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群岛的织染绣:金丝绣、蜡染、絣织与扎染

本文是《马来人的传统服饰:一份不完全的服饰科普文章》连载的第7篇。
作者: Baba Andre Hon from Penang
马来群岛生产的纺织品是马来服饰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统马来服饰经常出现的纺织面料有:宋吉绸/马来金锦缎(Songket),马来金丝绣/卡林干布料(Keringkam),峇迪蜡染布(Batik),絣织/伊卡特织物(Ikat)以及扎染布(Pelangi)。
上一篇说了宋吉绸,本文继续剩余的部分。
马来金丝绣/卡林干布料(Keringkam)
马来金丝绣/卡林干布料(Keringkam)的正式程度仅次于宋吉绸,严格来说应该叫做刺绣品而不是纺织品哈哈哈……由于这种布料在中文圈尤其在华语学术圈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中文译名,所以一般大马许多当地的华人会把它叫做“马来金丝绣”或者直接音译成“卡林干”。
它的起源在学界颇受争议,一部分纺织史学家认为这种刺绣布料早在伊斯兰教传入马来群岛之前就已经出现,另外一部人则认为这种刺绣方式是阿拉伯人带入马来群岛的(又是阿拉伯人_(:з)∠)_)……,这种面料一般会选用亚麻布或者薄纱作为打底,利用针孔略大的针将有一点点宽但是很薄的金属丝(不是金银线哦)绣制在面料上
图片
△马来金丝绣/卡林干布料(Keringkam)的绣制,砂拉越,加里曼丹岛(婆罗洲),马来西亚, 照片由砂拉越旅游局提供
图片
△马来金丝绣/卡林干布料(Keringkam)的绣制,砂拉越,加里曼丹岛(婆罗洲),马来西亚, Photo via. Facebook
图片
图片
△马来金丝绣/卡林干布料的放大图,这种面料是用金属丝绣制的哦,不是用金银线哦,屏幕前的小伙伴们不要搞混了_(:з)∠)_
马来金丝绣/卡林干布料在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婆罗洲)甚至松巴哇岛都非常的常见,其中以加里曼丹岛(婆罗洲)砂拉越和马来半岛雪兰莪的最为出名。
关于“Keringkam”,这种称谓一般砂拉越的马来人会这么叫,而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的岛的马来人则会叫做“Kelingkan”,这两种叫法都是正确的,方言差异而已……由于砂拉越的马来金丝绣/卡林干布料要更出名些,所以一般谷歌上关于这种面料的信息基本上都是砂拉越的比较多一点
图片
图片
△使用马来金丝绣/卡林干布料(Keringkam)制作的传统马来女子三件套:可峇雅(Kebaya),纱笼(Sarong)以及马来式披巾(Selendang),马来半岛雪兰莪地区产, 台北沙雅玛艺术坊 藏
图片
△使用马来金丝绣/卡林干布料(Keringkam)制作的传统马来式披巾(Selendang),砂拉越地区产,加里曼丹岛(婆罗洲),马来西亚私人收藏
一般来说,马来金丝绣/卡林干布料可以用来制作上衣和纱笼。这些服饰作为正式服装是OK的。
但是许多马来女性尤其是砂拉越的马来女性,在正式场合会更喜欢使用金丝绣的披巾(Selendang)披在头上或者肩上,通常情况下,马来女性会在正式场合穿着宋吉绸衣服的基础上,再在头上或者肩膀上披一块金丝绣的披巾,宋吉绸衣服+金丝绣披巾基本上可以作为一套完整的正式搭配
图片
△头上戴着金丝绣披巾的马来女子,砂拉越,英属婆罗洲,1950年代
图片
△头上戴着金丝绣披巾的马来女子,砂拉越,加里曼丹岛(婆罗洲),马来西亚, 照片由砂拉越旅游局提供
峇迪蜡染布(Batik)
峇迪蜡染布(Batik)的正式程度要略逊于宋吉绸/马来金锦缎(Songket)和马来金丝绣/卡林干布料(Keringkam),是一种可正式可日常的面料。
峇迪蜡染布的制作工艺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这种非常传统的蜡染布料从古至今几乎风靡整个马来世界,马来群岛不管是原住民还是土生华人/峇峇娘惹(Peranakan Cina/Baba Nyonya)群体都很喜欢这种具有南洋风情的布料。在爪哇人的语言里,“Batik”是爪哇语“Amba”和“Titik”两个词语的结合形式(爪哇语和马来语/印尼语不属于同一种语言哦,两者不能互通),“Amba”是“绘画”,“Titik”是“点”的意思,因为爪哇的蜡染师傅会在布料上绘制许多小点点来填充图案,“Batik”由此得名。
图片
△峇迪蜡染纱笼(Batik sarong),北加浪岸地区产,印尼私人藏品
图片
△穿着峇迪蜡染纱笼(Batik sarong)的马来女子们,上衣是传统马来古笼服(Baju Kurung),马六甲,马来亚,1940年代
絣织/伊卡特织物(Ikat)
絣织/伊卡特织物(Ikat)的正式程度要比前面提到纺织品要更加低一点,不过马来社会依旧还是有人会穿着由这种纺织物制成的衣物出入正式场合,毕竟纯手工的伊卡特纺织品价格一直都不低_(:з)∠)_……
马来群岛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的伊卡特纺织工艺。在马来语里,“ikat”一词有“绑定”(to bind)的意思,例如菜市场里一绑一绑的鸡蛋,如果它搞促销三绑卖10马币,翻译成马来语就是“Telur 3 ikat RM.10.00”。顺带一提,英语里所有染织结合的纺织品都可以统称为“ikat”,毕竟这是一个来源于马来语的外来词。然而在马来人的文化里,“ikat”只能用来称呼扎线段染对花织物,其他染织结合的纺织品,马来人还会往下继续细分,不同的工艺,不同的地区,可能在叫法上就会出现区别了,比如之前提到的纬纱扎染机织工艺(weft ikat),在马来语里就被叫做“limar”
图片
△使用絣织/伊卡特织物制作的纱笼(ikat sarong),苏门答腊岛产, 台北沙雅玛艺术坊 藏
图片
△使用絣织/伊卡特织物制作的纱笼(ikat sarong),马来半岛产, 台北沙雅玛艺术坊 藏
图片
△使用絣织/伊卡特织物制作的传统马来女士古笼服(Baju Kurung),马来半岛产, 台北沙雅玛艺术坊 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