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作证
□本报评论员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年中橙黄橘绿、稻熟蟹肥的丰收时节,把目光投向母亲河长江,我们惊喜地发现,不知不觉中,江苏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已是硕果满枝。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16年1月和2018年4月,总书记先后在重庆、武汉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此为重要转折点,万里长江全线迎来改变容颜、焕发活力的崭新阶段。
长江经济带包括沿江11省市,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亿,GDP更是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重要性不言而喻。就江苏而言,长江横贯江苏433公里,岸线总长1169公里,全省八成生产生活用水来自长江,沿江八市经济总量占全省八成;而放眼整个长江经济带,江苏是其中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推动长江江苏段高质量发展不仅事关当代、惠及子孙,也是江苏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中责任、担当和作为的体现。
同饮一江水,共护长江美。作为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站和长江经济带“一盘棋”的重要成员,2016年以来,江苏全省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聚焦“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全力推动长江江苏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五年来扎实推进环境问题整改,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沿江及全省在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的同时,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这是重新审视人江关系、纠偏发展理念的五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临江发展、因江而兴,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受损的沉重代价。长江“积劳成疾”,根子还是在发展理念上存在偏差。五年来,江苏干群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在深学深悟中纠正片面认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不断筑牢全省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思想基础。全省上下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必须切实解决政绩观中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指向,必须切实解决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问题;深刻认识到“把握五个关系”的系统性要求,必须切实解决治理理念中存在的问题。
这是强化问题导向、系统刮骨疗毒的五年。“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我省一手抓产业调整、污染治理,一手抓环境整治、生态修复。解决“化工围江”、拆除非法码头、清理岸线项目、整治沿江环境、源头治理排污……坚决啃下一块块硬骨头,顽强攻克一个个老大难,五年来全省上下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强前所未有。与此同时,各地针对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对受损的长江生态环境展开了系统性修复,强化水源地保护、加强沿江湿地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增添亲水设施和景观工程等。经过持续努力,长江江苏段再现了水清岸净、渚绿景美、沙鸥翔集、江豚腾跃的喜人景观。
这是着眼长远之计、力推转型升级的五年。五年来,全省上下毫不动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加快推进融合发展,率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既是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必须,也是长江大保护的根本所在。“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番阵痛换来产业新生,高质量发展获得澎湃新动能。从树立创新发展鲜明导向,到为先进制造腾笼换鸟;从开发沿江文旅资源,到织密、补齐江苏高速铁路网络……与此同时,江苏全省上下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三大战略统筹起来,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为抓手,推动苏锡常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和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发展,省内全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青山颔首,大江作证。经过这五年的系统治理,长江江苏段的“病情”明显缓解,沿江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根治长江之病远非一日之功,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尤需全线联动、持续发力。新起点上,江苏干部群众一定牢记嘱托、埋头苦干,全面系统做好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治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奋力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列,让长江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变得表里澄澈、鸟飞鱼跃,把长江经济带建设得欣欣向荣、充满活力!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韩大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