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是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率,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10月27日起,北京的地铁站开始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计划到2022年底,将在北京地铁车站实现全覆盖。
这次北京地铁车站的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工作,是“试点先行,分步推进”。今年底前完成1号、2号等7条地铁线路、共104座车站的配置工作;明年底前完成首都机场、八通等10条线路、229座车站的配置工作;2022年底前完成剩余5条线路、共65座车站的配置工作。
同时,新建线路同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计划于2022年底前,实现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目前,不仅是地铁站,北京全市重点公共场所的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的配置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
此前,北京市地铁站也曾发生过乘客心脏骤停事件。2020年9月25日上午,在北京地铁13号线霍营站,一名45岁男子突然晕倒,现场乘客将其抬上站台,而后有两名热心群众先后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约半个小时后,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并将其送往医院抢救。遗憾的是,该男子被送医之后,仍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2019年11月29日下午,北京地铁2号线一名61岁男性乘客心脏病突发,于和平门站开往前门站区间倒下。经群众、地铁工作人员、急救人员抢救无效,14时57分被宣告死亡。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借助自动体外除颤仪患者生存率可有效提高。在黄金抢救的四分钟内,除非巧遇,否则专业医务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赶到现场急救。因此,现场的目击者是否掌握急救技能,往往成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020年1月3日中午,深圳地铁3号线的石厦站站台一趟列车到站停稳后,一名年轻男子在下车时突然倒地。闻讯赶来增援的地铁工作人员马上分工合作,在拨打120的同时,疏散旁边围观的群众,并立即对该男子展开施救。
危急关头,经过专业救护训练的地铁工作人员,马上拿出离倒地男子不到4米距离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对男子进行紧急施救。经过10分钟左右,男子恢复心跳。
随后,该男子被送往医院救治,并很快转入普通病房。医护人员表示,幸好当时该男子得到了地铁工作人员和AED的救助,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让“救命神器”AED迅速普及成为必要,除了让设备尽快配置落地,另一方面如何解决公众不会用、以及担心用不好AED的顾虑,也是当下要着眼解决的问题。
如何让“救命神器”不至沦为摆设?央广评论员张彬认为:
加强各类人员培训
让民众会用更敢用AED
央广评论员 张彬
安装AED是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举,也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的环节。但有了设备,如何提高覆盖率,如何让人们学会使用是摆在当下的问题。据我了解,北京地铁最近已经开始要求新上岗的员工,要到北京急救中心进行相关的急救培训,类似这样的硬性推广在我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从长远来看,急救知识在中国相对来讲还是比较欠缺的。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国家层面就急救问题立法。因此,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普及力度、掌握技术能力,甚至从小学开始就加强有关急救知识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整个社会营造起急救知识普及的良好风尚,当每个人都对于突发事件特别是急救方面,能够有正确的应对方法,我想AED的作用就会得到极大地加强。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