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加速!广州永庆坊:新与旧的包容共生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建华 实习生 陈娟华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永庆坊的“微改造”,“删掉”的是破败和落后,留下的是记忆和乡愁。
图片
图片/hellorf
“想感受一下西关风情,就去广州最美骑楼街上的永庆坊。这里东连上下九,南衔沙面,每个角落都蕴含着广州老西关文化。里面还有不少粤式美食。”
“永庆坊所在的恩宁路是广州老街区、广州最美街区之一,是广州市旧城微改的典范,内有许多小店铺,没进去之前都不知道里面会有什么惊喜。古老的街道和新潮的商铺融合在一起,给游客一种跨时空了解广州的感觉。”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游玩攻略十分火热,銮舆堂、李小龙祖居、民国大宅、粤剧艺术博物馆、八和会馆……市民游客纷纷打卡,品味广州百年老街市井气息,体验岭南文化艺术魅力。
广州作为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城市老旧小区微改造,并不只是简单地对建筑、环境等进行物质空间层面的改造,更重要的是以“绣花”功夫分类推进社区微改造,尤其是对待历史文化街区,要实现微改造中的文脉传承。
“微改造”,大变身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永庆坊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永庆坊位于广州最美老街之一的恩宁路,是广州老城的文化地标,具有百年的历史,是广州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在2006年,永庆坊还是一个老旧小区,房檐下线缆如蛛网般交织,社区卫生、消防等问题堪忧。原本破败的小区,如今经过微改造,摇身一变,成了4A景区。
“改造这样的房子,比推倒重建都难。”从永庆坊一期到2018年12月启动的二期,“绣花”功夫体现在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点点细节中。就连永庆坊周边的恩宁路、宝源路、丛桂路、龙津西路、多宝路、蓬莱路等道路沿线,都被重新铺设了深灰色的人行道花岗石、盲道及路缘石,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岭南特色风貌。
恩宁路永庆一巷13号,是李小龙祖居,于上世纪40年代建造,属西关大屋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南朝西北,三进深,高两层,一正一偏的布局,雕花屏风间隔。如今百年祖居修旧如旧,沿袭传统工艺,修复屋瓦面、青砖墙,保持原有的风貌。游客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了解李小龙的人生经历,观看他的电影,看看那个年代的时代特点。
广州荔湾区永庆坊创新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微改造”城市更新模式,通过“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为骑楼古巷注入生命力。
平衡与保护
永庆坊作为恩宁路上一条生活气息浓厚的内街,有近50%的居民是原住民。游客来这里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广州老城的生活。但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时,这意味着将是一项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小区居民的协商和共识。
永庆坊的改造,可谓一波三折。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市主体外扩,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经历时间洗礼的永庆坊建筑年久失修,地面路石破碎,破败不堪。过去“未识广州,先闻西关”的辉煌不再,永庆坊也已经变成破旧老街,仿佛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被现代化都市包围着。往日在此聚集的粤剧、广绣、关西打铁等传统技艺也面临衰败的局面。
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居民李玉琼说:“过去走出家门,路不平,行不畅,一下雨门口就积水,打起雷来,看着屋檐下的电线心里都发怵。”“天晴怕火灾,下雨怕楼塌”便是2006年的永庆坊的真实写照。
永庆坊改造,既是城市更新,更是民生所需。2006年,政府开始商讨如何对恩宁路连片危破房集中改造。
当时,老城改造倾向大拆大建模式。老城区拆迁要做到经济平衡,要么提高容积率做增量规划,要么迁走原居民变居住为商业。荔湾区住建局负责人江伟辉说,按拆一建三来算,房子至少盖到二三十层,但这就会破坏原有的整体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肌理。征收拆迁还遭到居民反对,不少人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地方。改造一度陷入僵局。
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世福团队受托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进行重新设计,获得了市民支持。“第一次在老城区做减量规划,保留了旧的街区路巷。”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邓堪强说。
但此方案又因提出迁走原居民而再度搁浅。
2013年,恩宁路被定义为历史文化街区,辖区建筑限高,开发商望而却步。当地转变思路,以建设文创小镇为目标,选择建筑风貌保留完整、原居民较少的永庆坊作为改造试点。
2016年,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配套文件,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更新改造模式,为广州的旧城改造提供了新思路。因拆迁问题困扰了10年之久的恩宁路改造被重新提上了议程,恩宁路永庆片区成为广州第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项目。
荔湾区政府通过BOT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微改造”,由企业改造、建设,负责招商与运营,15年运营期满后交回政府。
微改造,“删掉”的是破败,留下的是记忆,下的是“绣花”功夫。为保留麻石路的初始面貌,同时兼顾下水道排污,施工人员把麻石整块挖开,重新铺设管道后再恢复原貌。骑楼修缮过程中,木框琉璃窗都尽量原汁原味保留,重新刷上油漆;旧门窗缺失的,按照外立面风格新装门窗;牌楼上的雕花彩塑均为原来保留,微改造时重新上色……
承办永庆坊小区改造的万科公司团队人员说,墙上的青砖是定制的,要跟原建筑比对,超过一定色差就没法用;连屋檐下灰塑的鲤鱼形排水口,也按原样修复和还原。“虽然现在已经不需要它的排水功能了,但这是岭南建筑必不可少的特色元素。”
经过10个月的改造建设,永庆坊改头换面,历史的风貌依旧保持,整体环境却焕然一新。
“修旧比建新更花钱。永庆坊的改造成本是每平方米1万元,而新房建造成本只有一半。项目去年就做到收支平衡,预计回收周期为12.5年。”万科公司副总经理喻敏锋认为:“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看似有些矛盾,但只要路子对了,城市既能更有特色也能更有活力。”
市场化运作,注入新活力
永庆坊第一期改造于2016年10月完成。微改造力求保留老建筑的空间肌理、外部轮廓,只对必要处进行更新和修复;而在建筑内部,则采用现代建筑元素,调整空间结构,适应现代活动需求。不仅一栋栋历史建筑旧貌换新颜,在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永庆坊也下了苦功夫,社区卫生、排水、照明、消防、通信等配套设施也大为改善,为引进新业态打下环境基础。
永庆坊在保留旧城肌理和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创意元素,引入咖啡店、民俗、文创小店等业态,汇集了众创办公和文化创意产业。
钟书阁,位于永庆坊一栋上百年历史的旧楼房里的网红书店, 5月18日是它试营业的日子,很多年轻人慕名而来。走进店内,菱形拼花从地板延伸到天花板,饱含岭南建筑风味的镬耳状装饰隔出一个个书阁,有着原汁原味的复古风情。“我们重视与当地传统历史文化相契合,打造时尚阅读空间。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永庆坊作为老广州西关文化的地标,再合适不过了。”店长张文说。
8月22日,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开市。建设广州非遗街区、打造西关永庆坊旅游区,是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荔湾区政府共同完成的文旅重点融合示范项目,旨在促进广州非遗保护事业发展,激发“老城市新活力”。广彩、醒狮、古琴……十家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入驻永庆坊。
“现在古琴面临的情况和10多年前有很大不同了”,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说,“当时我们是担心学的人太少、知道太少;现在是觉得有点太‘多’了”。古琴艺术的影响力上去了,参与的人大大增加,但质量没跟上,“不能只是《高山流水》《空城计》《笑傲江湖》,到这里就没了,还要有更丰富的东西”。所以除了在这里组织雅集、培训、读书会等活动之外,他还希望能够利用荔湾区的社区、学校资源,走出工作室进行传习。在具体的形式上,一方面考虑和诗词等传统文化形式的结合,另一方面也考虑和其他乐器品种、音乐种类,比如吉他等的跨界合作。
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 年)》提出,通过打造荔湾岭南文化示范区,规划建设以荔湾为核心的岭南文化中心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岭南文化。
作为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永庆坊重新开放运营两年以来,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去年最高峰时,工作日平均吸引游客约3000人次,周末达5000人次,商铺出租率升至95%。
在永庆坊4A景区授牌暨非遗街区开市活动中,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要负责人介绍,通过永庆坊4A级景区的打造,增加完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服务水平,加强了规范管理,让游客玩得舒心,同时也更好展现了岭南文化风采。永庆坊周边有最“广州”的西关大屋骑楼街,最“岭南”的粤剧艺术博物馆、荔枝湾涌,最地道的广州小吃,把这些串珠成线、串线成片,让该片区成为展现岭南文化的窗口。
“荔湾区旅游资源丰富,‘珍珠’非常多,怎么串需要旅游规划。我们需要把整体的旅游景区以及旅游地图、交通配备等串联起来。”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回应称,接下来将按照建设岭南文化中心的要求打造全域旅游,交通指引、旅游地图等都将按照高标准进行打造。“目前以荔枝湾、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作为4A景区进行打造,接下来沙面、西堤以及陈家祠一带旅游景区也会进行联动。”
永庆坊案例表明,通过运营权市场化,当地在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中达到了平衡。
“老城市新活力,广州着力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将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重点工作。”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表示,永庆坊是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新尝试,愿它成为“益生菌”,从共建共治共享层面贡献一套制度规则,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样本参考。
事实上,永庆坊“微改造”经验已经在广州全市推广。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底,广州已累计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323个,惠及4万户家庭、150万人,3094万平方米老建筑改头换面。今年,广州将继续推进100个以上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报道)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9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