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没有生命体验的机器人 永无可能替代人类写作

第六届中国诗歌节于11月1日正式开幕,这既是疫情之后首个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也是中国即将全面脱贫走向小康开始现代化强国新征途之际的一次诗歌盛会。本届中国诗歌节在成都开幕,于重庆闭幕,响应了中国成渝经济圈战略的文化建设举措,也是新时代中国诗歌的一次展示和检阅。
11月2日今天上午,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诗歌论坛在成都市锦江宾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廷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欧阳江河等百余位全国知名作家以“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为题,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其中,吉狄马加不仅讲述了自己对于诗歌美学、本土写作的观点,还对当下引发很多人好奇与敬畏的“人工智能写作”,发表了独到精辟的观点。
图片
吉狄马加在现场发言
我们和世界上的交流交往 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候
为什么要确定“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这样的主题题目?吉狄马加认为,我国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下一个目标就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还需要我们去奋斗,最终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
他表示,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地位,我们的文化和文学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等问题,是诗人、作家需要时刻认识的。“如今诗歌和历史相比,我们和世界上的交流交往,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候。”
吉狄马加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诗歌节开幕时,当时自己曾感叹中国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诗歌节。后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吉狄马加在青海工作时,发起创办了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自2007年开始),“我们需要通过国际诗歌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正因为有了交流的机制,极大地树立了文化自信,同时和其他国家重要诗人、诗歌组织、国际性的诗歌节建立了良好关系。这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非常有意义。”他说。
机器人永远不可替代人类写作 因它不可复制人的生命体验
谈到这种文化的对话,吉狄马加也深有感触:过去很长时间,世界诗歌发展互为影响,比如象征主义的诗歌发展,其真正源头是受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影响,他翻译的中国唐诗,以及《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为后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管语言怎么转化,即便是从古代汉语转化成现代汉语,都暗藏着深厚的联系。“现在对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对杜甫、王维、李商隐等文章的解读,都是建立在中国当下国际交流频繁的基础上,并逐渐回归到汉语本身。”吉狄马加说,在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生活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新的诗歌美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说起现在的AI写作,吉狄马加说,其实上个世纪德国人就已经开始所谓的“机器人写作”,电子计算机问世之后,这种可能性愈加引人好奇。
“但无论怎样,机器人的写作仅仅是一个语言游戏,它永远不可能替代人的个体的这种生命体验,它永远不可能让它的诗里呈现出人的情感和灵魂。”吉狄马加坚信,这便是机器人永远不可能替代人类写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人类对于死亡和生命,有着特定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我们称之为灵魂。”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曾琦 编辑 乔雪阳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