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贫困群众约35万人!梅州全面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

原标题:
村企结对帮扶 携手共奔小康
梅州全面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 1149家企业结对帮扶1218条行政村
夜幕降临,“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下称“客都人家”)华灯璀璨。一旁的万里碧道上,村民们或跳舞散步,或闲聊小憩,其乐融融。望着眼前这座“不夜城”,很难想象两年多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
图片
在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结对帮扶下,肉鸽成为了“致富鸽”。(资料图片)
红光村之变,有梅州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的一份力量。2018年以来,上海翼天文化旅游发展集团与该村联手,全力推进省重点项目“客都人家”建设,打造文旅产业的新标杆,为该村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村企结对帮扶,携手共奔小康。近年来,梅州积极组织动员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万企帮万村”行动,因时、因村、因企制宜,通过项目兴村、产业联村、就业扶村、消费旺村等方式,凝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截至今年10月,梅州累计动员1149家企业结对帮扶1218条行政村,在产业、就业以及公益捐赠等方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约2.7亿元,受益贫困群众约35万人。
◇项目兴村
盘活资源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灯映梅江花月夜,光耀客都夜明珠。不久前,“客都人家”举行亮灯仪式,该项目客乡老街亮起璀璨绚丽的灯光,点亮了城市夜空,刷屏了当天梅州人的朋友圈。
点亮一条街,振兴一座城。
项目自2018年11月签约落户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后,历经400多个日夜,实现了从无到有,而该项目对红光村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红光村位于石窟河与梅江河交汇处,风景秀美,人文资源丰富,但同时也是丙村镇唯一一个没有山林的行政村,此前村集体收益几乎为零。”该村党总支书记温友昭说,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通过核心文旅产业建设,周边配套建设万里碧道、滨江公路、市政道路、石窟河沿线美丽乡村、学校等10个项目,大大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带旺了乡村人气。
在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开了近30年士多店的温向强,便是这场蝶变的见证者和受益者。“2018年以来,每个月的营业额都在递增,从我的微信收款列表里就能看出我们这里有多热闹,每天都有新的客户,正式开业以后生意肯定更红火。”温向强说,附近的店铺、出租房的租金都翻了番,以前闲置的空房早已被“抢”光了。
图片
历经400多个日夜,“客都人家”实现了从无到有,而该项目对红光村的带动效应也日益凸显。(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此外,“客都人家”的落成,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创业就业的平台,项目预计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未来,村民或许将一改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文旅产业发展给村民生活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将带动村民增收,多元化的岗位选择能够增强年轻人对于回乡就业的渴望。”上海翼天文化旅游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文旅为媒,村企携手,盘活资源,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丙村镇红光村的蝶变并不是孤例,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梅州就已经开始了“村企携手”的积极探索。
1995年,广东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宝丽华集团”)响应政府号召,以青山绿水为本,充分挖掘和发挥资源禀赋,在该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发建设了集茶叶种植与加工生产、旅游度假于一体的雁南飞茶田景区,并将其成功打造为梅州目前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
随后,宝丽华集团在2012年又打造了桥溪古韵景区,大力发展茶叶和旅游产业,实现了荒山变茶田、林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旅游区。如今,走进景区所在的长教村,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树环绕村庄的世外桃源,一条条平整宽阔的道路蜿蜒至家家户户,再难与20多年前的穷乡僻壤联系起来。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将全村1.5万亩山林、600多亩农田旱地租赁给宝丽华集团,村民则可坐享租金、分红等福利,还能在家门找到工作。”长教村党总支书记叶华波说,25年间,宝丽华集团结对帮扶长教村发展富民产业,提升“造血”功能,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995年的3000元增至2019年的32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1500元增至4.2万元。
◇产业联村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要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地制宜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形成长效帮扶机制,是诸多梅州企业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中的重要发力点。
图片
汉光超顺农业探索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资料图片)
“我们利用企业自身资源优势,侧重利于长远的产业扶贫方式。”广东汉光超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汉光超顺农业”)董事长张文超说,帮扶不能搞“碎片化资助”“给钱脱贫”的帮扶方式。
近年来,汉光超顺农业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结合农产品种植、工厂加工、旅游康养等业态,建成了五华果蔬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园、蕉华种养基地、五华黄龙基地、五华安流基地、五华棉洋基地,辐射带动2120户贫困户参与发展,户均增收1300元。此外,该公司还带动周边乡镇50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与五华全县6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带动1000多农户形成立业联盟,促进农民增收。
眼下,正是梅州金柚销售旺季,步入位于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的国家级现代农业(金柚)产业园,新鲜采摘的柚果堆成一座座“小山”,柚果品质检测分选设备和无损糖度检测设备有序高效运转,近百名农民在金黄的“柚山”中奋战,清洗、分拣、装袋、封口、封箱、装车……
图片
眼下正是梅州金柚销售旺季,在位于大黄村的国家级现代农业(金柚)产业园内,农民正在“柚山”中奋战。(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多年前,大黄村的金柚产业并不像今日这般规模集聚,而是以散户种植为主,大多是夫妻档、父子档和家庭作坊。大黄村的崛起,得益于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与该村的结对帮扶。
大黄村党委书记廖建明介绍,工作开展以来,该村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建立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实施标准化种植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并优质优价收购本村金柚,带动200多户种植户加入合作社,全村98%的村民种植5000多亩柚果,年产量达3500多万斤,同时辐射带动周边9个镇的1800多户贫困户参与发展金柚产业。
数据显示,2019年,大黄村金柚产业园区以8000万斤总存储量流转销售了1.5亿多斤柚果,库存利润实现增值4000多万元,解决了1500多人的就业,累计产值达3.5亿多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以上,大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这是梅州全面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帮扶的一个缩影。工作开展以来,梅州第一时间制定印发了《梅州市乡村振兴“千企帮千村”行动实施方案》,发动企业提出找准切入口和结合点,突出乡村特色,根据结对帮扶村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产业特色、人口构成等因素,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增强结对村自我“造血”能力。
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兴宁507户贫困户发展肉鸽养殖产业,与500多户农户签订合同,养殖1000对以上的农户超60家,每户每年纯利在10万元以上;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平远各类经营主体种植梅片树,面积达24042亩,带动农户3000多户,直接受益贫困户475人……
眼下,随着“万企帮万村”行动的日益深入,特色帮扶产业正在梅州遍地开花,结出持续助农增收的丰硕果实。
◇消费旺村
产销对接让农产品走出深山
“这是产自世界长寿乡大埔的鸡蛋,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兴宁鸽是一只有爱心的鸽子,是一只健康的鸽子,是一只美味的鸽子,买它买它。”
“一起消费扶贫,为梅州胖三斤!”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产品滞销,“宅经济”兴起,梅州该如何化危为机?政府企业携手上阵,一场场“以购代捐”“以购代帮”促进消费扶贫的直播带货活动接连“霸屏”,让农产品在“云端”行走,从千里之外拉来订单。
一根网线,一头连着贫困户和农民,一头连着社会和市民,将偏远地区的特色农副产品推向市场前沿,互联网起着推广引流的作用。今年6月29日,梅州便举行了消费扶贫产品展销和直播带货活动,邀请梅州各县(市、区)驻村第一书记代表和市妇联“七仙女”企业家代表作为直播嘉宾,线上帮扶贫困户卖货。
图片
梅州举行消费扶贫产品展销和直播带货活动,市妇联企业家代表作为直播嘉宾,线上帮扶贫困户卖货。(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事实上,早在前两年,梅州就开始尝试“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以开展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契机,积极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农村电商发展新模式。这也为当下的直播带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梅州市首家“消费扶贫示范企业”,广东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村之翼”)目前已在梅州各村镇设立服务网点350个,项目覆盖率超七成,并与梅县区32条贫困村、18个镇签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合作协议》,对贫困户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农副产品实施溢价优先收购,帮助贫困户带动扶贫产品销售额达1500万以上。
“近年来,我们采取‘互联网+’的模式,通过线上平台+线下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不断打开农产品的销路。”村之翼负责人温志雨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公司还发起了“无接触式社区配送”服务公益活动,把贫困户的农产品收购回来,再通过集中处理,采用订单配送的方式送货到家,降低消费者出门引起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也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的农产品滞销问题。
同样,以实际行动助力消费扶贫的还有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塔牌集团”)。去年初,塔牌集团等多家企业与蕉岭县工商联、蕉岭县扶贫开发局、蕉岭县南山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开展“百企帮百村,共享丰收年”消费扶贫活动,购买蕉岭三圳、新铺和蓝坊3个镇10多条行政村2860份富硒米和蜂蜜,采购金额约102万元,这也是该县首次联合企业尝试消费扶贫的新实践。
“像我们这些职工平时上班忙,没有太多时间花费在选购食材上。集团发的蕉岭富硒大米很好吃,后来我们自己又去找供货农户买。”塔牌集团员工吴先生表示公司消费扶贫的农产品很优质,自己非常喜欢。
打造一个项目,带旺一条乡村;搞活一个产业,脱贫一个群体;提供一个岗位,改善一个家庭;消费一份产品,带来一份希望……
接下来,梅州将围绕“深化结对帮扶、推进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主题,在扩面提质帮扶、产业项目帮扶、联农带农机制、倡导消费扶贫、宣传典型示范、探索帮扶积分机制上下功夫,推动“万企帮万村”工作走深走实,形成强大社会合力,助推梅州乡村振兴。
■记者观察
万企帮万村助力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让广大贫困地区真正发展起来,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仅仅依靠政府、企业去“倒贴钱”帮扶是行不通的。与过去“输血式”帮扶不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创新帮扶模式,通过“造血式”帮扶,激活内生动力,让经济落后的农村自我发展。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万企帮万村”行动应运而生,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形式,带动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
行动开展以来,梅州积极探索、持续发力,成绩可圈可点。
如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马图村870多户茶农发展茶业产业,走上脱贫快车道,仅茶叶一项,村民每年人均收入就可达1.5万元以上;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在梅江区西阳镇,梅县区丙村镇、松源镇、隆文镇,兴宁市罗浮镇建立生产种植基地3万多亩,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以招聘农民工、发放良种、生产物资补助、技术服务、高于市场价收购、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5311户农户增收。
据统计,截至2020年10月,梅州累计组织发动1149家企业结对帮扶1218条行政村,覆盖率约60%;全市工商联系统共发动551家企业结对帮扶528条行政村,在产业、就业以及公益捐赠等方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约2.7亿元,受益贫困群众约35万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决胜脱贫攻坚增加了“附加题”,让贫困人口返贫风险、边缘人口致贫风险同步提升,让“最后一公里”的冲刺阶段任务更重、时间更紧。
越是关键时候,越要焦点不散、靶心不变,抓好“万企帮万村”这个重要支点。记者认为,深化结对帮扶工作,要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发挥好民营企业决策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资源配置高效等方面优势,根据结对帮扶村实际,找准“穷根”、对症下药,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需就业创业则帮扶就业创业,增强结对村自我“造血”能力,探索长效帮扶机制,进一步巩固“万企帮万村”行动成果。
同时,政府部门则需要保持靠前思维,在提升民营企业帮扶能力上下功夫。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民营企业发展造成的冲击,帮助“深蹲”企业站起来、发展下去,重点聚焦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的民营企业,把援企惠企“政策红包”送到位,才能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助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刘洪桥 曾健锋 冯森达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除署名外)
【作者】 黄韬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