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专家:鼓舞人心和士气,也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公报第一次披露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明确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提出远景目标意义深远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背景下,提出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意义深远,不但有助于鼓舞人心、士气,也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逐步达到既定的目标。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李琳认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提出,更加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衔接性、连续性。“十四五”规划应该是服务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则帮助“十四五”规划更好落地。
“中等发达国家”是什么概念
此次公报是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没有就人均GDP应该达到的目标进行具体数量化,而是提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何界定,又是一个什么水平?
“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省政府智库专家、省远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者北冰认为,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而是动态的,逐年有所变化,我国要达到的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是指未来的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而不是固定不变地参照过去或最近某一年的标准。
“实际上,两年前我们国家人均收入已经接近1万美元,通过15年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实现这一民生发展指标。”北冰说。通过15年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到时我们完全可以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和优质生活水平。
根据全球一些机构的认定,发达国家也是有差别的。按照标准来看,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算是步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但这个标准仅仅是“最低标准”。
而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人均GDP要达到4万至6万美元左右;高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需达到8万美元左右。如今,全球有约30个国家的人均GDP超2万美元。宋清辉对此也表示认同。
北冰表示,虽然我国目前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GDP因此被拉低。和很多发达国家人均GDP相比,我国还存在一些差距,不过近年来这种差距正不断缩小。
建议
首先要构建中等收入橄榄型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17日对外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9.0865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
如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北冰认为,首先必须以满足人们日益美好生活为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花大力气解决我们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就是要构建一个中等收入橄榄型的社会。
北冰告诉潇湘晨报记者:“我们现在是‘扁担型’,一头比较重,一头比较轻。只有把它构建成一个以中等收入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群体,把‘重’的一头给带动起来,实现社会总体经济发展的平衡,实现社会治理的变化,才能够构建一个中等收入橄榄型社会的格局。实现人人共享社会资源、人人共享社会公平、人人共赢的一种局面。”
潇湘晨报记者柴归陈张书长沙报道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