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气!游艺乡土,乡镇中学也能让科学教育落地生根|向科学进军

民小编说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呼唤育人方式的改革。中国的学校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未来科学家,这个答案也许便藏在您今天所从事的工作中。

没有先进的软硬件,还能做科学教育吗?乡镇学校如何探索科学教育?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立足乡土科技工程,用最先进的课程理念组织科学教育,探索出游艺乡土的互助式家校科学教育范式,培养乡村村孩子的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今天,“向科学进军”栏目为您分享他们的经验。

对于生活在相对偏僻的县城及乡镇以下的教师和家长来说,如何组织科学教育,通常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科学教育的硬件资源,如研究场所、研究工具等;另一个是科学教育软件资源,如师资、课程、课题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生活在乡镇的教师、家长,我们尝试从组建互助式家庭教育团队游艺营开始,先以小团队科学教育实践总结课程经验,再复制到学校教育,探索出游艺乡土的互助式家校科学教育范式。

01

从乡土科技工程研究入手,构建STEAM课程

我们所在的山东省东平县,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通航时间前后约七百年。2004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东平县的八里湾泵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第十三级抽水梯级泵站,南水北调引来的长江水从东平县穿越黄河。2014年,京杭大运河东平段复航工程正式启动,正在建设的泰安港,将借助东平湖和大清河建设航道,可实现公、铁、水联运,预计2030年吞吐量将达到4950万吨。

2018年,STEAM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结合东平境内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东平境内的江河湖泊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性的科学教育课程开发。课程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相融合,还可以拓展到历史、地理等学科,具有STEAM课程的典型特点。

发现了这个立足乡土的科技工程后,我们开始组织游艺营团队,由具有港口设计专业背景的朱宗军老师设计课程。游艺营是互助式的亲子共成长团队,孩子的年龄相仿,家长的身份多元化,有农民,有公务员,有商人,有全职妈妈,有医生,有教师。在游艺营活动中,由家长带领15个孩子进行泰安港科技研学,并指导孩子撰写出《大运河兴衰对东平城市发展影响》调查报告。

在研究报告中,五年级的刘浩博同学发现:为保证东线、北线的供水需求,东平湖内生态需得到改善和维护。为打造“一湾碧波”,东平人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高规格的环保措施,包括稻屯洼湿地公园在内的五个“水肺”使得现在的东平湖水草丰盈、鱼虾猛增。几近灭绝的桂花鱼、鳝鱼、甲鱼数量可观,就连长江刀鱼、银鱼亦在东平湖安下了家。数万亩东平湖湿地恢复了生机,青纱帐般的芦苇荡成为鸟类天堂,上百种水鸟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水鸟拍摄基地。

(格物东平 致知江河STEAM课程)

东平境内有近百里的黄河流过,8月27日,我们与东平湖文旅集团联合设计课程。课程指导学生调查研究了石洼闸防洪工程、十里堡险工、民国治水功德碑和庞口泄洪闸等地,近距离观察了黄河的形态,倾听黄河奔腾东流的咆哮,认真了解防洪工程的特点与功能,讨论了东平湖与黄河的关系,深刻认识东平湖蓄滞洪区在黄河治水中发挥的作用,了解黄河进湖闸与出湖闸的设计理念和用途。

课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现场采集黄河水样,观察水沙比例,分析黄河的地势与地形特点,了解黄河的历史,讨论与黄河有关的文化现象。学生们聆听了关于大禹、李冰、西门豹、王景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治水名人的故事;了解乡贤段公带领乡民自发自发治理黄河水患的壮举,感受豪迈的黄河精神,增强忠义的家国情怀。

(黄河水沙比例观察)

在家庭小团队实验科学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将该课程应用到我所在的学校东平街道中学,并与东平段南水北调八里湾泵站管理处、东平黄河河务局合作,构建出“格物东平、致知江河”STEAM课程。通过一系列课程,让学生了解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和生态文明,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认识它们对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02

从家门口自然观察入手,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2020年新春,新冠疫情期间,我们的科学教育又遇到了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们通过网络与广州的自然教育专家联系,邀请周见清老师通过网络平台指导孩子进行自然科学教育。周老师结合疫情期间的实际情况,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多次与家长、孩子沟通,了解我们本地的自然生态资源,收集了十几个家庭阳台、厨房常见的花草、蔬菜,设计出“家门口趣自然·云课堂”课程。

周老师利用网络指导孩子们自然观察的方法,并介绍了撰写观察日记、观察报告的基本样式。六年级的卜若凡同学在阳台散步时发现,有两株蒜苗与众不同。为什么说它们与众不同呢?原来,这两株蒜苗是蒜瓣在上,蒜苗在下,蒜苗顶着蒜生长的;而其他都是蒜苗在下,蒜瓣在上生长的。

他先是将这两株蒜苗与其它蒜苗与其它蒜苗进行了对比观察,又将其中一株蒜苗的蒜瓣部分进行了解剖,撰写观察报告。

在此基础上,他又联想到六年级生物学中有关种子的知识,对蒜瓣是不是种子,种子是不是生物等问题进行了文献研究,通过网络向生物老师请教,向生物学专家请教,撰写出相关的小论文。

(“家门口趣自然·探虫木”课程)

疫情得到控制后,游艺营团队开始组织“家门口趣自然·探虫木”课程。包括采集、解剖、观察花朵,采集标本,辨识草木,观察昆虫,记录样态等内容。在观察日记中,四年级的王思博写道:我们在山上仔细观察了一种植物,这种植物叫鸦葱,黄色的花朵特别好看,它的根可以入药,它的萼片上面是红色的,下面是翠绿色的,它在山上经历了许多风吹雨打,依然顽强的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

03

与本地科技部门联手,促进地方科普推广

在县城内,也有一些常见的科技部门,可以成为科学教育的平台。比如,地震局、气象局,都有公共场馆可以向公众开放,和他们合作,可以指导学生输出成果,促进地方科普推广。

在东平县气象局,地理专业的孙新老师设计了“气象万千、五官闯关”的课程。有六项趣味闯关活动,包括:

1.火眼金睛(观),远观东平气象站,你看到了哪些比较感兴趣的事物。

2.耳听八方(听),认真听工作人员讲解,并做好有条理的记录。

3.明察秋毫(察),仔细观察四种气象观测工具,并分析它们的形状、作用和工作原理。

4.问一知十(问),向工作人员或身边的家长至少问两个与气象有关的问题并寻找答案。

5.审思明辨(辨),每人先阅读5分钟天气预报常用符号,然后接受两个挑战。

6.坐而论道(论),通过今天的研学,你了解到东平县的气象气候条件有哪些优越性,又有哪些气象灾害或不足?做为东平人,我们应该怎样扬长避短,结合气象条件,安排我们的生产生活。

课后让学生们将所思所想进行梳理,写成小论文后进行线上演讲,相互交流心得。

(科技馆体验)

(墨子纪念馆研学)

在东平县地震局,我们通过VR等高科技体验,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地震发生时的危险,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最后,指导学生将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写成小故事,小故事在地方公众平台发布,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让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简单易懂。

除了实地探究,科普作品的阅读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方式。北京一家公益机构为我们乡镇学校的孩子捐赠了“尖端科学”系列读物。我们通过让孩子自主阅读,邀请专家线上讲座的方式,有效拓展了孩子们认识科学的世界,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阅读)

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处在一个相对偏僻的小县,但无论是古代科技工程遗迹,还是当代最新的科技工程,都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最好的资源。阅东平百里江河湖汊,读中华千年泾浊渭清。从乡土出发,用最先进的课程理念组织科学教育,培养乡村孩子的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是我们作为家长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章作者 | 卜庆振,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微信编辑 | 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