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之外:故宫苏轼大展中的金石秘事

图片
图片
代表文博单位国家队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凭借国内首屈一指的馆藏书画资源、强大的故宫品牌号召力和学术研究高地地位,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叫座又叫好的主题展览。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以艺术家为主题的赵孟頫、四王、四僧、吴昌硕大展,也有以题材新颖夺人眼球的“兰亭”大展,“蓬莱宿约”黄易收藏展,“欧斋墨缘”朱翼庵捐赠碑帖展,还有轰动一时的石渠宝笈大展和“千里江山”青绿山水展等等。今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加上原先用于书画陈列的武英殿完成使命,转移到文华殿,主题展览有些姗姗来迟。但这次展览的主角——北宋文豪兼书家苏轼,本身就是家喻户晓、自带光环的偶像大神,因之更能吸引世人视线。
而故宫将为苏轼办展的风声早在去年就已传出,身兼业余书画爱好者和“苏粉”,笔者对此自然翘首企盼,一度希望苏轼展会是汇集全国甚至海内外各大馆藏甚至私藏苏轼作品的超级大展。现在迎来的,正如本次展览的名字已表明的,是基于故宫自身馆藏的相关文物展。
由于清宫大肆搜罗,导致流散民间的苏书数量很少,传世真迹除欧美、日本有少量几件,国内的上海博物馆有两件,吉林、旅顺、南京大学、上海私人各有一件外,主要集中在两岸故宫,尤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数量最多。而本次展览,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谓倾其所有,总计70余件(套)展品中,苏轼墨迹共8件,分别是《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题王诜诗词帖页》《跋林逋自书诗卷》《三马图赞并引残卷》《治平帖》《归院帖》《春中帖》,另外还有一件传为苏轼实为明清临摹的《定慧院二诗残稿》,这一部分无疑是整个展览的重中之重。虽然原先以为会现身的大名品如上博藏《与谢民师论文》、《祭黄几道文》、吉林博物馆的《中山洞庭二赋》,尤其是去年轰动一时、据闻已从海外回归的苏轼唯一存世可信画作《木石图》,均不在其列,不免稍觉有些遗憾,幸好实际观展后感觉还是颇有看头。在策展者用心准备下,将苏轼本人手书与相关“周边”,如绘像、塑像、友朋书迹、诗文书画、后人临作、诗文集刊本等分成了四个单元,从多个角度展现东坡的人生、艺术及影响,并编辑了精美的画册,故即使不算饕餮盛宴,至少也是一席值得好好品味的精致美餐。
图片
苏轼《春中帖》,故宫展品
如与苏轼相关的金石碑刻展品,便在本次展览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步入展厅,排在第一号的就是一件端方题赠友人的清拓东坡像团扇页,出自清末扬州发现的一块刻有苏轼半身像的残碑,传为宋刻;明拓《姑孰帖》残帖则是南宋《容斋随笔》作者洪迈参与主持刊刻的丛帖,也是极少数原石一直保留到清代的宋刻法帖,其中收录十件苏轼法书,后仅存五件,包括见证东坡仕途的重要文献《黄州谢表》以及与王安石交往的实证《归去来并引》;本展唯一外援,天津博物馆藏宋拓《西楼苏帖》,则是最著名的宋刻苏轼个人法帖,由南宋汪应辰蒐集大量苏轼手迹刻于成都,三十卷无一伪迹,现存虽非全帙,但仍保存了目前所知苏轼最早年书迹和唯一可靠的临书作品;见于图录未见于现场的,有明刻清拓太仓本褚遂良、赵孟頫《枯树赋》,其中含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题跋,笔者曾撰文研究晁氏书迹,除少量楷书墓志外,这是其仅存的大字行书代表作品。以上这些,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展品。此外,参展的金石类中还有几件令笔者格外印象深刻的展品,感觉可以捻出一二,以便亲赴现场观看的朋友留心注意。
图片
端方旧藏清拓《东坡像团扇页》,故宫展品
图片
明拓《姑孰帖》卷,故宫展品
欧文苏书双璧
在展览的第三单元“我书意造本无法”中有两册碑刻拓本,同为欧阳修撰文,苏轼书写,同出滁州,同于元祐六年书刻,可称姊妹篇,这便是《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
宋四家中,擅长楷书尤其大字者当推蔡襄和苏轼,两家根源同出颜真卿。前几年美国学者倪雅梅的名作《中兴之笔》被翻译介绍到国内,引起学界关注,书中探讨了北宋时期文人集团对颜真卿书法推崇的现象并提出了作者个人的解读,一时赞成反对声并起。不可否认,北宋重要文官集团中如韩琦、欧阳询、蔡襄、以及苏轼兄弟等都善学颜体,而成就最高,个人风格最鲜明的还数苏轼。苏书大字取法颜书《东方画赞》(本次展览也有展出故宫院藏拓本),其楷书碑刻当时即负盛名,如《表忠观碑》《司马温公碑》《奎宸阁碑》《赵清献公碑》《荔子丹碑》等均为代表作,但流传最广、学者最众的恐怕还数《醉翁》《丰乐》两亭记。
图片
明拓《颜真卿东方画赞碑》,故宫展品
这两种碑刻不仅是书法名作,也是文学名作,同时记录了一段深挚的师生情谊。嘉祐初年,苏轼随父、弟出蜀赴京,获京试第二名,欧阳修正是当时主考官,是苏轼仕途上最重要的贵人。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新政失败,欧阳修也被贬谪,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至庆历八年(1048)徙知扬州,他在滁州的时间仅两年有馀,却留下不少政绩和诗文,包括流传千古的两亭两记。
图片
明拓翻刻《醉翁亭记》,故宫展品
醉翁亭位于滁州西南的琅琊山中让泉之上,由山僧智仙修建。而丰乐亭位于城南大丰山紫薇泉侧,由欧阳本人建造。欧阳修为两亭分别撰写记文,表达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但并未亲自书丹刻石。《醉翁亭记》在北宋时经过三次刻石,最初在欧阳修甫离滁州之后的庆历八年(1048)三月,由陈知明书写。其后嘉祐七年(1062)苏唐卿以篆书刻于山东沂州费县,碑毁于抗战。至元祐六年,时任滁州太守的王诏,见陈书亭记碑字画较浅,担心日久磨灭,便请正在颍州任上的苏轼,以大字楷书重书并刻于滁州,《丰乐亭记》约刻于同时。今苏书《醉翁亭记》后题记中有“轼于先生为门下士,不可以辞”,短短数字,道出了对已故恩师的情意,而在书写先师遗文时,苏轼可谓一笔不苟,倾尽所能,为后人留下了文书双绝的两通名碑。
然而与苏轼的坎坷人生一样,在元祐党祸影响下,苏书碑刻也命运多舛。先是崇宁三年(1104)淮南西路提点刑狱霍英请毁天下苏碑,后政和年间潭州倅毕渐请碎元祐中诸路所刊碑,致使苏碑在北宋时尽毁,滁州两亭记也不能幸免。至南宋,才开始大举重刻,董史《皇宋书录》载:“张淏《云谷杂记》云,往时禁东坡、山谷书,令下之日其书焚烧殆尽,碑刻则例皆毁仆,韩子苍云,士大夫有其书者皆深藏,遇好事者,相引入宻室中,屏人相示,犹惴栗恐有窃窥者,其禁严如此。髙宗方弛其禁,近日滁州醉翁亭记,九江狄梁公碑,皆是用模本重刋。”岁月消磨,南宋重刻原石(版)也没能保留下来,明清屡有翻刻,今尚在滁州的两亭记石碑均为明人重刻,笔画已多有失真,而且都已泐损漫漶严重。因此更接近苏书原貌的早期拓本,就显得尤为珍贵,成为收藏家追逐的宝物。1920年,罗振玉以自藏书画金石数百种举行“雪堂金石书画京旗义赈即卖会”,其中就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均称为北宋本,标价二千五百(醉翁)与二千(丰乐)银元,当时都是天价(罗氏二本今在辽宁博物馆)。
图片
宋拓《丰乐亭记》,故宫展品
故宫这次展出的《丰乐亭记》册,题为宋拓,曾经清代陈焯、孙毓汉等递藏,1958年由国家文物局征集并入藏故宫,之后一直深藏宫闱,直至2010年出版《故宫藏品碑帖十种》收入此册方为世人所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秦明先生曾在出版后记中详尽介绍此本情况,今次则是首次展露真容,面向公众的正式亮相。笔者曾取出版物与上海书店影印的上海图书公司收藏陈承修本、日本出版的求龙堂藏本及寒斋自藏一本仔细校验,源出一版,只是故宫本印本非原寸有缩小。这次得以近距离观看实物,大字深刻,浓墨精拓,精神奕奕,加之裱本开阔,视觉效果极佳,可谓尽展苏轼大字的魅力。唯细观此拓,非出石刻,而系木刻,故定非北宋原石,是否南宋重刻于木者,尚可探讨。
至于《醉翁亭记》的早期拓本则更为罕见,前不久被收入中华书局《三名碑帖》系列的上海图书馆藏本仅有24个残字,名家题跋累累,民国时大收藏家瞻麓斋主人龚心钊已珍如拱璧,可见其稀。而市面出版最多,网络一搜即得的均系采用民国出版的刘铁云(锷)本,夸称宋拓,实为明清之际极劣等的翻刻本,不但笔画字形大为走样,甚至还有讹误之字,尚不及滁州明人重刻石者,与真正早期拓本不可同日语。故宫展出此本标为明拓《苏轼书醉翁亭记》,图册说明称之为明拓翻刻本,晚清苏州画家顾沄(字若波,号云壶外史,展览图册误作明人)所藏,略有残缺,镶裱为两字一面,不及《丰乐亭记》三字一行、两行一面开本大气美观,但刻拓俱佳,纸墨亦早,与一旁标为宋拓的《丰乐亭记》相比,刻工及年代相仿,愚见定名断代或还有可商榷之处。
故宫所藏《醉翁》《丰乐》善本尚不止这两件,昔读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提到陈叔通藏合肥蒯氏本归故宫,“宋刻本字有漫漶,但书体远在明刻本上”。一直想往一见而不得,不知现状如何,期待也能早日面世。
残碑砚疑云
与双亭记同列一个单元的有一件残碑砚,题为“苏东坡墨妙断碑砚(传)”,故宫断代为明,曾经康生收藏,近方形,端石材质,正面左侧刻小字砚铭:“身可汙,心不辱,藏三年,化碧玉”,右下角刻有半通朱文印“道周”,砚石背面有“吴越胜事 书来乞诗 尾书谿藤 视昔过眼”苏体行书十六字。按此十六字来自苏轼所作《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孙莘老即孙觉,高邮人,是坡翁好友,也是黄庭坚的岳丈。北宋熙宁四年(1071)孙出任湖州知事,搜罗当地汉唐古碑,筑墨妙亭贮之,次年亭成,乞苏轼作诗题咏,苏时任杭州通判,欣然命笔,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古诗,苏轼在诗中通过评价王羲之、颜真卿、徐浩等的书法,表达了对杜甫“书贵瘦硬”观点的异议,提出“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的艺术主张。孙觉将苏手书诗刻石勒碑,与古刻同置于墨妙亭中。同年十二月,苏轼因公来到湖州,观览汉唐碑刻,又为好友写下了一篇《墨妙亭记》。
图片
苏东坡墨妙断碑砚(传) 故宫展品
惜历经岁月变迁,湖州墨妙亭难逃荒废命运,尤其在元代遭大劫,石刻尽数毁佚,清人张鉴曾根据文献考证并撰《墨妙亭碑目考》。而苏书墨妙亭诗碑传说毁于明代,仅有的两片残碑石被制成了砚台,其中一片明正德中王守仁贬谪龙场时所得,存十二字,“灯他年,忆贺监,时须伏,孙莘老”,以碑石反面作砚面,并刻楷书“守仁”与篆书“阳明山人”,清初时砚归裘日修,裘自撰砚铭,纪晓岚为作断碑砚歌,时人题咏甚多,然此砚后不知所终。另一片残碑石存十七字,晚明天启初年归黄道周,并琢为砚。有一代文豪与忠臣烈士的双重人格魅力加持,使此砚声誉至隆,成为士人竞相追逐屡屡见于清人著述,据朱彝尊孙辈朱辰应《记黄石斋断碑砚后》及乾嘉学者钱泳《履园丛话》等文献记载,黄道周殉国后,此砚被吴兴姚玉裁(世钰)收藏,“身可汙”等十二字砚铭系朱彝尊(号竹垞)所书,继归桐乡汪氏(汪学山,斋号求是斋),当时如丁敬、厉鹗、蒋士铨等名流均有作诗题咏,钱泳的朋友金石家张燕昌还将之摹入了《金石契》。之后曾燠在扬州古玩市上得到一方残碑砚,又先后归潘祖荫(字伯寅)、袁昶(字爽秋)、王丕谟(字仲猷)递藏,民国时在杭州杨见心丰华堂处,由余绍宋主编的《东南日报》之《金石书画》特刊刊载发表,民国金石大家邹安曾将砚拓收入《艺术丛编》,邓之诚《骨董琐记》也对此砚有记载。后华东师大老教授苏渊雷先生得到此砚,作为钵水斋镇斋之宝,并邀请陈士诚、马一浮、张宗祥、游寿、朱大可等多位好友题咏唱和,王贵忱先生还为此撰写了一篇《记苏渊雷所藏黄道周断碑砚》。
图片
[清]张燕昌 《金石契》摹本(来源钵水斋公众号)
图片
王贵忱、苏渊雷题跋断碑砚拓片(来源钵水斋公众号)
图片
苏渊雷钵水斋藏断碑砚(来源网络)
然而故事并未完结,钵水斋藏砚与故宫藏者显然并非一物,故宫砚用上乘端石,刻工较粗,二行“诗”下没有“要”字;钵水斋砚用青灰色石材,刻工精细,而且右上角残失一块,缺了“视”字。事实上,由于黄道周断碑砚太过有名,追逐文雅之士不绝,清代至民国出现了大量仿刻,据笔者所知,光近二十年来拍卖市场上就至少出现过三方同样形制同样文字的黄道周断碑砚:2004年辽宁中正拍卖、2009年北京保利春拍和最近的2019年广东精诚所至秋拍,另外2017年西泠印社(绍兴)秋拍有一张姜东舒旧藏砚拓,将一方黄道周断碑砚与清代施润章用砚合拓于一纸,据陈伯良题跋,称来自海宁盐官故家,可能是收录于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二十,金光耀得于榕城者。除这些外,杭州文庙也藏有一方道周断碑砚,长年陈列展览。传世此砚,肯定远不止这七方,虽然刻工、石质、砚池形状差别很大,但均为方形,砚背为十六或十七字苏书残碑,砚面右有朱彝尊砚铭,左有“道周”白文或朱文印,有的左侧上方还有隶书“断碑”二字。那其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黄道周用砚呢?就算是名声最大,流传最有绪的苏渊雷钵水斋藏砚,与钱泳记载、张燕昌《金石契》摹刻的是否同一方,也缺少有力证据,而那块康雍、乾嘉时期诸家题咏累累的,是否一定就是黄道周真砚,同样不敢妄断。
图片
辽宁中正2004年拍卖之断碑砚(来源雅昌网)
图片
图片
西泠(绍兴)2017秋拍断碑砚、清施闰章砚合拓(来源雅昌网)
图片
杭州文庙藏断碑砚(来源杭州文庙公众号)
甚至墨妙亭诗残碑砚的故事本身也有可质疑的地方。因为这篇苏轼书写的七古书迹,在明清两代的刻帖中可以看到一字不坏的全貌。晚明董其昌的好基友,华亭陈继儒,也是苏轼书法的狂热崇拜者,他将当时可见的苏书,不论墨迹石刻一并网罗,刻成了一部《晚香堂苏帖》,其中就收有完整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七古。清代高邮知府师亮主持、阮元审定、钱泳摹刻的《秦邮帖》中也收录了一个全本,两者书迹字形相同,当出一源,区别只在行次与诗题的位置,与现在看得到的残碑砚比较,《秦邮帖》本的行次位置是完全吻合的,由此可知,所谓墨妙亭诗碑是一块横刻帖石,其究竟如清人所说是出自宋代,还是明代根据苏书摹刻的帖版,还值得一探究竟。
图片
《秦邮帖》全文本(来源网络)
图片
明人吕盛,字文郁,号定庵,安徽建平人,弘治年进士,在出知湖州时,曾于正德十一年(1516)重修墨妙亭,并撰《重修墨妙亭记》,其中提到:“历世之久,堂与亭废,莫知其所。予于郡斋后既作天游亭,亭之后凿池,微露石角,命锸而出之,得二碣。疏瀹之余,朗然可诵。一为陈淳祖《劝农时》,一为马廷鸾《送使诗》,始悟此为亭之故址。盖所谓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者也。”可见吕盛当时重修墨妙亭,见到的只有南宋陈、马二人的碑石。笔者据此臆测,所谓的苏书墨妙亭诗碑,必是吕盛重修墨妙亭后另立的,至晚明亭毁石碎,成了黄道周的琢砚之材。至于王守仁那块,暂时在明代文献中未找到踪迹,恐是黄道周断碑砚问世并获大名后,好事家以另一块残石,托阳明之名所为。
余论
关于苏东坡可说的故事太多,本想再谈一谈本次展览中与苏东坡雪浪石相关的两件展品——明拓《苏轼杂书帖》与钱维城画《雪浪石并书乾隆帝雪浪石记卷》,同样极富传奇色彩,有故事可说,但限于篇幅,暂不展开了。推荐沪上宋代书学研究专家水赉佑先生所写的《苏轼雪浪斋铭刻石考》(《书法》杂志2019年11期)和河北学者谢飞先生撰写的《雪浪石》一书(文物出版社),如有读者感兴趣,读后必有收获。
相比书画,金石碑帖始终是易被忽略的门类,特别是有黑老虎之称的碑帖,虽然历史上地位很高,却很难吸引现代人的驻足观赏,但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历史、社会等内涵,如这次故宫“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展,金石碑帖、文玩杂件以及刻本,成为了书画之外的重要补充,为观者打开了更多认识苏轼的渠道。在此呼吁,望今后文博系统的策展人也能多关注这些冷门藏品,让它们拥有更多亮相的舞台。
主要参考文献:
1、《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图录,故宫出版社,2020年版
2、秦明:《丰乐亭记谈丛》,《宋拓丰乐亭记》,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3、苏渊雷:《东坡墨妙亭诗残刻十七字断碑砚小记》,原载《书法》杂志1983年第1期,钵水斋公众号
4、陈良武:《黄道周断碑砚考论》,《深圳大学学报》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