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如何从普通一兵成为天柱大将军,其霸业如何被宇文泰分了一半

一、北魏汉化和六镇鲜卑化的矛盾
孝文帝拓跋宏雄才大略,他将北魏都城从平城(今大同)南迁洛阳时,并非头脑发热,而是考虑到了所有可能发生的内部和外部问题,因此孝文帝南迁的行动是成熟的,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南迁将国力推向了鼎盛。可是孝文帝却忽略了一点,以他本人的雄才大略和强势能解决的问题,他的后代未必能解决。
图片
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孝文帝南迁和汉化后,他的北魏朝廷与北方六镇军人的矛盾。
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时,主要敌人是强大的北方民族柔然,因此北魏将他精锐部队设置在北方,以阻挡柔然南下,就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北方六镇,即沃野(今内蒙古临河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武川(内蒙古武川县)、抚冥(内蒙古四子王旗)、柔玄(内蒙古兴和县)、怀荒(河北张北)等镇,这六镇的成员都是鲜卑职业军人家庭,即军户。
北魏是以弓马得到的天下,因此担负打仗任务的六镇军人地位非常高,受到北魏朝廷的一贯重视,实力也不断扩大,后来由于鲜卑族人口不足,启用了不少“降户”和戍边的死刑犯,如此就造成了六镇民族的多样化,包括了鲜卑贵族、汉族豪族、徙边罪犯、高车和柔然等部落降民。
孝文帝之后的宣武帝元恪时期,由于汉化的深入,北魏朝政体系逐步向中原官僚体系进步,越来越重文抑武,使得依然保留鲜卑传统的六镇越来越边缘化,六镇上至王爷下到士兵,他们的地位下降带来了生活水准的下降,于是六镇之一的沃野镇发生暴动。
虽然这场暴动最终被平息,可是六镇地区已经由于战乱被毁于一旦,六镇的军户已经无法在六镇的土地上生存,于是,北魏将六镇共20万军户集体迁往河北。
六镇到河北之后,情况变得更糟,因为这些只会打仗的军人无法融入当地成熟的农耕社会,豪强军户与河北地方官和当地大族在土地、粮食资源上又产生了巨大矛盾。
图片
于是内迁短短几个月的六镇,又发生了底层军人即镇军的暴动,这次暴动的规模远大于前次。
时势造英雄,这次六镇的镇军暴动中,有两位英雄脱颖而出,一位是西魏的创建者,奠定北周基础的宇文泰,另一位就是东魏的创建者,奠定北齐基础的高欢。
而相比贵族出身的宇文泰,贫民出身的高欢更不容易。
二、良臣择主而仕,高欢是三姓英雄
高欢是苦出身。
如果把高欢的出生往上追溯,他也是官宦世家,他的六世祖是西晋太守,后来由于永嘉之乱,西晋被灭,他有三代祖先在慕容垂后燕为官,后燕被北魏所灭后,高欢的祖父就成了北魏的侍御史,也算是朝廷京官,可是突然就因为犯法被贬为庶民。
北魏被贬官员的去处,首要的去向就是六镇,因此高欢的祖父被贬到了怀朔镇。到了高欢这一代,他的血统虽然是汉人,可是他的生活习性已经完全鲜卑化,他本人也有一个鲜卑名:贺六浑。
高欢生在六镇,又是庶人家庭,因此长大后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在六镇当兵。武将世家的背景给了高欢两个天生的好条件:
图片
第一,高欢长得高大,神武而且英俊。武将讲究骨骼粗壮,因为武艺的基础是力量,而骨骼粗壮又是力量的基础,史载高欢身高很“”而且“目有精光,齿白如玉”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高欢的外表,吸引了他的未来妻子,鲜卑的娄氏。
娄氏是有钱人家的姑娘,却主动追求当时还是大头兵的高欢,两人成婚之后,大头兵高欢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匹马,也因此成了带兵的队主;
第二,高欢出生武将世家,虽然家贫,却自小受到如何打仗,如何排兵布阵,如何管理军人的熏陶,因此他深沉大度,轻财重士,“为豪侠所宗”。
于是,高欢身边聚集了一批英雄豪杰,其中有一位南朝梁的掘墓人——侯景。
高欢当兵时期,正赶上六镇暴动。公元523年,27岁的高欢随着六镇被迁入了河北。
可是就在这一年的8月,刚迁入河北的六镇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暴动。
柔玄镇的镇兵杜洛周在上谷(今北京延庆)发起暴动,高欢带着一帮兄弟投奔了杜洛周。
杜洛周是高车人,而且是个普通镇兵,因此虽然有激情,却缺少领导人的能力,雄才大略的高欢看不起杜洛周,就想暗杀杜后自己上位,没想到走漏消息,结果反被杜洛周追杀。高欢只得带着老婆孩子投奔了另一支六镇暴动的军队葛荣。
葛荣是鲜卑人,和高欢都是沃野镇出身,而且葛荣是将领,能力比杜洛周强很多,可是高欢还是觉得葛荣的能力不行,于是又投了官军方面正冉冉升起的新星,太原王尔朱荣。
图片
尔朱荣听自己的老乡说高欢长得好,是位不可多得的英才,因此同意和高欢见一面。可是高欢这段时间因为郁郁不得志,显得精神疲惫,加之尔朱荣对高欢的期望值太高,因此见面看高欢萎靡不振,对高欢的印象并不好。
尔朱荣的那位老乡见自己引荐的人没有得到尔朱荣的重视,也明白是什么原因,就让高欢更衣再见。高欢再见尔朱荣时,是在尔朱荣的马厩,马厩里有一匹脾气暴躁的烈马,因为没有人能接近,因此鬃毛很长。
尔朱荣是羯族人,因此他看得起的人是能驾驭烈马的人,他让高欢剪这匹马的鬃毛。高欢连马的蹄子都不捆绑,直接就剪了马鬃毛,这匹马居然老老实实地让高欢剪。
高欢的本事让尔朱荣高看,可是高欢接下来的话更让尔朱荣吃惊:“对恶人的驾驭和管理就要像对待这匹马一样。”高欢的话表明他不是一个匹夫,而是有勇有谋能驾驭各色人等的万人敌。
英雄之间只一句话就够了,尔朱荣立刻认准高欢是英雄,因此单独和高欢聊时势。高欢向尔朱荣明确提出:“现在朝廷闇弱,你以清君侧名义举兵,可以成霸业。”尔朱荣大为高兴,让高欢担任自己的参谋,从此以后,高欢成为尔朱荣的亲信。
三、尔朱荣死后,高欢有了自己的军队
高欢第一次和尔朱荣见面时提出的策略,就成了尔朱荣的战略。
图片
孝明帝被自己的母亲胡太后毒死后,尔朱荣立刻举兵向洛阳开来,前锋就是高欢。尔朱荣仅不到1万人的军队,非常顺利地开进洛阳,控制了洛阳朝政,处死了胡太后和2000余名北魏朝廷的王公亲贵及文武大臣,成为权倾天下的权臣。
之后,高欢跟随尔朱荣和葛荣大军作战,屡立战功,被葛荣军称为尔朱荣麾下的七王之一。随着战争的深入,在尔朱荣将星如云的将领们中,高欢是第一人。
尔朱荣对高欢担忧起来,他常常问亲信,他死之后,谁可以代替他。因为尔朱荣没有儿子,只有一个继子,也就是他的侄子尔朱兆。于是亲信们都说是尔朱兆。尔朱荣说:“尔朱兆最多只能带3000人,能代替我的,只有贺六浑(高欢)。”又警告尔朱兆说:“你不是高欢的对手,迟早是他的败将。”
尽管如此,尔朱荣还是要用高欢,封高欢为晋州(今临汾)刺史。
尔朱荣是枭雄,他看人眼光很准,不过他并没有处理高欢,一来因为目前他不仅要用高欢,而且他也能控制高欢,他认为处理高欢还不到时候;二来是他自己都完全没有预料到,他自己突然被孝庄帝杀了。
图片
尔朱荣的突然死亡,让高欢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折,因为正如尔朱荣所料,尔朱兆不是高欢的对手。
高欢既然向尔朱荣献上了他称霸业的大计,那么尔朱荣死后,高欢自然就当仁不让了,可是高欢的短板是没有自己的军队。
跟随尔朱荣起家的嫡系军队,在尔朱荣死后都归了尔朱兆,对这些军队高欢是无法染指的,他瞄向了被尔朱荣收纳的葛荣军队旧部,这部分军队分布在并州和肆州即今天的山西。
葛荣死后,他的旧部虽然被尔朱荣收纳,但毕竟不是嫡系,因此经常被尔朱荣嫡系的军队欺负,双方经常发生冲突。尔朱荣死后,能力有限的尔朱兆对这部分军队非常头痛,他问高欢怎么处理,高欢说:“可以选择心腹去统领,如果再闹事,就拿统帅问罪,自然就不会有事了。”尔朱兆问谁可以去,高欢的铁哥们贺拔允正好在座,他见这是高欢脱离尔朱兆的好机会,立刻说:“高欢是最好的人选。”高欢心里高兴,却一拳打向贺拔允面门,将贺拔允的牙齿打下一颗:“当初天柱(尔朱荣)在时,你不敢说话,现在是大王(尔朱兆)的天下,哪里有你说话份,我要杀你。”尔朱兆很感动高欢的忠心,就让高欢去做葛荣旧部的统领。
图片
于是,高欢有了自己的军队。
四、有了自己的军队后,高欢灭了尔朱兆
因为尔朱荣被孝庄帝所杀,头脑简单的尔朱兆就要带兵到洛阳杀孝庄帝。尔朱兆此举就是得罪天下人,高欢看出和这样的人不值得共事。于是高欢借口葛荣旧部要反,他不能离开并、肆二州,拒绝了尔朱兆的命令。
尔朱兆明白高欢的借口,对高欢产生了敌意。
高欢虽然得到了军队,可是他的军队和尔朱兆的军队都在山西,还没有实力和尔朱兆抗衡,于是他的下一步计划是离开山西,到山东独立发展。
为了达此目的,高欢重金收买尔朱兆的亲信,之后对尔朱兆说并州之地发生饥荒,他的人马没有吃的,因此想去山东“就食”。尔朱兆身边的人也为高欢说话,使得尔朱兆对高欢不仅毫不怀疑,还催高欢赶紧行动,因为高欢的军队和他在一起,确实存在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于是高欢带着他的人马到了山东。
高欢一到山东,就向他的部下散布尔朱兆要将他们收为奴隶的消息,使得这些葛荣旧部群情激奋,坚决要团结高欢周围。高欢见民心可用,宣布正式和尔朱兆决裂。
图片
高欢的能力是尔朱兆完全无法比的,他一方面和尔朱兆作战,一方面进洛阳立了新皇帝孝武帝元脩,孝武帝则封高欢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
高欢成了朝廷正式任命的大丞相,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收获天下人心,而与之相反,在天下人心中,尔朱兆则是弑君大贼。
一年以后,公元533年,高欢灭了尔朱兆,成了号令天下的权臣,唯一和他抗衡的,是关陇的英雄宇文泰。
五、三方演义转化为两雄分北方
孝武帝也是有雄才的人,他不愿意做高欢的傀儡,于是上演了一场孝武帝、宇文泰和高欢的三方演义:
孝武帝不断命令宇文泰东进洛阳勤王,可是宇文泰却要做齐桓公,他对孝武帝虚与委蛇,只表忠心而无行动。于是孝武帝就不断封赏宇文泰,希望以封赏换取宇文泰的勤王,结果宇文泰由一个小小的刺史,先成为大都督,再大行台,最后成为和高欢平齐的丞相。
图片
直到宇文泰感觉从孝武帝这里榨不出油水了,才忠心耿耿地提出让孝武帝到他的关陇来。
对宇文泰要孝武帝到关陇的事情,高欢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孝武帝要对付他,因此他准备带大军到洛阳制住孝武帝,没想到结果反而促使孝武帝逃往了宇文泰处。
孝武帝逃往关陇,终结了高欢的霸业之梦,因为宇文泰有了和高欢抗衡的地位和能力。
于是,高欢不得不另立了孝文帝拓跋宏的曾孙元善见为帝,即为孝静帝。
统一的北方分裂为东西两部,高欢和宇文泰分别雄踞一方,高欢控制着东魏,宇文泰控制着西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