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江门的荤豆花,为啥子成为非遗?因为这个地方不是吃素的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说到豆花,川南群众大多数都爱,部分痛风患者又爱又恨,不吃吧有点过不得,吃吧痛起来不过了。所以保重身体,平时少喝啤酒吃海鲜那些嘌呤过高的食物,不然简单的食材美味你都无福消受,好可惜嘛。
四川人的豆花跟北方的豆腐,制作方式雷同又不有区别,虽然都是点化出来的豆制品,这个豆腐和豆花名字不一样,内容就真的不一样。
图片
而且尤其以川南一带的人把它推到一个极致,这道纯素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做。在过去的年代,推豆花是体力活,但是乐此不疲,推、点、煮、压四个基本程序,再配上各人喜好的蘸水,并且是热腾腾有点硬的甑子饭,豆花的软配合米饭的硬,两者如同阴阳和谐之道,把舌尖的美味感受推到极致。
图片
在富顺、合江、泸州等地区对豆花情有独钟,但是多数是素豆花。不过在叙永的江门则有荤豆花。当然这个荤是加了肉为主的做菜方式,(至于一些二哥谈的内涵内容,就拿开点,说实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你们一些人好B意思啊?好的不宣传)
江门人我不晓得你们对自己的荤豆花自豪不哈,沽酒客去当地吃过,美味二字完全配的起。
图片
在没有非遗这类要宣传和提升档次的时代,大家没有去考证它的来龙去脉,对于那些吃货老饕们,味道永远是第一,至于来历,好奇的人会询问,而专家们爱总结和书写。
沽酒客没有考证,也考证不了,但是知道一些当地的说法,以地域为名号的东西,自然有它的独特之处,要说起来还有点名堂。
据说这个江门荤豆花的历史,可追溯到夜郎故国江门寨,因其美容美体最适合女性食用,故又称"女儿菜"。
早在汉代,古人利用卤水做凝固剂的条件发明了豆腐,三国时期,豆花的制作技术被完全掌握。川滇黔边百姓在漫长的生活中,将豆花和常年食用的酸菜煮在一起招待客人,人称“一锅熟”,这便是荤豆花的雏形。
图片
明代文学家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三十年间多次往返江门品味豆花煮酸菜的美味。吴三桂反清称帝、途经江门,下令隔河祭拜九鼎山寺,其祭品中就有酸菜煮豆花。
我想在过去的那个年代,最早的豆花搭配估计还是素菜开始,慢慢加的都不是肉类里的精华,一些不值钱的添加进去,荤素搭配干活不累的感觉就出来了。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瘦肉片被放入酸菜豆花中,其汤美味可口,其质有别于"素豆花",故改名为"荤豆花"。这标志着荤豆花的制作工艺走向成熟。但是今天对于一些会吃的人来说,半肥半瘦的那种更有意思,这里面跟滑肉的感觉很类似。慢慢还融入了火锅的方式,吃过了剩下的烫已经味道更浓郁,可烫食更重菜和肉类了,虽然依然是白味,但是蘸水会给人口感持续的加码,越吃越有滋味。
图片
荤豆花的制作跟素豆花开始差不多,只是添加的内容上有了区别,选豆、浸豆、磨浆、煮汁、冲花、炒酸菜、下原汤、煮料、调味。与此发展的还有荤豆花的蘸水。俗话说,"吃豆花就是吃蘸水"。荤豆花的蘸水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油酥辣椒、糍粑辣椒等种类,生菜油、木姜油、香麻油等不同风味让豆花的口感更加丰富。
喜欢吃豆花的人应该多数不会拒绝升级版的荤豆花,当然并不是说荤豆花比素豆花更有魅力,在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说哪个比哪个好,自己喜欢就行,不要去比高低,这些地方盛产嗷卵犟和玻璃心,为了社会和谐,让他们身体和身心健康,难得跟他们扯,虽然盛产,但是大多数人是正常的,不然这些美食怎么发展。
图片
今天,听人说江门荤豆花品牌店在四川泸州江门镇境内有18家,在省内城市有8家,在外省市有18家。获得了泸州市“热菜银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诸多荣誉,也算是有点意思了。
泸州人爱豆花,除了荤豆花,素豆花,还有豆花鱼和其他可以跟豆花融入的方式,这个菜其实也蛮百搭的,并且价格不高,营养还丰富(除了部分痛风患者需要谨慎)。所以我觉得美食莫过于亲民,当然也许因为江阳沽酒客不是富人才有这样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