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南方的童年》:留守儿童的心酸,被这部电影讲透了

伯伯,我爸爸在哪?在深圳。深圳在哪?在南方。南方在哪?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
这是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的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的画面令人难以忘怀。
砣砣和秀秀的父母南下深圳去打工了,他们则留在村里的家庭式幼儿园中,当孩子们询问起爸爸妈妈在哪里时,易老师领着两个小朋友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用手指向南方,那是极目远眺,望不到头的天边,是渴望亲情陪伴的梦中故乡之所在。
图片
关注农村教育题材的国产片,印象深刻的有陈凯歌的《孩子王》,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但由于年代关系,共情力都没有《遥望南方的童年》强烈。一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长,我几乎是全程泪流满面地看下来,既痛心不已又感人至深。
这部2007年上映的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风格上和伊朗阿巴斯的电影有几分相像,被誉为“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前期投资仅30万元,拍摄周期只有短短19天,全部由取景地江西宜春的非职业演员出演,在次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荣获了教育题材特别奖。
生涩粗粝的画面,品质低廉的配乐,尽管昭示出小成本制作缺乏电影感的某些弊病,但朴素真挚的情感,富有生命力的乡村景物,纪录片的写实手法,简洁明晰颇具张力的台词,引人深思的思想内涵,无不表露出一部优秀现实主义作品应有的气质。
观众透过一所幼儿园的窗口,便能洞见一幅当代农村大环境的真实图景。本片的主题关乎留守儿童,关乎农村教育,也关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阵痛在农村产生的深远影响。
图片
遥望的童年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响起,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打工潮,夹杂着南北不同口音的青年男女,纷纷涌向同一个地方广东深圳,为谋求生计为实现致富梦想,义无反顾地远离家乡成了在大城市奋力打拼的异乡人。
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者,我们习惯称其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他们生活的姿态常常是遥望,遥望自己不知何日才会归来的父母或是子女。
片中的遥望既是个体行为的实指,也是对群体心理状态的刻画。影片着重描述了两个具有典型性的小孩,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导演易寒对遥望者的深切关怀。
图片
砣砣被父母托付于别家照料,由于大人告诉他爸爸妈妈两三天后就会回来,所以,他时常呆坐在村口的大樟树下张望,落寞的眼神里流露着对父母关爱的急切渴求。秀秀因和母亲分别太久,两人之间产生了巨大隔膜,她对妈妈是陌生、排斥无法亲近的,就连一大堆的零食玩具也失去了本应该有的作用。
遥望之于故乡的此岸,是砣砣被冤枉有了委屈时独自偷偷坐在樟树下的怅然,他在心底无数次呼喊着亲人的归来。遥望之于南方的彼岸,是秀秀妈妈日思夜想的牵挂,及丈夫有外遇女儿“不认”她的窘境。
留守儿童的心理极度敏感,他们有种“天生”少年老成的坚强,懂事乖巧甚至毫无抱怨的行为难免令人莫名的难过,这种超越年龄的“早熟”,正是缺少情感呵护的外在表征,其实直指的是农村部分人“生而不养,养而不育,育而不教”的现实问题,背后更有农民走出农耕时代主动拥抱市场经济的无奈选择。
图片
缺席的南方
南方在影片里是一个“缺席”者,影像上虽然未出现任何南方的镜头,可影子般的存在弥漫于整个剧情中。狭义上指代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缺失的爱,没了南方也就没有了遥望的童年。广义来讲,南方则代表着财富与梦想。
砣砣的奶奶已失明十多年根本无力照应孙子,父母要出门打工只能将他寄养在别人家,矮个子的大龄剩男元根相亲时,砣砣不合时宜的一声爸爸坏了他的好事,出言不逊的责骂和被嫌弃成了砣砣必须面对的日常,小小年纪就得学会察言观色,而南方是那么遥远,樟树下的呆望等不到一点音讯,山顶上的遥望也不过是获得一丝心理安慰。
相比于砣砣的无人看管,秀秀的境遇似乎要好很多,但当许久不见的父母出现在眼前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相拥而泣欣喜万分,而是冷漠无感的木然,在秀秀的记忆里没有留下妈妈的位置。
图片
易老师的“启明星幼儿园”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尽管响起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朗朗书声,午餐也能不限量地管饱,可情感上的空缺无法弥补,他们仍在遥望遥不可及的南方。
初中刚毕业年仅16岁的李响,一心要去南方打工,她想赚了钱参加超级女声实现当歌星的梦想。在她的思想观念里,南方是财富聚集地,能帮助她靠近自己的理想。李响的南方,也是所有打工者的南方。
影片中的南方既是地理意义上确指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也是经济意义上所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之地,这里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点燃了广大农民渴求摆脱穷苦命运的希望,同时又制造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夫妻两地分居家人难以团圆等深层问题。
图片
坚守的悲歌
电影开头,身为小学老师的易明堂乘着一辆破旧的敞篷车,前往附近的村庄里做招生宣传,他要在自己家创办一所幼儿园,既为下岗的妻子找到一份赚钱的工作,也能让那些无人看管少人陪伴的孩子们接受教育。
从主观动机上讲,易老师并非从一开始就特别有菩萨心肠,他原本也想从中挣到钱,还给身为园长的妻子勾画了宏伟蓝图,将如何改善设施又如何扩大规模产生社会效应,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困难多多。
“读书无用论”在村民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他们只晓得等孩子长到16-17岁时送出去打工,因而对易老师开办幼儿园显得不屑一顾或是冷嘲热讽,一些村民连60元的报名费也交不起只能暂时赊欠。
图片
不断贴钱勉强维持了三个多月,因为没有幼师资格证和正规接送车,不具备办学资质而关停了。更揪心的事还有,砣砣和秀秀无人监护,在将其他孩子送走后易老师又把他们接回了自己家。
《礼记·礼运》篇有言:“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具体写照,也是今人实现中国梦的努力目标。
北岛在《回答》一诗中写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易老师夫妇是扎根农村的坚守者,他们以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农村教育的重任,用平凡又伟大的行动书写了一曲乡村教师的悲歌。
图片
影片的现实意义
《遥望南方的童年》是一部写实作品,以“启明星幼儿园”开办的艰难历程为线索,描绘了农村留守儿童缺失亲情关怀,盼望得到父母关爱,难以接受良好教育的生存境遇,启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据全国妇联最新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目前至少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该数字还在上升。
这些孩子很容易染上“留守儿童综合症”,性格孤僻偏执,自卑感强烈,情绪不稳定,学习成绩下降,容易产生逃学厌学现象,且存在溺水、交通事故两大安全隐患。个人以为,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应该从两方面加以考虑。
图片
继续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能对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教育体制进行深入改革,从制度上为留守儿童争取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避免他们在情感缺失的同时,也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倡导并支持回乡就业创业人员,通过经济调控的层面缩小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减少被迫性人口移动,让打工者能乐于就地择业而不是逃离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