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记忆:走进大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图片
朗读者|徐岭
大方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享有“奢香故里、古彝圣地”的美名。2008年,文化部将大方县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灿烂辉煌的大方文化作了最好的诠释。
图片
▲(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大方在周代先后为卢国、夜郎国地。蜀汉时期,水西彝族土司济济火因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王”,并“世长其土”,定都大方。元代时置顺元宣抚司,明代领贵州宣慰司,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设大定府。
图片
▲贵州宣慰司(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在大方县三元民族乡境内发现的《西南彝志》,集天文、地理、哲学、医学、历史为一体,号称彝疆的“百科全书”;大方的五言音韵,更有“东方荷马史诗”之美誉;大方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可以与遥远的玛雅文化相媲美;
图片
▲《西南彝志》(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清代著名爱国民族英雄林则徐,欣然为《大定府志》作序;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转战大方期间,在此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图片
▲《大定府志》(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作为历史上黔西北古文化的发祥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方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典籍繁多,人文景观丰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多姿多彩。
大方的书法、灯谜、诗词、楹联、木雕、农民画、刺绣、蜡染、漆器工艺等,一直在黔西北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兴盛不衰。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方漆器(图片/罗大富)
记载历史轨迹的县城99口古井及由此演绎的“井文化”、“塔文化”和先后建成的贵毕高等级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黔大高速公路、隆黄铁路、成贵高铁等形成的“桥文化”,与大方传统的荆州龙灯、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坡、白族节等民族风情,串起了人类文明宝石般的串串链珠,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
图片
图片
▲大方农民画(图片/罗大富)
图片
▲大方农民画老师正在给学生介绍农民画(图片/罗大富)
此外,大方还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早年推出的“八宝宴”曾获得全国金奖,以臭豆腐、豆棒、豆豉为代表的大方豆制品更是风靡全国,是闻名遐迩的“中国豆制品之乡”。
图片
▲大方豆制品(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方的传统文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水乳交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方民间工艺制品(图片/罗大富)
大方县还是知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大方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09年9月,大方县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同年同月,大方县又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单位”
图片
图片
▲游客正在挑选大方竹编制品(图片/罗大富)
文化艺术彰显了一座城市的神韵和内涵,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对于提升一座城市的软环境,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为拥有众多美誉的大方,要打的牌太多,怎么抓住主线,走出一条成功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是大方县委、政府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重大课题。
图片
▲大方彝族妇女正在制作彝族服饰
千百年来,水西彝族土司政权治所大方,世代相袭,使大方成为黔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传承了古老渊源的华夏文明,沉淀了以彝族为鲜明特质和典型代表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大方文化现象也因此被相关人士概括为“水西古彝文化”。
图片
图片
▲大方县对江镇安兴村,吴贤友正在木板上雕刻图案。(图片/罗大富)
近年来,大方县提出了以水西古彝文化为载体,倾力打造“文化大方”的响亮品牌,并取得了突出成效。2011年以来,随着以恢复重建的大方贵州宣慰府为实景基地拍摄的30集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在全国的热播,前来大方观光旅游、考察学习、投资兴业的各种团队络绎不绝,沉睡了上千年的水西彝族文化开始放射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图片
图片
▲《奢香夫人》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理由相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文化事业风生水起、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的大方,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大方,一个大有希望和作为的地方!
作者简介
图片
许再晶,男,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11月生,贵州省大方县人,研究生学历,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大方县作家协会主席。有小说、散文、诗歌散见于《贵州日报》《青年时代》《少年文艺》《毕节日报》《高原》等报刊。现供职于大方县融媒体中心,系《大方报》副总编辑,《大方文艺》执行主编。
作 者:许再晶
编 辑:朱 薇
编 审:邹江川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