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南:红色基因为脱贫攻坚注入不竭动力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位于沂蒙山区腹地,有“红嫂之乡”美誉,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办起战地托儿所的王换于、架起火线桥的李桂芳等沂蒙红嫂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沂南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让红色旅游成为助力老区振兴、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助推器”“催化剂”作用。

叫响“红嫂”品牌,传承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全景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是沂南红色旅游“龙头”。

在影视基地所处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现今,居民已实现整体搬迁,原始古村风貌、绿色乡村生态与红色文化交相呼应,吸引诸多剧组、游客等来此进行影视拍摄、红色研学体验等活动。

立足资源优势,讲好“红嫂”故事,打造文旅融合“常山模式”,是当地走出的一条发展新路。

三位“阿姨”在景区唱起《沂蒙山小调》

10月15日,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艺术交流大舞台,3位年过六旬的“阿姨”唱起《沂蒙山小调》,嘹亮的嗓音很快就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欣赏。她们表示,源于对家乡、对红色文化的热爱,才自发成立这支演唱队伍,每天以唱红歌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红嫂群体展馆

当天,在景区沂蒙红嫂群体展馆,同样迎来许多接受党性教育的游客,人们站在沂蒙红嫂一幅幅图像前,深感震撼,肃然起敬。

讲解员孙明月6年前来到常山庄村,到景区做起讲解员。“游客最多的一天,我连续讲了13场,每讲1场花费1个多小时,那天我讲了13个小时还多。”尽管讲解日复一日,孙明月却觉得她每次讲的内容都是“新”的。“我每讲一次都是重温一次红色故事,都是与听众一起感受沂蒙精神洗礼。”孙明月说。

“作为游客感受红色文化、进行党性教育等的理想场所,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始终坚持红色搭台、文化唱戏,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代代相传。” 该基地总经理唐泽海介绍,基地建成至今,通过不断叫响“红嫂”品牌、探索产业融合路径等,已实现累计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拍摄红色影视剧400余部。

“”

“一区带四员”,探索文旅扶贫新模式

陈健叶做煎饼

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暨红色旅游经典景区,65岁的陈健叶边摊煎饼边招揽游客体验。得益于影视基地开发建设,年过六旬的陈健叶成为景区员工,还曾到剧组“客串”群众演员。“我们原来住的老房子现在也变成了拍摄景点。现在,常山庄有1000多个群众演员,长工一天拿100元,短工一天拿40元。”陈健叶兴奋地告诉记者。

陈晓梅介绍葫芦烙画作品

31岁的陈晓梅也是常山庄村民,两年前,她从县城一家珠宝店辞职,来到景区当“店员”,做起葫芦烙画生意。“随着景区游客量不断增加,我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两年多的时间里,还接待了几千名来自全国各地参加研学游的中小学生,带领他们体验、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陈晓梅说。

这仅是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发挥带动效应的缩影。

“马牧池乡共有39个自然村,3.67万人口,贫困户有1900户。”马牧池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效强介绍,借助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辐射带动,当地探索土地入股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的“一区带四员”模式,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先后流转周边5个村2060亩土地,村民每亩获年租金收益1000元;成立劳务培训服务中心和红色旅游、群众演员、工艺品加工等13个旅游产业相关合作社,安置周边群众在景区实现务工就业等;吸引周边贫困户充当群众演员,日均收入50至80元;开设店铺21个、发展农家乐25家、时令瓜果等摊位50余处,让沂蒙山“山货”身价倍增。

据了解,景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带动周边1400人实现脱贫致富。景区所在常山庄,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1.5万元。

扶智先行,提供强劲发展动力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入口

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扶贫先扶智。为破解贫困人口中大部分人缺少科学知识、缺乏脱贫致富技能等情况,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还专门成立山东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建起了“一中心”“三基地”——影视基地微电影摄制中心和影视演员培训基地、沂蒙红色创客制作基地、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截至目前,“一中心” “三基地”已成功孵化手工加工、草编等就业加工点10余个,吸纳200多名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人每月收入近千元。

另外,基地还利用“就业创业一点通”智慧系统,精确掌握周围贫困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等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帮扶。与此同时,建立贫困人口“技能工”大数据库,为有一定手艺、一定技能且尚未脱贫的人员建立个人信息,保存在景区大数据库中,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免费为其介绍就业机会。

而在整个沂南县,创新文旅扶贫方式、扶贫扶智的举措亦不断付诸实践。

为让更多贫困户参与到旅游产业链条中,近年来,沂南县坚持旅游发展与贫困村、贫困户共谋、共建、共生、共育、共享“五共”原则,在实践中探索“连片开发、整体带动”“景区带村、借力发展”“村企合作、共建共享”“培育业态、培训创业”四种扶贫类型,真正让贫困群众在文旅融合发展中获得成就感、尊严感、幸福感。在一系列措施推动下,目前,该县8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扶贫村已全部实现整体脱贫。

(图片均由韩春义拍摄)

责编: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