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脱贫攻坚战果丰 春风浩荡满目新

图片
滑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片
滑县白马坡10万余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机收作业 吕有齐 摄
图片
来尝尝俺的甜瓜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片
玉米棒真大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片
无人机显身手 郑华轩 摄
图片
村民在自家大棚培育灵芝 高瑞峰 摄
图片
滑县光明生态示范奶牛养殖有限公司80位现代化转盘式挤奶设备 尚明达 摄
图片
▲扶贫干部助春耕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片
群众在家门口编织篮筐致富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片
县城风貌 张子宵 摄
图片
扶贫干部入户宣讲扶贫优惠政策 李安敏 摄
图片
村民在滑县留固镇服装厂就业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7年10月,滑县正式宣告脱贫摘帽,成为全国率先脱贫的贫困县之一。
这个有着148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曾书写下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十二连冠”的辉煌,树立了“中国小麦第一县”的标杆。乘着脱贫攻坚的强劲东风,滑县不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赶考的勇气、攻坚的锐气、成事的底气,全力打响脱贫攻坚战、成果巩固战,闯出了一条中原农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1 机制护航 让扶贫有保障
“同志们,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无愧于党和人民群众。”10月9日,在滑县第100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例会上,安阳市委常委、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像往常一样嘱咐县乡党员干部,安排近期扶贫工作。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滑县举全县之力,夯实责任,健全机制,及时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各乡镇(街道)设立分指挥部,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定期不定期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例会、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听取汇报,明确任务,推进落实;实行脱贫攻坚战令和交办单制度,对工作落实不及时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鲜明脱贫一线识别选拔干部导向,重点提拔成绩突出的扶贫干部。滑县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乡镇(街道)和县直单位考核的主要指标,细化考核方案,严格考核制度,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开展帮扶工作,凝聚起了强大攻坚合力。
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等,为脱贫攻坚工作全方位护航。
为加大对未脱贫户的帮扶力度,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滑县出台了《关于加强对未脱贫户精准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原有帮扶责任人的基础上,对所有未脱贫户每户又明确1名科级以上干部担任帮扶联系人,并要求帮扶联系人根据所联系户的实际情况,制定脱贫方案,一户一策帮扶,为实现高质量脱贫加上“双保险”。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定要悉心照料老人,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还要在生活上多体贴老人。”在高平镇西起寨村贫困户郭电魁家里,董良鸿嘘寒问暖,身为帮扶联系人的他,一边详细了解老人的身体和生活情况,一边为郭电魁家脱贫想点子、找路子。
有脱贫机制还要有防止返贫机制。滑县积极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集中办公、数据比对、入户核实、纳入系统、建立台账、精准帮扶、动态监测……通过一系列措施,准确地将“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找出来,并及时将扶贫政策送到家。此外,该县还专门设立了防贫保险,将全县范围内持续增收稳定性不强和因病、因学、因灾等意外事故出现致贫、返贫风险的户纳入保险范畴,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
2 精准施策 让扶贫更稳固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滑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用足用好现有扶贫政策,各种帮扶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基本医疗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政策,大病实现专项救治,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率100%;“3 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让村村有团队,户户有医生,全县困难群众、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服务实现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实施教育资助,全县贫困学生不再因贫辍学。
城关街道唐庄村13岁贫困人员牛某某,因肢体残疾和视力低下,不能到校上学。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能走进学堂,他很羡慕,也很自卑。
了解到这一情况,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为他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定期不定期地来到他家,一对一教学。老师还专门针对他的情况制定了教学方案和计划,这让他学到了不少知识,性格也变的开朗了。
走进老店镇小屯村80岁贫困户宋良玉老人家里,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和新添置的家用电器,俨然不像贫困户的“样子”。
“俺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俺们的扶贫干部,为俺修缮了房屋,还专门送来了大彩电。”宋良玉高兴地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滑县开展了农村危房全面排查并持续做好动态监管,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及独居老人户、边缘户的住房进行了安全等级评定,对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危房及时进行了改造。“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能掉队”,这是滑县打好打赢高质量脱贫攻坚战的目标。
滑县实施分类施策,靶向帮扶。针对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或务工意向,且贫困程度较轻的贫困户,采取政策引导、金融扶贫、科技扶贫、转移就业、提供公益岗位等措施,扶持其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和加工制造等项目,安排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就业。针对没有劳动能力和因天灾人祸致使贫困程度较深的贫困户,采取企业带贫、光伏扶贫、合作社发展资金试点项目扶持等产业扶贫措施。同时,对符合低保、五保兜底的贫困户进行兜底扶持;为所有因残致贫户办理残疾证并及时发放两项补贴。
针对特殊困难户,滑县下大力气抓好兜底保障。对符合低保和特困供养条件的应保尽保,提高供养标准,加大保障力度,探索了“3 2”供养模式,为实现全面小康“保驾护航”。
“‘3’是指亲情赡养、邻里助养、居家助养模式,‘2’是指敬老院集中供养和医疗机构集中托养模式。”该县扶贫办主任韩红斌介绍,“根据特困老人生活条件和个人意愿,一户一策、一人一法,解决他们的脱贫和养老问题。针对建档立卡户和低保户中的重度精神残疾人,由县精神病院救治托养。”
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台,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了贫困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群众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3 产业带动 拓宽致富路
滑县将产业作为发展之基、增收之源,多方施策,精准对接,不断增强扶贫内生动力,拓宽就业渠道,栽“富根”、开“富路”,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卫星工厂”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前孩子小,老人年纪大,家里花销多,又不能外出打工,常常为生活发愁。现在村里建起了‘卫星工厂’,俺在这里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又不耽误照顾家里,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枣村乡西徐营村贫困户吴心愿激动地说。
吴心愿所说的卫星工厂是滑县创新发展的一种“总部 卫星工厂”产业扶贫模式,核心是引进实力强的知名企业落户县城,建设企业总部,生命力延伸到乡村,在富余劳动力集中的地方建设加工车间,从而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总部 卫星工厂”模式实施以来,波司登、常青、金岛、易凯针织等知名服装企业纷纷入驻滑县,全县形成了以纺织服装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在带动村民脱贫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该县共有“卫星工厂”88家,纺织服装企业103家,带动就业60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000余人。“‘卫星工厂’建到村,企业带贫暖民心,门口就业能顾家,持续增收稳脱贫”已成为当地的谚语。
落地企业让贫困群众收入有保障。滑县光明生态示范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是该县的重点招商企业,位于县城东南部35公里的万古镇,奶牛存栏1万余头,总投资4.3亿元,日产鲜奶195吨,年产值2.67亿元,是河南省最大的单体生态示范奶牛养殖场。它不仅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还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
标准化的厂房,整洁有序的办公环境,严格的检查、消毒、登记程序,乍一看怎么也不像是村里的养殖场。
“赶牛、上线、降温、产奶、下线。”在生产车间,46岁的技术工武艳鸽正在熟练地操作着机械。她主要负责将4个牛舍的4000多头奶牛赶上自动式挤奶转盘,并对牛舍进行防暑降温。
“2016年,俺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村干部介绍俺来光明乳业上班。现在,俺每个月有4000块钱的收入,公司还给俺缴纳了各种保险,一日三餐全免费。如今俺不仅脱了贫,还翻修了房屋,买了一辆小轿车!”武艳鸽说起她的工作满脸笑容。
在这里,像武艳鸽这样的贫困户或家属有50多人,占企业在岗员工的1/4。
“公司除安排贫困户就业、收购贫困户青贮饲料外,还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了当地189户贫困户503亩土地。流转后,又专门拿出300亩土地,用于特色农业种植,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无偿提供给贫困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公司经理刘洋说。
新型农业让农民致富有奔头。农业是农民之基,滑县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方面,鼓励支持各乡镇和农户依靠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导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基地 农户”“企业 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一直都是我的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滑县焕永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说。
2013年,万古镇杜庄村的杜焕永毅然放弃在外闯出的一片天地返回家乡,成立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全程托管、无偿提供农机服务、引导入社等举措,带领群众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地收入。如今,他的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048亩,服务托管土地3.9万亩。
多年来,杜焕永和他的合作社对家中丧失劳动力的困难户和“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实行无偿托管服务,每年帮助20余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在滑县,像杜焕永这样的新型农民有260个,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型农业组织活跃在全县各个角落。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县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成果斐然。道口烧鸡、老庙牛肉、万古羊肉卤闻名全国,八里营万亩洋香瓜、高平镇和慈周寨镇温棚蔬菜、牛屯镇金银花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各地,带动了一大批人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