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寺,一座佛教古刹的运河奇缘

图片
说起寺庙,我们常常会联想到金庸小说里绝世高手的归隐之处,在各种寺庙里,一个个看尽世间浮华,最终选择归于平静的武林佳话频频上演。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寺庙果真如此吗?
图片
比起名声大震的千年古刹,有时偏安一隅的古庙更引人入胜。它建造于何时?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在聊城的阳谷就有这样一座寺庙,紧闭的朱红色大门,令人不禁想要前去一探究竟!
一座佛教古刹的运河奇缘
这座寺庙名叫海会寺,坐落在阳谷县城以东25公里的阿城镇古运河畔。曾是元代礼部尚书曹元用的故居。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千佛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等。后经乾隆、光绪年间两次扩建续修,形成了“殿宇巍峨,楼阁连亘”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
图片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经过聊城曾多次到海会寺游览,大雄宝殿院前的石碑就是乾隆皇帝亲笔所书。古朴雅致的建筑和璀璨夺目的文化,让海会寺成为了当时华北五大寺院之一。那么,海会寺是谁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兴建的呢?
图片
海会,作为一个佛教术语,是德深如海,圣众会聚之多的意思。在阿城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海会原是一个江南秀才,进京赶考夜宿阿城。晚上梦见一位白发老者告诉他,此次赶考凶多吉少,不如在此皈依佛门,多多行善积德更有意义。后来海会果然落榜,伤心之余的他卖掉自己的宅院田产,修建了海会寺。当地的信众不仅纷纷前来拜谒,还慷慨募捐,一时间海会寺香火鼎盛。
图片
传说归传说,据考证,海会寺的建造年代要追溯到康熙四十八年,东阿海会庵一位名叫隆性的比丘,在金陵(今天的南京)募造了3尊樟木大佛,计划通过京杭大运河走水路运回东阿。不料在途经阳谷阿城时,运送佛像的大船怎么也开不动了,当地的商人和百姓见状,便纷纷建议隆性将佛像留在阿城。几经思量后隆性便同意了。阿城的百姓在原财神庙的位置上修建了新的寺庙,应隆性要求取名海会寺。
图片
其实海会寺,不仅是一座运河边的古刹,也是清代时期典型的寺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由于漕运发达,阿城镇不仅是经济富足之地,亦是文化交汇之所。佛教文化、商业文化、儒家文化在此得到充分的融合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海会寺的主体建筑在传统寺院格局的基础上,左右分别增设了运司会馆和刘公祠两部分。
图片
运司会馆在海会寺西侧,原为元代盐运司(管理运河盐务的机构),后来废弃了。乾隆十三年,山西和阿城两地商人捐资将其改建为会馆,因此又称“山西会馆”。
图片
盐运司属于京杭大运河重要的附属建筑,是聊城运河沿线仅存的古代盐业管理机构遗存,也是明清时期聊城运河经济繁荣的见证。
图片
当时的阿城是京杭大运河边重要的海盐集散地,也是当时闻名遐迩的盐运码头,为了管理盐商清政府在此设立了盐运司,盐税作为最重要的税收之一,一直备受皇家关注。
图片
有生意的地方就有商人,有商人的地方就有会馆。山西商人在这里参与盐运生意,大展身手的同时兴建了运司会馆,用商人自己的方式记录了皇家与商人、聊城与盐税、大运河与海会寺的不朽传奇!
图片
图片
如果说运司会馆是运河繁荣的衍生品,那么海会寺就是运河繁荣的见证者。经济的繁荣之后必然带来人们的精神需求,直到今天,海会寺依然是聊城人许愿祈福的重要场所。每逢节日,海会寺便人山人海,考学的,求职的,渴望平安顺遂的人们络绎不绝。尤其是大年初一,四面八方的香客在此汇集烧香祈福,对于抢“头香”更是热衷不已,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
图片
据统计,仅仅大年初一这天,海会寺接待游客就高达到两万人次,全年接待省内外游客可达八万人次。同时,海会寺也一直积极倡导和践行公益事业,比如资助贫困学生,春节期间慰问困难家庭,中秋节期间探望孤寡老人等善举从未间断过。
图片
海会寺,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有着深邃的内涵。曾今它见证了大运河的繁荣,如今它承载着聊城人的美好寄托,让人不禁感慨:海会寺,真是运河边的古刹,水城里的佛国。
责编:刘晓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