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海口垃圾变宝这样“玩”出潮时尚……

自今年10月1日海口建成区全面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发力,掀起了一股垃圾分类的热潮。在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大家集思广益,将垃圾回收后变成了酵素、毛毯、衣服和墙上艺术品,“玩”出了新花样。
目前,每天海口市进入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可回收物约900吨,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量约305吨,焚烧和填埋生活垃圾处理量3320吨,资源化回收利用率约26.62%,比2019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
图片
在琼苑广场,用废弃塑料键盘和开关做的高楼大厦。
老年人带头 主动作为变废为宝
坏果75斤、瓶子21个,10月28日上午,在白沙门环保教育站,今年67岁的老人吕琴看着志愿者称好重量并登记在册后,才放心走开去忙别的事情。“我每天早上9点左右就会来环保教育站,把自己捡来的瓶子、回收来的坏果子都送来。”老人说。
图片
10月28日上午,两名候鸟老人在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将收集来的废弃衣物叠好。
只要有时间,老人就会去小区和门口的公园捡矿泉水瓶,刚开始碰到邻居还觉得有点尴尬。后来,捡得久了,她也就想通了。
“把坏果子做成环保酵素,把瓶子加工后可做成毛毯和衣服,通过垃圾分类,我不仅减少了垃圾,还促进了回收利用,我做的可是好事。”老人自豪地告诉记者,光是烟头,她已经捡回上交410多个了。
图片
10月28日上午,两名候鸟老人将收集来的塑料袋塞进废弃塑料瓶里,准备制作相关的回收垃圾制品。
要说到烟头,就不得不说“烟头专业户”王阿姨了。“这些烟头是我和伙伴们从路边、树坑里捡来的。”临近中午,王阿姨拿着一大袋“战利品”走进环保教育站,放到了专门的收集筐里,粗略一看应该有四五斤。
王阿姨喜欢在海里游泳,却烦恼于海水里的烟头,经常会粘到头发、衣服上,还有一股味道。为了减少烟头对海洋的污染,她从今年9月开始在海边沙滩捡烟头。慢慢地,烟头越捡越多,范围也越捡越大,她从海边捡到了路牙子和树坑,从一个人“孤军奋战”到带动身边人一起行动。
“烟头对环境污染大,希望大家不要乱丢。”每天不停地在街头弯腰捡拾烟头的王阿姨说,手脏了,但路净了。
手脚麻利地切着送来的果子准备做酵素,一头烫染过的小卷发,得体舒适的衣着,看着精气神十足,你根本不会想到眼前的这位刘玉英老人已经80岁高龄了。做酵素、叠报纸、剪瓶子,只要环保教育站有活,她就抢着干,好像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
图片
10月28日上午,几名候鸟老人将变质的哈密瓜切块,准备制作环保酵素。
“每天都有几十名老人来环保教育站做公益,其中年纪最大的已经86岁了。”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站长蒋付军告诉记者,不少住在附近的老人都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主动承担起了力所能及的环保事务,特别是在垃圾分类方面,其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走到了前列,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真正实现了老有所用、老有所乐。
心青年助力 积极参与实现价值
不只是这群可爱的老人,还有一支来自海口心花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心青年志愿服务队,坚持在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他们或有着明亮的双眼,却拒绝和他人对视;拥有正常的发声,却又不与他人交流……在医学上,他们有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唐式综合征、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脑瘫、小胖威利综合征等不同的病症,被统称为心智障碍者,其中的青年人简称“心青年”。
熟练操作剪刀剪开塑料瓶上的标签,再把瓶子整齐放到收集筐里,10月28日,尽管是台风天气,海口风雨交加,心青年志愿服务队还是来了9位志愿者,大家有条不紊地做着手头上的工作。
“他们很喜欢来这里工作,渴望和外面的世界接触,希望通过双手证明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海口心花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胡文欣告诉记者,心青年志愿服务队是海南省第一家由心智障碍青年组成的志愿队伍,年龄从20岁到27岁不等。今年9月17日开始在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定点从事垃圾分类、制作环保酵素、打扫卫生等工作。
为了锻炼大家的工作能力,胡文欣要求队员每个工作日要做到签到、做操和写工作日记。“做志愿者的同时,加强他们的自主生活能力、职前训练以及人格的培养,最终目的是通过就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个人价值。”胡文欣说,在环保教育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
“姐姐你真美。”看到记者前来采访,好几位队员一边麻利地动手工作,一边大大方方地打着招呼,毫不吝啬对他人的赞美。而在老师提供的工作日记中,记者也看到了一个个善良、鲜活的个体:
“我今天还是骑单车到白沙门环保教育站。胡老师让我们带上可回收的废品,我带了纸箱,我用袋子装好绑在车上就出发了……”
“今天我迟到了,下次不可以了。今天我们还是整理矿泉水瓶,撕掉瓶贴,把瓶子放进袋子里。”
“我自己回家迷路,看到两个大哥哥才问了路,真的谢谢他们给我指路。”
“上班时间,我们大家一直都在努力干活,我要好好努力,我最大的愿望是有一份工作。”
……
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对于这群青年来说,是获得社会认可的开始,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是踏进社会的第一步。
废旧物上墙 垃圾再用环境更美
垃圾要是“爬”上了墙,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10月28日,记者在海口市龙华区宝岛花园智能垃圾分类屋旁边,看到了一面用垃圾打造出的艺术墙,十分“垃”风。这里有用废安全帽打造出的宇航员、旧饭盒改成的工厂、排水管做成的火箭和高铁、热水器盖和抽油烟机壳改造的卫星,色彩一暗一明,立意深刻,艺术感十足。
“想不到这面墙壁用垃圾装饰后好看了不少。”小区保安宋大哥告诉记者,垃圾上墙很有创意,不仅变废为宝,墙上海南环岛高铁和火箭等元素还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图片
在宝岛花园小区,用炒菜锅、排水管、热水器盖等废弃物品打造的墙体艺术品。
“这些材料大部分是小区居民捐赠的,墙面改造后,受到了广大住户的一致好评,这里也成了小区拍照的‘网红’点。”该墙面的设计单位——海南省量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辛军介绍,垃圾分类初期,群众工作不好做,公司通过在小区发动废物循环利用征集活动,加大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吸引很多居民积极参与,当看到自己捐赠的垃圾被用上了,还这么有特色,大家都觉得很开心。
用废旧拖鞋做成海底生物,电脑键盘盖起高楼大厦,废弃凳子化身“莲花瓣”……海口市美兰区和平南街道的琼苑广场,用废物打造出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长廊同样让人过目不忘。据了解,这里原来是一片废墟,通过改造,利用废弃的轮胎、键盘、拖鞋等物品打造出了优美的海底世界,让附近居民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也深刻了解到变废为宝的小诀窍。
图片
在琼苑广场,用废旧拖鞋、废弃塑料盒拼成的海底世界。
资源有效利用是垃圾分类治理的目的之一,回收利用率越高,后端处置压力越小,资源浪费就越少。在与垃圾分类的“持久战”中,下一步,海口将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处理和利用,避免二次污染;强化源头回收,建立“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对垃圾进行专业源头收集、专业运输和专业分选,推动可回收物直接进入再生资源利用体系。
今年年底前,海口市将完成处理能力600吨/日的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分选中心项目前期工作,2021年年底前完工投产运行。
教你把果蔬皮制成环保酵素
先将一份黑糖完全溶解于十份水中;再将简单清洗过后的果皮切碎,放置于溶解过黑糖的水中。发酵三个月,就变成了环保酵素。这种环保酵素可以用来清洁污渍、种植花卉,放在厕所还可以消除异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海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