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力量在行动丨授人以“渔”,大山深处的“本草课堂”

维西在哪里?在云南,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在距离上海超过三千公里的中国地图最西南角上。
这个傈僳族为主的国家深度贫困县位于澜沧江边,很美,也曾经很贫穷。几年前的维西,村里的儿童活动室空空荡荡,学龄前的孩子们只顾在田间奔跑,学生们升学的学费总像一块石头压在家长心头;几年前的农户,技术不够、流程落后,中草药产能不平衡,药材品质也不能稳定把控……走进田间、走近农户、走进教室、走向孩子,通过上海相宜公益基金会数年的坚持和努力,通过“心手相连·情系维西”生态扶贫项目数年来的探索和创新,如今教室里书声琅琅,少年可期;如今种植户精准脱贫,喜上眉梢。
图片
图说:技术专家、高校教授走进大山、田地,为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受访者供图(下同)
“本草课堂”,走进田间
“开设‘本草课堂’至今,我们已经为维西的千余位中草药种植农户,提供了10次的种植技术培训。在提升中草药品质的同时,给予当地农户更系统全面的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上海相宜公益基金会的周嘉艳自豪地介绍起“授人以‘渔’”的经验,“以往的培训,大多都是通过举办讲座的方式,传授给当地农户关于种植的技术。几年来,我们相宜基金会协同英格生物和多家农村合作社,邀请技术专家、高校教授走进大山,走近亩亩田地,为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可以说是完全‘扁平化’的。”周嘉艳说,他们不仅在举办培训前期,与农户们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对于他们的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在培训期间不断完善扶持的方式,为农户提供土质检测、肥料发放,对于草药种植全方位地进行保驾护航。“大家还建立了微信群,农户可以点对点地与专家沟通,快速有效地解决他们种植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图片
图说:技术专家、高校教授走进大山、田地,为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
微信群里,聊不完的话题,问不完的问题。农户们将自家地头遇到的困难,一一询问老师,请求指点一二。据统计,“心手相连·情系维西”生态扶贫项目迄今为超过2000户农户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约1500户农户提供了激励资助。张师傅是基金会的老朋友,近年来他以种植青刺果为业,通过与相宜本草的产业合作,实现了精准脱贫,“一技在身太重要了”,劳作的皮肤是黝黑的,收获的心情却是明亮的,喜悦在西南汉子的眼角眉梢绽放。
授人以渔,重视教育
今年春天的“本草课堂”上,有一道特别的身影吸引了相宜公益基金会的视线。小伙子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仔细地做着笔记,清澈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真诚。他是齐乐村鲜有的大学生李小军,小军的父母和哥哥是齐乐村的农户,家里的地头上种着重楼和木香,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对种植技术掌握不够,产能一直提不上去,“高附加值”更是无从谈起,李小军希望通过学习改善家里的情况。“了解到李小军的诉求,我们选送他前往昆明进行系统学习。”
图片
图说:本草图书室里满是求知的渴望。
其实,基金会不仅数年来在当地不断寻觅有志青年纳入“青年人才成长计划”,还切实地资助和扶持当地教育。据介绍,在宝山区工商联的指导下,上海相宜公益基金会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阿尼比村近20名在读大学生签订了助学协议,每年为每位学生发放6000元助学金直至毕业。相宜本草还为“三区三州”捐赠了3000余套冬季校服,设立了10个本草图书室,并为云南、西藏、新疆贫困儿童实现了500个微心愿。
图片
图说:本草课堂儿童活动室。
“我是余卫香,我家就在迪庆州维西县康普乡阿尼比村。我们村距离县城就有63公里,这里偏远闭塞、交通不便。2015年以前,我们村经济贫困、人们思想落后,村民对教育重视不够,当时全村仅有两名大专生,失学现象并不少见。”余卫香说自己三年多来一直受到相宜公益基金会的资助,“现在村里面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已经不存在辍学的现象了,不仅教室几净窗明,图书室里的孩子们更沉浸在书的海洋里,眼中的光芒是对大千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快要大学毕业了,我梦想回到村中当一名乡村教师,让更多山里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2017年9月我到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我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家中有两个残疾人,我奶奶视力残疾,我父亲肢体残疾,母亲又体弱多病,家中的收入靠种养殖为主,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当时是真愁啊。”家庭更加困难的游占玉也得到了助学基金的切实帮助,“上海爱心企业的帮助,帮助我实现了大学梦,让我可以安心地在校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今年6月,我在学校还获得了‘优秀班干部’的荣誉。”骄傲之余,游占玉说,自己学的是林学专业,“真希望以后能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孙佳音 叶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