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园】新房子“样样有”

拱母村景颇族群众新居

2019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芒东镇罗岗村拱母村民小组26户109名景颇族村民告别昔日刀耕火种的日子,从大山深处搬迁至交通便利的芒那公路旁,整族搬迁住进新房的景颇族群众开始过上水电方便、交通方便,家电厨具一应俱全幸福新生活。搬得出还要住得稳,为了谋求搬迁后的生活发展,他们不再靠山吃山,转换思路、外出打工、学习技术、积极就业,景颇族群众脱了贫摘了“帽”,换来了今天“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新房子,“样样有”住得开心

“这一年,天天都高兴,房子盖好了,住得又宽又舒服,交通也方便,我今年80岁了,还能有这样的福气,党的恩情真的是说也说不完……”夕阳下,几个景颇族老人坐在村头的石凳上聊天,说起搬进新村的新生活,他们有说不完的话。

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一栋栋规划有序的民居,是如今拱母新村的真实写照。

景颇群众载歌载舞庆祝搬迁

走进村理,家家户户的民居墙上,一副副展现民族团结和谐、脱贫奔小康的壁画格外引人注目。拱母新村支部书记尚立文介绍说:“墙上的这两幅画,一幅叫做‘亲如一家’、一幅叫做‘永跟党走’,说的就是我们拱母新村得益于党的扶贫开发政策,在长江三峡集团的帮扶下,现在不仅生活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改善,家家都住上了新房,对美好幸福生活有了向往和盼头,而且坚定了我们拱母村民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感激共产党,感谢三峡集团。”吃水不忘挖井人,拱母新村的景颇族群众搬进了新房子,对共产党的感激是他们最真挚的情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景颇群众的新生活。2017年以来,长江三峡集团围绕“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四大工程,把帮扶景颇族实现精准脱贫作为示范点,从此拱母村迎来了致富发展的新机遇。

“以前住在大山上,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公路不通十分不方便,想要发展产业确实困难重重。现在可好了,住的地方宽敞明亮,村内广场、道路基础设施样样都整好了,交通方便,娃娃上学也方便了。我们在这里住着非常开心。如今生活好了,村民家的厨房里现代化厨具样样有。”说起搬迁后的变化,景颇族织锦传承人金孔弄深有感触地说到。

新观念,学技术就业增收

景颇妇女靠传统手艺脱贫致富

“起初担心搬迁下去后,没田没地,只凭我和爱人打零工的收入,无法在新环境立足。”拱母村村民尚立邦说,搬过来之后才发现,他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孩子已经上初中了,自己每天在镇政府附近打临工,爱人在省外打工,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尚立邦说,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踏实。三峡集团先后投入帮扶资金600万元,用于拱母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并结合村民不同需求,采取分户型建设的方式实施民房建设,解决了困难群众“没钱搬不了”的担忧。

“以前在大山,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搬离了大山,让我们景颇人民看到了其他各族人民的勤劳与朴实,坚定了在新环境下劳动、生活、工作的决心。” 县人大代表景颇族村民雷宽兰激动的说到。目前,拱母新村建设民居26幢、村民活动场所1幢、公厕1所,村内道路硬化到户,污水处理、路灯等设施全部配套完善。

易地搬迁关键在于“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针对群众担心搬迁后的收入问题,村支书尚立文介绍说:一方面,通过组织电焊工、电工、维修工等实用技术培训提升群众的综合技能,为部分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提高保障,组织农户到上海青浦区、大唐中色集团招聘会现场参与招聘,协调丰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搬迁群众优先提供就业岗位,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发展产业,鼓励群众种植烤烟、甘蔗等,稳定收入来源,筑牢发展根基。

新生活,安心+安居乐业

幸福的景颇群众

“通过村上扶持一点、自己出资一点,买了26头黄牛进行养殖,虽然平时累点、苦点,但看着牛仔一天天长大,心里真高兴,这样的生活以前真是不敢想啊!”养牛大户董诗宏对产业扶持深有感触。

搬迁后,拱母村累计组织32人到江苏、南京、上海等地务工,村党总支利用长江三峡集团对口帮扶的133万元资金投入云南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每年从收益中拿出9万余元,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稳步脱贫。目前,村民经济收入持续稳定,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07元,解决了村民的“钱袋子”问题,全村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有18户脱贫。

“镇、村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利用党建“活动阵地”,通过道德讲堂、五用五化宣讲、文艺演出等方式,引导群众要感党恩跟党走。目前,已经新发展党员7名,拱母党支部还在2018年的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中被评为‘规范化达标创建’州级示范点。”村支部书记尚立文对党建引领发展充满信心,他告诉大家:“搬出来”需要决心勇气,“稳得住”需要用心用力,“能致富”需要努力和付出只要“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村民的好日子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村新人新气象”的拱母新村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云南网记者 秦黛玥 通讯员 董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