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扶贫一线丨增颜值、强气质,三角村华丽蝶变

走进三角村,别致的楼房,宽敞的马路,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娄底报道

位于娄底涟源市枫坪镇最西部的三角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230人,一般贫困户56户165人,低保贫困户33户61人,特困供养贫困户4户4人,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2017年,该村成功脱贫“摘帽”,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并先后被评为“涟源市文明标兵村”“娄底市文明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蜕变。

“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挣钱就在家门口,真心感谢政府的帮扶!”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脸上满是掩不住的喜悦。

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发展大计,涟源市农经事务中心与市邮政公司组成的帮扶工作队入驻三角村后,把基础设施改善作为该村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4年来,完成全村通组公路全部实现硬化,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出行。

为保障村民安全饮水,自2017年10月起,通过从镇自来水厂引水入村,进一步实施安全饮水提升工程等举措,经过3年努力,让全村群众用上了清洁卫生方便的自来水。

以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为抓手,2018年,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对洪水岭大山塘大坝和老屋组山塘进行了除险加固,2019年整修了三角水库到金家组的水渠、洪水岭片干井到趵干井的水渠和塘冲水库到石井的灌溉渠道,进一步增强了三角村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来,全村37户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的贫困户,共获得危改奖补资金71.6万元。如今,三角村住房安全问题已全部解决。受益于危房改造政策,搬进新家的贫困群众逢人就夸政策好。

村民的养鸡场。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为加快三角村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工作队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充分发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柱山禽业临近该村的“地利”优势,主动作为,与之签订帮扶协议,利用重点产业帮扶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成立三角村农业综合开发合作社,让企业“托管”贫困户,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因地制宜开发300亩生态土鸡养殖产业,吸收了48户124人参与生态土鸡产业项目,每年人均增收400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

此外,该村还利用省发展集体经济奖励扶持资金50万元,与涟源市吉祥餐饮制品厂实施村企联建项目,实现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以惠民生态合作社为平台,流转土地300亩,发展桑椹、黄桃、柑橘等产业,打造田园综合体,吸引游客旅游观光、体验农事、田园采摘,形成“赚钱效应”。

“贫困村靠什么增收脱贫?发展什么才能使脱贫步子快、可持续?产业发展才是根本之策。”三角村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周赛球说,下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村里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现在,看到村民通过产业发展,一点点增强了致富的信心,周赛球表示由衷的高兴。

举行好故事宣讲会,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颜值增”“气质强”

人文环境好不好,帮扶政策落实全不全,直接关系到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三角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作为脱贫攻坚的一场硬仗来打,“内”“外”兼修,从细节入手,狠抓“亮化”“净化”整治,努力实现人居环境整治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为美丽乡村“增颜值”“强气质”。

投资130万元新建功能齐全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全村通组道路和新村部进行绿化,主要道路装上太阳能路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实行门前卫生三包和日常保洁,新建卫生厕所74个,建立垃圾分拣中心,全面推进空心房治理,村居环境从此焕然一新。

2017年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内容包括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方面,让邻里纠纷、烟花爆竹和酒席奢靡之风得到有效遏制。通过挨家挨户走访、集中宣讲等形式,广集民意、汇聚民智,提升村民创建文明乡村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为确保精准扶贫全覆盖,三角村以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从教育助学、健康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扶贫等方面解决贫困群众的迫切所需,让贫困群众尽享国家扶贫政策的温暖,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迈出坚实的步伐。

在三角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均可享受教育扶贫资助;全村贫困人口93户230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全部加入扶贫特惠保;全村低保贫困户、特困供养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全部享受相关政策补贴;根据贫困人口意愿,三角村还分年度举行职业技能培训,举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会,现有64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在外就业。一系列帮扶措施,增强了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气场和致富信心。

谈到几年驻村扶贫的感受,周赛球表示,作为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官虽然不大,能力也有限,但只要用心用情帮扶,将国家的每项扶贫政策吃透落准,让每个贫困户都能尽享国家政策的红利,就一定能啃下脱贫攻坚这个最难啃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