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造星能力时,只能重建体系”——台湾偶像行业困境

图片
文 | 阿元、阿全
编辑 | 董露茜
排版 | 新一
设计 | 诗宇
几个月前,一档台湾偶像综艺曾经在内地引起过一时讨论。“台版101”《菱格世代DD52》(下称:DD52)最初凭借独立音乐与华语流行乐坛融合的优质导师阵容引起了行业对其的期待。
常驻导师杨丞琳和潘玮柏这一对圈内好友,代表着台湾音乐偶像最辉煌的一代;飞行导师茄子蛋、陈立农、MC热狗、顽童瘦子、萧敬腾、林宥嘉、炎亚纶、去年金曲奖最佳新人ØZI、爵士新声9m88等,包含了在大陆名声大噪的独立乐队与主流乐坛艺人,也反映着2000-2020年,台湾音乐行业的走向与变化。
从导师阵容上可以感受到,制作团队对于节目中音乐作品的水准和审美是有强烈把控的。
但在开播之后,两岸网友纷纷吐槽节目制作上的粗糙与选手参差不齐的质量,热度上,《DD52》在YouTube上播放量最高的是《有毒不回》舞台纯享版,但也仅达74万。对比《青春有你2》首期节目在油管上的1171万次观看量,《DD52》的效果实在差强人意。
图片
△《DD52》在Youtube上的系列视频
尽管《DD52》在节目制作和呈现上漏洞重重,但细心者依然可以看出,《DD52》背后的操盘手——缔造了《康熙来了》《超级星光大道》等代表一时代流行文化符号的电视制作人詹仁雄,对于这档节目的用心与尽力。
《DD52》的录制地点在目前全台湾地区最大的摄影棚,面积约为1200平米。“放眼台湾,也没有第二个制作人能募到更多的制作费用、更多的费用,做得更好了”,节目摄影棚承租方,阿尔发音乐副董事长、辅仁大学传播学院兼任副教授、资深节目制作人常立欣向我们表示,“作为詹仁雄的朋友,我觉得他尽力了,我也很希望和期待《DD52》成功”。
一档选秀综艺要想有爆点,塑造选手“人设”、打造节目故事线和情节叙述则首当其冲。但《DD52》在有限的节目时长中,仍然在选曲以及音乐制作上留出了展现时间。在《DD52》的官方YouTube频道中,每部作品都在简介中为音乐制作人、编曲、词曲作者、和声,以及混音师、录音师和录音室进行明显署名。
在10期节目中,节目组给选手们制作了几十首歌曲,并在总决赛前举办了场售票演唱会。9月5日,“烈焰之心G.O.F”(由葛宸羽、之弦、曾蕰帆、夏娜、艾比、黑黑、蝶香组成)从《DD52》一经出道,便在索尼音乐发行了首张专辑,包含10首原创歌曲。
图片
作为曾经华语流行文化的中心,台湾地区在近10年来的偶像选秀存在着很大断层。唱片公司转型做版权与经纪,流媒体平台单一,由于盈利模式不够明晰,资方对于偶像选秀的热情也远远低于其他行业。更重要的是,行业中的头部人才大多来到内地发展,台湾的音娱行业人才大量流失。
偶像产业在“粉丝经济”的影响下,具备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高流量与高影响力,在音乐行业中占比很大份额。背靠庞大的市场、密集的产业输出以及大批音乐娱乐公司的诞生,内地的音乐娱乐产业在近15年来高速发展,“华语流行文化中心”逐渐从港台地区转移至内地。
《创造营》系列、《明日之子》、《青春有你》的火爆,皆依赖于整个市场中主体的数量以及体系化运营。
《DD52》的呈现,更是一种台湾音娱行业在时代转型下的产物。必须顺应时代,而又缺乏根基。常立欣向我们感慨道:“詹仁雄就是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带动整个行业的建立,很有理想,但也有点悲壮。”
作为曾经见证中国台湾流行文化辉煌的节目制作人及唱片公司经理人,我们与常立欣聊了聊关于这次《DD52》背后所透露出,台湾偶像行业的症结所在,以及台湾音乐行业转型至今,版权及流媒体平台的近况和变化。
以下根据小鹿角·音乐财经与常立欣的对话整理:
01
唱片工业转型,台湾造星困境重重
常立欣:这跟台湾的整个产业链,包括上下游公司有非常大的关系。我觉得选秀节目其实是偶像产业链的一环。它应该是个手段,而不是目的。韩国这几年各方面发展是相对成熟的,我觉得是个很好的例子。
偶像产业链的起点首先应该有一个制度很完整的经纪公司。经纪公司除了要有企划和音乐的人才外,还要有一个很好的练习生制度。韩国在全球做选秀、跟很多学校进行合作、推荐人才进入练习生体系。所以很多大的经纪公司会推荐优秀的练习生进入选秀节目。
通常选秀节目也都会有平台参与,平台跟主体公司一起合作,很多企业参与其中。在选秀节目的过程中,他们会透过短视频、直播,和很多社群媒体一起来造流量跟知名度。节目结束后,很多优秀的选手就可以进入市场。可以去演戏、综艺、电影、商演代言、演唱会这些等等,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偶像的产业链。
台湾其实从以前到现在一直不存在这样一个完整的偶像产业链。台湾的偶像早期是通过某一档节目或者是一部戏剧走出来的,之后通常是各凭本事、各凭运气,所以台湾真正靠选秀走红的大概要推到十多年前,《星光大道》里出来的林宥嘉、杨宗纬等等。
现在台湾本土生产不出来这样的偶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这个其实是一个蛮大的问题,整个产业链如果无法建立起来的话,光靠一两个选秀节目无法走得很深,这些是更实际的问题。
常立欣:企业投资其实对这类节目的兴趣不高。主要的原因是,投资这些节目并没有很清楚的获利模式。
比如《DD52》的赞助单位是ET Today,它投资了《森林之王》、《DD52》。就我的了解,光《森林之王》投资一季至少会赔2000到3000万台币,所以其实他们还在考虑是否要投资下一季。
所以台湾的资方反而投资电影跟电视剧会比较多一些,因为获利模式比较清楚。电影的话比如说它有票房置入、版权销售,这个部分是比较清晰的。现在台湾的企业要投资电影或电视剧有一个指标,就是政府是否有补助。
通常政府给补助意味着项目有政府背书,他们才会愿意投。对于有一些题材可能政府不会投资的,前期就会非常辛苦。我觉得这都是台湾目前音乐产业所面临到的一些问题。
常立欣:我觉得跟台湾唱片工业的消退有绝对的关系。
有几个原因,一个是主流市场位移到内地,整个台湾市场被边缘化。主要是人才的流失,非常多的大制作人、不错的词曲创作者,都到内地的节目当音乐总监,或者去内地做歌手,酬劳比在台湾多非常多。这些人才都被磁吸效应吸过去了。
但是当生活变得很宽裕舒适,大部分人的创作力是在下降的,会影响台湾新人的出现以及歌曲的质量。
再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官方针对流行音乐文化没有完整的产业政策,这是法规跟制度上没有体系化的问题。因为一个好的产业政策,要包括人才的培育,以及相应的奖励,以鼓励产业来投资。比如说韩国的企业投资流行文化、投资影视,可以抵部分税。
另外保护也很重要,台湾在全世界是极少数的,对外来作品没有任何的限制。大陆有一些限制的保护措施,这其实对于本土的流行文化发展是有帮助的。像韩国最开始能起来也是对海外的产品有一些限制,强迫用需求去创造供给。
官方目前做的只有补助,但补助的问题在于这只是一个分配,因为不可能单独补助某一个单位。
我觉得以上种种都造成台湾的目前整个偶像、音乐产业,一直没有办法做起来。
常立欣:不敢保证,但以目前的成绩来讲的话,我觉得是很难的。因为第一炮并没有打响,无论口碑或者整个收视、流量各方面,整个情况其实不太乐观。花了那么多成本跟精力去做,相较起来,并不是太值得。
另外选出来的团能不能继续发光发热,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你能红,那相信后面还会有人继续投资你。现在新选的团不管是水平,或者各方面的标准也好,我觉得其实不太容易。
其实内地也是,火箭少女结束了以后,现在新的《创造营》再进来,感觉也有点审美疲劳。连内地都这样,台湾就更难了。
常立欣:是有些帮助,但是流行音乐不是靠硬体场馆就能做起来的。它只是多了一个展演的机会,但缺的是软体。你要有红的歌手,有红的歌。
台湾早年影视产业很发达的时候,就是有明星,邓丽君、林青霞,包括香港的刘德华、周润发也是。现在都没有了,香港最后一个明星叫谢霆锋,现在年轻人跳不出来了。最近有一个邓紫棋,但她也是在内地红,跟香港已经脱离了,不再唱粤语歌。她如果在香港肯定也不会这么红。
台湾其实跟香港现在有点像,当你失去了造星能力的时候,只能再寻找一个新的方式,或者是重建这个体系,然后重新培养市场。不管怎么样,就是得造出新来。你做什么都要明星,综艺节目、音乐、唱歌、演唱会都要明星。
常立欣:台湾的唱片公司早已转型,公司业务几乎百分之百变成经营版权跟经纪。制作上基本就委托独立的制作公司,现在的流媒体时代在发行方面也没有什么困难。
现在制作费比以前低太多了,以前要花很多钱做的东西,现在都很简单,在电脑上做一做就完了。所以制作和发行方面的费用是大幅下降,不过与此同时宣传就变得更难。
现在吸引消费者眼球、耳朵的太多。市场上面每天可以听到多少新的,更不要说什么直播平台一大堆,的确我觉得宣传这一点很不容易。
常立欣:正面一点看的话,困境通常也是机会。现在没有办法用“正常”的通道来做歌手和偶像,于是就出现了很多非正常的通道。以内地来讲,比方说像冯提莫这种艺人,假设没有直播应该是很难出来的,不太可能像现在这么火。
所以某种程度上竞争的门槛降低了很多,让更多原来条件可能并不是那么完整,或者资源不是那么多的,也能获得机会。当然,另一方面竞争的人同时也多了,整个体量也扩大了。
以前可能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或者少数的单位上面,但是现在资源变大同时也分散了。正面一点想其实还是有机会的。
02
主流乐坛向独立音乐倾斜,难成就爆款
常立欣:因为我自己有在大学兼课,很喜欢问学生现在都在看什么节目或者听什么音乐。
根据我这么多年来的统计,台湾的年轻人现在70~80%是听流行音乐,大概20~30%是听独立乐团的。第一名是听韩国流行音乐,第二名是听华语,第三名是听西洋的。
包括综艺节目也是看韩国的,跟看大陆综艺节目大概各一半。台湾综艺节目非常少,这是目前台湾的一个现状,年轻人的现状。
还有一个现象是,大陆的流行歌曲在台湾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可能是通过短视频的方式,现在台湾的年轻人对大陆很多流行歌曲的接受度非常高,很多大陆歌其实都很红,但这些歌曲在台湾并没有去做宣传发行。
常立欣:金曲奖目前仍然是台湾奖项里面最有价值的,但这几年因为流行音乐没有独立乐团的能量来得蓬勃,所以也只能够往独立音乐的方向去慢慢地偏移。
金曲奖本身虽然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标准,还是有很多人想去看,但它对于年轻人的影响力和声量已经不如以前那样大了。
图片
△茄子蛋在《DD52》
常立欣:我知道像茄子蛋、草东这些其实有一些台味很重的独立乐团,在大陆的音乐节很受欢迎。
我觉得其实独立音乐相较流行音乐来讲,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受到太多资源的关注,受到经济或是整个产业的影响会比较小,即使像台湾现在整体的经济实力往下降,对独立乐团来讲其实差别不大。
反而到内地去很受欢迎以后,这些独立乐团可以赚到一些钱,足够他们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他们有些歌在大陆火了以后,自信度可能也不一样了,创作上也有很明显的进步,这是一个蛮好的支撑。
因为以前台湾独立乐团的圈子其实很小,所以跟大陆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大陆各地音乐节的差异性非常大,比如说南方和北方的整个风格倾向都不一样。台湾因为太小,从南到北其实差异性并不大,不会有太大的文化冲击。所以我觉得他们到内地去参加音乐节其实能吸收一些养分,绝对有助于音乐作品的成熟。
常立欣:独立乐团跟主流音乐其实只有一线之隔,像五月天、苏打绿当年也是独立乐团。我觉得像茄子蛋,其实慢慢就很难归类成纯独立乐团,他的音乐已经变主流了。一些独立乐团他们会有很多跨年晚会的邀约,也多了很多商演。
当然有很多乐团并不希望变成这样子,因为他们觉得主流是一种媚俗,主流代表放弃自己原有的风格。不过我觉得事实如此,大众化的过程是很自然的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觉得这个界限会在不经意间自然地被打破
常立欣:台湾音乐版权的状况相对来讲应该是会比大陆要严格更严谨一些。录音著作、词曲著作,各种名目其实都分得很细。任何权利,比如说公播,台湾现在餐厅如果播了音乐或者流行歌都要付钱。
台湾有很多中介团体,有非常多的词曲创作者还有歌手,都会把合约签在这边。唱片公司的话是有签一些词曲创作者的词曲代理,比如他的作品如果被别的唱片公司使用的话,会代表他去收取版权的费用。
台湾这方面的制度还蛮健全,对音乐人来讲,他们的收入理论上是可以增加的,但是很大的问题是你的歌得要足够受欢迎才会被使用。现在好的歌不够多了,特别是新的歌。我们现在红的歌很多还是十几年前的经典。大概一年只能生产大概两首经典,按照这个速度,是远远不够的。
常立欣:我觉得大陆其实像小红书、快手还有各种不同的短视频,或者是社交媒体也好,对流行音乐的帮助很大。
我知道也有人批评,就是说这样子只会出现一些比较洗脑,感觉没有深度的歌。
不过站在整个产业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还是希望有很多红的歌,首先这个数量是很重要的。当然需要一些精品,有深度的、能够成为经典的歌,但是如果没有90%非常大众化的歌的话,整个流行文化的量没有办法很大。
常立欣:台湾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KKBOX。Spotify也不错,因为基本上也是免费的,Apple Music因为要收费,所以现在比较低一点。收费第一名是KKBOX,因为跟台湾的通讯商合作,其实是绑着手机的,所以会员数最多。
常立欣:台湾这方面的竞争其实没有那么的激烈,不像大陆的腾讯跟网易云。
因为台湾并不太存在所谓独家的问题。我们(阿尔发音乐)授权给不管是KKBOX或者是Apple Music,几乎是同一时间,最多可能因为KKBOX会员人数比较多,会给它一两个礼拜时间的独家。
常立欣:饱和肯定远远谈不上,台湾现在唱片业产业整体的收入下降得非常厉害,我们以前卖实体音乐的收入损失完全没有办法从流媒体这边拿回来,差距是非常大的。
现在除了周杰伦、蔡依林、五月天这些天王天后以外,几乎是没有办法靠音乐产品来获利,完全要靠周边来消弭,或者利用艺人的其他经济价值,比方说有知名度可以到内地去商演,或者去演戏,流量非常高也可以当网红。否则的话就音乐本身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平衡。
常立欣:台湾的话好一点,因为首先台湾的疫情也是相对轻微的。当然外面人没有办法进来,但是在台湾演唱会这些还是可以做的。其次有一些原来应该要到内地去的艺人,现在也没法去了被困在台湾,相当于本地的卡司变强了。但这也只是暂时的。
图片
偶像观察 | “偶像失格”究竟如何定义?
粉丝经济下的偶像责任。
图片
偶像观察 | “快消”偶像:杜华的尴尬,时代不需要“孟美岐”
年轻练习生的梦想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