了支撑。

区域融合:湾区迎来节点竞争

2010年,地铁广佛线开通,成为国内首条跨越地级行政区的地铁线路。两城联动,交通先行,跨城地铁为同城化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从前,当人们谈起发展时,总是将城市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单元来考量。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模糊了城市界线,城市间的竟合使边界地带迎来了新机遇。袁奇峰认为,“三龙湾-白鹅潭-千灯湖”三位一体的发展态势,使“广佛第三极点”初具雏形,将以多元化的功能高地引领区域发展。

在此区域格局中,荔湾、南海咬合的边界地区活跃度不断增强。在广佛“1+4”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基础上,佛山三龙湾先导区围绕广州南站功能提升,发挥链接港澳、辐射内地的双向开放优势,打造产业新高地、都市新引擎、文化新纽带。通过大力推进千灯湖城市轴线建设,打造高品质城市客厅,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

今年上半年,荔湾沿江一线6个地块成功出让,广船一期地块开工建设,广州国际医药港健康方舟即将投入运营。海龙科创区成功出让的9个地块已全部开工建设,目标直指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广佛科创产业高地。

当前,专业化、特色化的功能节点正在成为区域合作的新抓手,在广佛共建“1+4”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规划中,荔湾-南海被定为广佛黄金商贸区。新的功能平台不断涌现,白鹅潭中央商务区-千灯湖金融高新区-三龙湾先导区“三足鼎立”,区域发展将在新“触媒”中被激活。在功能城市一体化结构中,城市结构将被功能节点所替代。

广佛新城位置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从“市级共建”到“区级共融”,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的广佛新城、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涵盖荔湾的滘口、大坦沙、海龙围,南海的黄岐、盐步、映月湖,将对区域产业空间、生态景观、交通网络实施再造。

在产业方面,以多点合作为突破,沿边界线推进荔湾—南海四个组团对接。其中,大坦沙—海北片区、滘口—黄岐片区重点推进生活深度同城,打造广佛商贸黄金走廊;东沙与三山北片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共同打造智能制造研发区和国际科技创新信息港;海龙科技创新产业区与佛山金融高新区C区东扩区,将建设湾区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及粤港澳青年创客平台。

荔湾与南海水系相通,广佛跨界河涌治理是生态融合的重中之重。通过梳理河涌、绿地、农田等自然要素,以碧道和绿道建设为抓手,打造广佛之间贯穿南北的“公园链”,在环境共治、共享的基础上提升边界地区二次发展品质。

如今,首条广佛跨城地铁已开通十年。广州22、28号线、佛山地铁11号线等跨城轨道正在加紧规划建设。根据《广佛两市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专题研究(2025 年)》,广佛两市将新增13条跨市地铁线,其中广州8条、佛山5条,总里程537km。另一方面,以轨道时代的TOD发展理念,将在两室间形成新的嵌入区域,缝合主城网络化发展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佛全域同城化将有助于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形成,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下,市场先行、政府搭台,或将一如既往为广佛发展带来持久动力。

【文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郎慧

【摄影】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吴伟洪

【作者】 郎慧;吴伟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