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战士敌前潜伏19小时,看志愿军是怎样虎口拔牙的?

作者:霄羽
1953年6月4日,朝鲜战场一片寂静。看上去,这是个极为平常的日子。
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志愿军20兵团司令部里灯火通明,这里正在召开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研究金城战役第二、三阶段的作战方案。当下正在讨论的,是如何攻占韩军两个团驻守的883.7、949.2高地和十字架山。打下这三个高地,会动摇韩军在金城一线的防御体系,有利于我军向纵深发展。
兵团代理司令员郑维山提出了一个堪称疯狂的作战方案:集中3500人,在883.7高地下方树丛茂密的开阔地实施敌前潜伏,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这一计划说出来后,50多人的会场鸦雀无声。
图片郑维山
除了60军军长张祖谅和67军军长邱蔚,现场无人赞同郑维山的计划。不过张邱二军长是一线主攻部队的指挥员,他俩的支持让郑维山吃下了定心丸,即便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在电话里明确表示不赞成,也改变不了郑维山的决心。
把几千人大白天埋伏在敌人眼皮底下,哪怕有一丝暴露都会遭到灭顶之灾。古往今来,除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哪支军队敢这样做,更没有哪支军队能做到。
图片志愿军
苛刻的先决条件
这并不是志愿军第一次实施大规模潜伏战术。1950年12月31日,39军116师利用巧妙的伪装,把7500人和86门火炮隐蔽在冰天雪地里一昼夜。次日发起战斗后,116师仅用11分钟便突破了韩军第1步兵师的防线。国外军事观察家惊叹「中国士兵创造了战史上罕见的纪录」。
1952年10月12日,15军87团3营500余人在391高地前沿篙草丛中潜伏17小时,在遭到敌军火力侦查出现伤亡时仍未暴露目标。到黄昏发起攻击后,仅23分钟就全歼韩军第9师1个连,一举占领高地。此战涌现出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
图片邱少云
1953年5月26日,60军180师以4个连400人组成突击队,在「方形山」脚下潜伏一整天。战斗发起后,在108门火炮(包括11门喀秋莎火箭炮)支援下,15分钟突破防线,全歼守敌一个营,创造了阵地战阶段志愿军拔点攻坚作战的模范战例,不仅让180师这支在第五次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的部队翻了身,而且坚定了志愿军开展更大规模敌前潜伏的信心。
在阵地战阶段,志愿军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在没有制空权、炮兵压制火力不足的情况下突破敌军的坚固永备工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尽可能缩短步兵冲击的距离,减少暴露在敌军强大火力打击下的时间。因此,实施敌前潜伏这一极为冒险的战术,既是志愿军的无奈之举,也是必然选择。
图片喀秋莎火箭炮
不过,要实施这一战术,有苛刻的先决条件。
首先是潜伏地点的选择必须恰当,既要能有利于隐蔽,又要能有利于发起进攻。至于敌军的工事是如何修的,守军有多少人,地形地貌如何,也都是必须要详细分析掌握的。
其次,承担潜伏任务的人员必须严格选拔,不仅要有的合格的军事技术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战斗能够以一当十,而且必须思想作风过硬,能够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下经受住残酷的考验,哪怕烈火焚身,也要遵守铁一样的潜伏纪律。
因此,实施这一战术前必须进行针对性训练,解决所有可能暴露潜伏目标的问题。38军在攻打白马山之前曾进行了6周潜伏训练,他们专门找有青蛙的地方练,如果行进途中青蛙叫则视为训练不合格,一直练到青蛙不叫才算过关。
由此可见,实施敌前潜伏,非得是执行力极强的部队不可。
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方形山战斗的胜利让60军上下士气大增,求战情绪高涨。当郑维山下决心要搞大规模敌前潜伏后,就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有着丰富潜伏经验的60军。
在三个高地之间之所以选择883.7作为攻击目标,是因为其它两个高地敌军已有防备。不过883.7高地距离志愿军出发阵地较远,夜间接敌需要较长时间。经计算,部队如果傍晚出发,开进到出发阵地至少需要6个小时。
图片志愿军
如果攻占敌阵地的时间花费太多,那么之后加固工事以及补充兵力、弹药的时间实在太紧,天一亮就将面对敌军大规模反扑,部队在防御中将遇到很大困难,伤亡必定不小。
所以,采取敌前潜伏,尽可能速战速决,就能给坚守阵地的部队留出充足时间来准备,巩固阵地就有了把握。正因为如此,郑维山才觉得这个险值得冒,而且必须冒。
图片
据时任60军181师师长的王诚汉多年后回忆,60军对这次潜伏作战分析出了6条有利因素。
第一,进攻883.7高地出乎敌军意料;第二,我军的冷枪冷炮让敌人大白天不敢到阵地外活动;第三,敌阵地前沿植被茂密有利于隐蔽;第四,60军有敌前潜伏的经验;第五,我军组织纪律观念强,具有献身精神;第六,军、师所属炮兵可以压制敌人的炮兵,潜伏部队万一被发现可立即进行强攻。
3000多人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20个小时一动不动,想想都觉得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吃喝拉撒怎么解决?有人咳嗽打喷嚏怎么办?装备怎么佩戴才不发出响声?遭到敌人火力打击后如何才能临危不乱?这些问题哪一个不解决都将酿成大祸。
60军发动群众「提困难、想办法」,想出了不少点子。例如把烟卷火柴全都留下,以免抽烟时发生火光;对容易碰撞发出响声的地方缠上几层布;咳嗽用毛巾遮口;潜伏中就地解手就地掩埋;步枪子弹不上膛,冲锋枪卡住保险机,以防走火;干粮袋、子弹袋一律染成与潜伏区地貌相同的颜色;如遇敌人单人活动,远者不理,近者捕捉。如遇敌人小分队,由警戒部队去对付。
志愿军首长邓华、杨得志、李达、李志民等听取了20兵团的汇报后,就上述问题作了刨根问底式的询问,郑维山一一作了有理有据的解答,可见部队的战前准备相当到位,对困难估计得很足。这一计划随之得到批准。
图片杨得志(右)、郑维山(打电话者)在指挥部
至死未出一声
6 月6 日,志愿军259门各型火炮利用夜色分批推进到距敌前沿几公里的一片树林中,迅速测算好射击诸元。6月9日,20兵团在距离883.7 高地前沿不到3公里的龙门山开设前进指挥所,在这里可以直接观察到潜伏区的一切情况。
除了20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政委张南生外,兵团新任司令员杨勇、政委王平,新任第3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副政委杜义德,以及军事学院部分教员也赶到前线指挥所观摩指导。
图片许世友
60军军长张祖谅之所以坚定支持郑维山的作战计划,在于60军自接防以来进行了多次带有实验性质的潜伏作战,先后组织对敌军连以下目标反击26次,其中21次采取了潜伏手段并全部成功,时间短则几小时,长则两昼夜,兵力对比基本是1:1。也就是说,此次攻坚作战,目标是歼敌一个团,那么动用3500人的兵力那是足够了。
9日19时,179师、181师各突击分队按计划向各自潜伏区秘密开进。至10日凌晨4 时,共有15个半步兵连、4个机枪连共计3500余人进入潜伏区,最近的距敌人前沿不足200米。
令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一天之内敌人多次向潜伏区内打冷炮,潜伏部队多人负伤。535团战士张保才小腿被炮弹击中,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致死未出一声。542团战士苟子清被弹片击中腹部,他把流出体外的肠子塞进肚子,用毛巾裹起来忍痛静卧,直到牺牲。
图片60军军长张祖谅
这一天,像张保才、苟子清这样的战士在整个潜伏部队中涌现了30多名
用鲜血换来的一大创造
1953年6月10日晚8时2 0分,总攻开始。韩国战史记载:「敌人突然发射l万多发炮弹,向第5师的右翼第27团发起进攻,使人寸步难行,有线通讯炸断,阵地一片混乱……」
8时40分,随着志愿军全部炮火延伸,潜伏部队一跃而起,向着各自的攻击目标发起猛烈进攻,仅仅15分钟就突破了敌军防线。21时50分前,我军全部占领敌阵地,将韩军第5师27团3个营和师部搜索连基本歼灭。
攻占预定目标后,各部队随即迅速转入防御。自6月1日起,我军在炮兵支援下激战4昼夜,先后击退韩军一个排至两个营共190余次反扑,歼敌7812名,在重创敌军的同时巩固了全部既得阵地。
图片志愿军
以3500余人的兵力在距敌人阵地前沿近百米内潜伏了19个小时,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闻所未闻。这一大胆的战法,是志愿军在敌军火力优势面前,为增强战役突然性、争取战场主动权而用鲜血换来的一大创造。
在指挥所亲眼目睹了这一战场奇迹后,那些身经百战的将领们对此叹为观止,赞不绝口。著名虎将许世友拍着张祖谅的肩膀说:「张军长有魄力,把几千人潜伏到敌人鼻子底下,出其不意,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之所以能以劣势装备战胜「联合国军」,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迹,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善于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和环境,大胆创新战法,最终找到克敌制胜的有效办法,从而一次次证明了作战取胜的关键在人不在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