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路上的南京印记:情牵宁墨的N个1

图片
援藏教师郑小二指导墨竹“南京班”学生功课。
编者按
2020年,南京对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25周年。墨竹,“天边之乡”,平均海拔4200米,极高极寒,山陡峭氧稀薄,改善民生、发展生产难。
25年前,这里配套空白,以农牧业为主,地区生产总值仅500万元,是西藏贫困的一个缩影;25年来,南京援藏工作不间断,9批援藏干部奋战雪域高原,宁墨干群携手助力墨竹脱贫攻坚;25年后,这个深度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7亿元,成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经济发达县。
2019年6月,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作组入藏,聚焦民生“输血”、产业“造血”、智志双扶“活血”……宁墨携手在奔小康的路上描绘新画卷。
2020年9月14日至18日,南京报业传媒集团2020“为爱西行决胜小康”全媒体行动组一行7人,来到墨竹工卡县,和援藏干部们一同下村、串户、走项目,听援藏老师上课,陪援藏医生查房……用镜头和笔,记录下援藏干部们的忙碌身影,感受他们的赤诚之心,倾听藏族同胞讲述“一家亲、心连心”的动人故事,探寻情牵宁墨的N个一。
今天起,本报推出“为爱西行·奔走援藏路”系列报道,讲述援藏路上的南京印记、南京力量、南京担当,讲述两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宁墨故事,展示宁墨干群摆脱贫困携手奔小康的壮阔接力奋斗史。
一条路——见证墨竹工卡县城变迁的“南京路”
25年前的拉萨,称得上马路的,也只有北京路和江苏路,遑论墨竹工卡了。而如今,路,已成为“天边之乡”的“生活命脉”。南京在这里留下的印记,可以从通往县城的第一条路“南京路”说起。
25年前,墨竹工卡县全城都是沙土路,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脚泥。在统一规划和设计下,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前方工作组为当地修建了第一条硬质水泥路“南京路”,昔日住在山沟沟里的居民们陆续搬迁入城。此后,以金陵路、318国道等为主的“三横两纵”城镇道路体系相继完成,墨竹工卡县城基本框架初步构成。
历经25年发展,墨竹工卡县里与南京相关的路名队伍不断扩大,雨花路、宁墨路、栖霞大道、六合大道……它们承载着暖暖的南京援建之情。南京路是当地最热闹的地方,一条南京路贯穿整个墨竹工卡县城的核心区。数日的采访中,全媒体行动组几乎天天途经南京路,道路两侧商铺林立,百货店、美发店、饭店等一应俱全。晚上经过,灯光璀璨,人流不断,与内地城镇亦无多大区别。
【新闻多一点】南京援藏25年,聚焦农牧民出行,强力推进道路建设,累计投入援藏资金11088.51万元,援建县乡村三级道路18条。今年起,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县8个乡镇农牧区兴建100座以上便民“溪桥”,解决牧民出行“最初一公里”的难题,助推拉萨“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计划。今年10月,一期25座便民“溪桥”建成。
一座院——家门口就能看病的“甲玛乡卫生院”
距离县城约10公里,海拔4000米高度的群山环抱中,有这样一座藏式小楼——甲玛乡卫生院,由南京援藏工作者和墨竹工卡县政府联合修建而成。有了它,乡里乡亲在家附近就能看上病。
上午11:00,记者赶到甲玛乡卫生院时,副院长巴珠医生办公室里的长凳上已经坐着4名候诊的藏族老人。巴珠医生正在看诊的是65岁的达瓦次仁老人,老人来自附近的孜孜荣村,患有一级高血压和慢性胃炎,这是她第二次来复诊了。“9:30开门,一早上已经接待40多名患者了。”
巴珠介绍,“这里患慢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的病人很多,现在卫生院条件好了,老百姓再也不用动不动就跑县城看病了。”
巴珠告诉记者,甲玛乡卫生院是南京援建的第一座乡卫生院。以前的卫生院只有90多平方米的土木结构房屋和2名医生。现在占地7654平方米,有12名医生,科室设置齐全,有西医门诊、藏医门诊,还有急诊部、住院部等11个部门,承担着甲玛乡及周边乡镇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及急危重患者的初步处理和转诊工作,还承担着甲玛乡两大矿区工人入职体检和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宣传等工作。
【新闻多一点】以甲玛乡卫生院为代表,南京援建聚焦由“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现已累计投入援藏资金7620.8万元,援助7个乡卫生院全覆盖建设,以及县人民医院门诊楼、急诊楼、放射检测中心、远程会诊、信息化建设、120急救中心等20个医疗建设和提升项目。县医院创成自治区“二甲”,走在全区县级医院前列,通过“互联网 ”创新实施智慧医疗、诊间支付,开展国家“县域医共体试点”。
一个班——首个设立在雪域高原上的“南京班”
2020年秋天,墨竹工卡县中学南京初中班开学了。群山环绕之中的墨竹工卡县中学承担着附近几个乡的教学任务,学生们基本上都是住校,老师们的工作任务格外繁重。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作组决定建西藏首个县区级家门口的“内地班”。
9月8日,“墨竹南京初中班”正式开班,依托“小组团式”教育援藏方式,每年开设两个班,每个班招录学生45名左右,班主任和主要任课老师皆由南京援藏教师担任。
秋高气爽的上午,记者在墨竹县中见到了来自南京的6名老师。尽管时不时还有高原反应,老师们却都“进入了状态”。来自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初中、有着23年教龄的王广臻老师是援藏团队的领队,担任墨竹县初级中学副校长,并任教墨竹南京班的语文课程。王广臻说,他们发现当地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升,但是都勤奋、好学,老师们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和20字教学口诀:“起步低一点、速度慢一点、步子小一点、效率高一点”。
墨竹“南京班”成了全校孩子们最青睐的“打卡点”,每到下课总有其他班的孩子来围观“南京班”的同学,有的还会探着脑袋张望南京来的老师。“上南京班的感受是什么?”记者的问题刚提出,孩子们集体抢答“骄傲啊!”“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好啊!”
“爱心无价、情系西藏、甘当小草、勇于奉献”,这16个字是墨竹工卡县中学副校长周文全对来自南京的6位“小组团式”教师脱口而出的评价。周文全说,他更期待通过南京援藏教师,为县中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南京援教队”,把南京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在当地根植、传承。
【新闻多一点】智志双扶“活血”,是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作组三年工作思路的三大着力点之一。首开墨竹“南京班”,则是这一思路的创新实践。南京市第九批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组长、墨竹工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施勇君说,南京教育援藏没有局限于硬件的提档升级,依托“小组团式”方式,旨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助力墨竹工卡县更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25年南京援藏前方工作组已累计投入援藏资金13608万元,援建南京实验小学、扎西岗乡南京希望小学、幼儿园、图书馆、乡村教师发展中心等教育建设和提升项目33个。去年以来,宁墨两地7所学校结为对子,成立了“格桑花开教师助困资金”和“为爱西行·格桑花开”爱心奖教基金。
一个营——让更多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的“南京特训营”
格珍,一名来自墨竹工卡县的大学毕业生,原本在家待业准备公务员考试。2019年11月,她加入了“格桑花开”墨竹大学生就业创业南京特训营。2020年2月,历经4个月学习见习,格珍学成归来,重新选择了就业方向,不再一门心思只想考公务员。
2020年9月16日下午,在她工作的公司,记者见到的格珍笑容灿烂,合体的工作服显得落落大方,“特训营的训练让我正视自己,也为我打开了发展之门。”如今,她已成为墨竹人力资源公司一名文员。
去年,32名原本待业在家的当地大学生参加了首批“格桑花开”墨竹工卡大学生就业创业特训营。特训营采取“1+3+N”模式,即在南京封闭式集训1个月,在南京见习、实习3个月,拿到N个管理工具,掌握N个技能,开创在南京就业创业及在西藏就业创业等N个可能。学员们通过参加礼仪训练、自我发现、执行力等课程,实现了从腼腆到自信、从胆怯不敢说话到争先恐后上台演讲的转变,就业创业信心和热情全面激发。
2020年3月27日,特训营最后15名高校毕业生被江苏启安建设集团西藏分公司录取并正式入职,这也标志着首批32名特训营学生全部实现就业创业。
【新闻多一点】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援藏工作如何精准施策,深化智志双扶的“活血”功能?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作组推出了“格桑花开人才 ”计划:一个特训营、一个成长营、一个数据库、一个公众号、一座创富桥、一本政策通、一支创基金、一家创集团、一个创年会,“特训营”仅是其中一部分。今年6月12日,墨竹工卡“格桑花开人才 ”计划还在西藏大学开出“大学生就业创业成长营”第一课。下一步,还将建立墨竹工卡县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才数据库,帮助学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推出人才成长关怀机制。
一个村——党建 基层治理的“赤康样本”
甲玛乡有个赤康村,村民近百户,和睦之余自然也少不了磕磕碰碰。只要接到调解信息,有着20多年党龄的村委会主任洛桑群培就会立刻“上岗”:他还有一个“金牌”身份——赤康村的调解员。
2020年4月,作为墨竹工卡县在甲玛乡赤康村探索打造“1 4 N”模式的“党建 基层治理”举措之一,赤康村成立调解委员会,洛桑群培便担任调解员。在日常工作中,洛桑群培既积极履行村委会主任的职责,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其他党员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翻开洛桑群培随身携带的调解卷宗,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藏文记录着一件件所调解案件的前因后果。“有了调解委员会,村民们就有了地方说理。作为调解员,我会走到他们中去,收集意见,解决难题。”洛桑群培说。
今年初,村里准备修建一条公用道路,需要征用一户村民门口部分用地,这户村民不同意。洛桑群培连续两天去现场,了解情况,和这户村民耐心沟通,了解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几天后,道路如期开工建设。
一年多来,光是洛桑群培就调解了土地、牲畜、家庭等各类矛盾纠纷共15起,解决率100%,赤康村党委有108名党员,下设4个党支部。就在这些服务乡亲的具体事例中,洛桑群培等一批赤康村党员在全村树立了先锋模范形象,也把村里的人心凝聚起来、力量汇聚起来,赤康村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新闻多一点】从脱贫攻坚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基层治理。作为智力帮扶的又一创新,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作组在墨竹工卡县甲玛乡赤康村,创新探索打造“1 4 N”为模式的“党建 基层治理”创新样本工程。“1 4 N”模式——“1”即强化党建引领“主心骨”,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4”即建设“四治”“四好”“四新”“四实”赤康村。“四治”即自治、法治、德治、综治;“四好”即好村民、好家庭、好乡贤、好能手;“四新”即学习新貌、村容新貌、精神新貌、发展新貌;“四实”即夯实基层组织、殷实集体经济、落实民生实事、抓实乡风文明。“N”即在推进基层治理赤康样本中充分利用N种载体,实现N种成效。
南报融媒体记者 谢臻 姜晶晶 马道军 耿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