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我在石头缝里种花椒|关岭花椒种植户曾德春

我叫曾德春,今年50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我的家乡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镇(原板贵乡)坝山村,处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这里土地贫瘠,多年来,一直在石头之间见缝插针地播种着玉米,饥一顿饱一顿的过着日子。

曾德春在自家的花椒地里收花椒

站在这样的石山上,曾经,我彷徨无助;如今,我却信心满满,未来可期。如今,石头与石头的缝隙间,生长着的是一颗颗挺拔的、生机满满的花椒树。

上世纪90年代,同大部分村民一样,我出“逃”过村庄,卖了几头牛作路费,我去到了浙江一家鞋厂打工。因为没有文化,即便我每天加班赶工但还是收入甚微。

1992年,家乡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实施“坡改梯”石漠化治理工程,政府带头号召群众们求生存、谋发展,开山劈石、整合土地,种植了花椒2万余亩。在家人的呼唤下,我也辞掉工作,匆匆回到家乡,将家里的十几亩土地都种上了花椒。

过去枯黄的地表变成了一片绿林,我还记得,那时村里的老人们常常跑去山上、地里看花椒树,抹着泪说,“种花椒好,种花椒好啊!”我也和其他村民一样,早晚都去地里,对花椒呵护有加。

在曾德春花椒地里务工的村民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我们的“板贵花椒”具备香味浓、麻味重、产量高的特点,进入市场后,销往过日本、韩国等国家,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收入,终于,我们家吃穿有了保障。

从此,花椒树成了我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也越加呵护起山上地里的花椒树。然而,10多年过去,哪曾想,由于缺乏种植技术,花椒树由一年一结变成三年两结。

我太不甘心了,却也无可奈何,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从前。

直到2015年,一位从重庆来收购花椒的客商给了我当头一棒。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我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去到重庆学习花椒改良技术。

没想到,这一学,竟让自己的花椒产业“起死回生”。2016年,我将改良技术运用到自家花椒地后,花椒的产量从每亩300斤涨到了每亩1000斤,2017年,我赚了18万元。

2019年,我将自家的花椒扩大到了110亩,赚净利润30万元。与石山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我,没有想到,如今,靠着这片石山,我竟然赚钱了。自己致富的同时,我把花椒改良技术与村民分享,许多外出的村民都纷纷回到家乡,种起了花椒。

2020年的这个盛夏,我家的花椒树又迎来“高产”时刻,因为量多面积大,我还招了十多个采摘工人,并就近长期招聘一批工人在自己的加工厂工作,为出不去的人提供了工作岗位,我从未想过,我一个老农民如今竟也能当起来老板。

如今,站在村头,放眼望去,道道山岭上种满了花椒树,曾经的荒山被绿色筑起一道屏障,过去那些坐在石头上叹气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我要赶紧把我的加工厂搞好,明年就可以自己加工包装了,一定会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发展。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整理

监制:文静

编审:杨化芳 编辑:陆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