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绝望的国家,贫困率45%约70%人口不识字,多数人活不到55岁

文|格瓦拉同志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要想维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除了不超出承载能力之外的人口规模、丰富的自然资源等要素外,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很重要。如果上述要素搭配不合理或缺失的话,则这个国家很可能会陷入发展困境当中,甚至连生存都会成为大难题。比如,深居内陆、遍地黄沙的尼日尔,便堪称全球最绝望的国家。
尼日尔是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北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东邻乍得,南界尼日利亚、贝宁,西连马里、布基纳法索,国土面积约126.7万平方公里(非洲面积第2、世界面积第4大内陆国),总人口约2231万,首都是尼亚美。尼日尔是个以黑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其中豪萨族约占总人口的56%,全国88%的民众信仰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大部分地区通用豪萨语。
图片
尼日尔行政区划图
尼日尔文明开化的历史很晚,并且历史上从未建立过统一的王国,而是长期、反复遭受周边大国的征服和统治。公元7-16世纪,尼日尔西北部被桑海帝国征服,8-18世纪时,东部地区则被博尔努帝国吞并。直到18世纪末,颇尔族才在尼日尔的中部地区建立颇尔帝国,而图阿雷格族也在北部地区建立起部落联盟制王国。19世纪中后期,尼日尔开始遭受法国的入侵,最终在1904年沦为殖民地。
二战结束后,实力大衰的法国改变殖民统治策略,从1957年开始,先后给与尼日尔半自治、自治国家的地位,意在消解当地争取独立的呼声,但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多年的不懈斗争后,在哈马尼·迪奥里的领导下,尼日尔终于在1960年8月3日赢得完全独立,并建立共和国。尼日尔虽然获得独立,但政局却极不稳定,至少发生过4次成功的军事政变,可谓相当混乱。
图片
撒哈拉沙漠风光
作为全球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国家之一,尼日尔深处非洲大陆中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被撒哈拉沙漠覆盖,只有西部、南部分布着零星的平原和丘陵,可耕地面积很少。除此之外,尼日尔还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全年平均气温高达30℃,而在夏季最炎热的时刻,甚至能攀升到60℃,堪称名副其实的“火炉”。
虽然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但漫漫黄沙下面却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尼日尔依然具备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截至目前,尼日尔已探明的铀矿储量为42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10%,位居世界第5,年产量3477吨,位居世界第4。同时,尼日尔已探明的磷酸盐储量为12.54亿吨,初步探明石油储量约7亿吨,煤储量为600万吨,黄金、锡、铁、石膏等矿藏的储量也相当可观。
图片
“博科圣地” 士兵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尼日尔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好上述资源,如果该国能维持政局的稳定,就算不能成为发达国家,但摆脱贫困、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还是大有可能。然而,由于尼日尔独立后军事政变频发、局势动荡、吏治腐败、政府效能低下,加之近年来“博科圣地”等恐怖组织肆虐,导致经济发展长期裹足不前,民众始终无法摆脱赤贫如洗的窘境。
时至今日,尼日尔依旧是个贫困落后的农牧业国家,虽然近年来能源、电力、交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得国民收入有所增加,但距离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还相去甚远。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尼日尔2018年的人均GDP仅有412美元(约合2884元人民币),人均日收入仅有7.9元,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图片
尼日尔人
经济的一贫如洗导致尼日尔民生维艰,而动荡不安的时局又为治安带来难题,从而严重影响民众的幸福感。截至目前,尼日尔贫困率高达44.5%,文盲率高达69.5%,平均每2.5万人拥有1名医生,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5.2‰,人均寿命只有54.7岁,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8年度人类发展指数,尼日尔在189个国家中排名垫底,堪称全球最不适合生存的国家。
在无力独自解决生存难题的情况下,向外国或国际组织寻求援助,便成为尼日尔政府的“不二之选”。在众多的援助国当中,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的援助额长期位居前4,而欧盟、世界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或机构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2014年,欧盟向尼日尔提供5375万欧元援助,并计划在未来6年时间里,再向它提供5.96亿欧元的援助。
图片
尼日尔贫困的农村
大量的外援固然有利于帮助尼日尔度过难关,但并无法消除它贫穷落后的根源。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尼日尔政府近年来推出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农业、能源、电力、交通等产业,致力于整顿经济、改善民生,使得经济保持小幅增长。但是,由于尼日尔经济基础薄弱,受自然灾害、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和安全形势影响较大,要想彻底摆脱贫穷、走向小康,还有相当漫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书目:《列国志:尼日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