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拍湖南:"半条被子"带来脱贫致富之路

中国网11月24日讯 “半条被子,温暖中国。几年间,我从脱贫困难户转身为增收致富带头人,有了稳定门路,生活越过越红火。三位女红军给了我奶奶半条被子,共产党给了我幸福日子……”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的朱小红在湖南省工会组织的异地交流活动中动情地讲到。

1934年11月,3 名女红军路过沙洲村借宿朱小红的奶奶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被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从此广为流传。从小到大,“半条被子”的故事萦绕在朱小红耳畔,刻在他的心里。这“半条被子”,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如今,它又成为沙洲村脱贫致富的孵化器和保温器。

红色景点农家菜馆生意火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朱小红家的土菜馆调研座谈。朱小红家的土菜馆由此成为红色足迹的网红打卡地。中午是用餐的高峰,两层楼的餐馆座无虚席,沙洲土菜馆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繁忙的时候。中午下班回家的朱小红马上进入“角色”,炒菜、配菜、端菜,娴熟而干练,还不忘热情回应着催菜的游客。

习近平总书记到沙洲考察调研后,朱小红家土菜馆的生意很火爆,每天都有不下十桌客人,收入保持在3000元以上,两个月来的总收入逼近10万元。虽然忙碌,但朱小红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相比以前苦干蛮干,还没有收入的日子,我现在很知足。”

中午下班休息时朱小红帮餐馆炒菜

以前,朱小红一家缺资金、缺技术,儿子读书,父亲驼背严重,母亲半瘫痪,住的房子也简陋。只有初中文化的朱小红只能在家里耕种2.8亩责任田或到周边临时务工,一年下来家庭收入不足万元,入不敷出,还欠了外债。2014年,他被村里列为贫困户。当年在参加了村里组织的特色果蔬种植培训班后,朱小红到邻村承包了11亩土地,种植奈李和反季节蔬菜,享受每亩200元的奖补,家庭收入翻倍增长。同时,教育扶贫、医保和社保等均由政府出资,减少了开支,2015年朱小红一家实现了脱贫摘帽。2017年,当地景区建好后,朱小红家房子也改建一新。朱小红还参加了汝城脱贫帮扶央企中国中铁在沙洲开展的第一期厨师培训班,系统学习了烹饪技艺。同时,扶贫队也组织他到资兴市参观了餐饮和民宿业,让他受到很大启发。当年十月,在湖南省红色旅游节在沙洲举办后,朱小红依托自家房子建起了沙洲村第一家土菜馆。当月每天都有600多元的收入,这让他从农事耕作中解放出来,身体状况也好起来了。

守护情怀保安队长担大任

下午两点,朱小红骑上摩托车赶往沙洲“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准备上班。各地游客已陆续抵达陈列馆,朱小红挥舞手势,指挥游客和车辆有序进出。见来自郴州市的一大群小学生正在片排队整列,朱小红马上返回保安室,提起大喇叭赶了过来,向同学们喊话,“进入陈列馆要带好口罩,保持秩序……”换岗后,朱小红又拿上对讲机,带着两名治安队员,对陈列馆进行治安巡逻。

朱小红带领治安员巡逻

“这个陈列馆对于我来说,有份特殊的情结所在。”“半条被子”的故事火遍全国后,汝城县加速开启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短短八个月,沙洲景区很快建起。2018年村里建立管理组织,邀请朱小红当保安,维护景区治安环境,朱小红二话不说应承了下来。他说:“陈列馆建设事关讲好半条被子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国事也是家事,我责无旁贷。”2019年,县里在沙洲建立景区管委会,朱小红受任为保安队长,牵头负责保安、环卫工、绿化工等30多人的调度安排。他坚持每天上班早到半小时;下午下班了,他也留到最后一个离开;晚上经常参与景区管委会工作会议,忙到很晚;每天晚上,都要到景区全面巡逻一遍才休息。保安巡逻、开店增收、村里公益、义务讲解,朱晓红说,这样日复一日,会很忙碌和辛苦,但这就是他想要的幸福日子,他会一直坚持这样干下去。

朱小红吃饭抢时间只为去巡逻不迟到

不忘党恩脱贫致富谋幸福

脱贫攻坚的政策让沙洲村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朱小红稳定脱贫,沙洲全村贫困户30户95人在2018年全部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40元,村集体收入从一穷二白增至40万元。罗友香是邻村贫困户,也是朱小红厨师培训班的师姐。在开起了土菜馆后,朱小红把她请过来,开出了3000多元的月薪,帮助她家稳定脱贫。“咱们依托党的好政策,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也不能忘了乡亲。”

朱小红继续介绍,现在村里抓住红色旅游的红火机遇,引进和选育优质水果种苗,发展名优特色水果,大力发展餐饮、住宿、电商等新产业,农旅融合的经济业态为助农增收广辟渠道。“鸟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年轻人也回来了。”全村种植奈李、枇杷、水晶梨等特优水果780亩,发展农家乐、民宿等32家,农特产一条街摆开摊点上百个,村里的年轻人都“自南向北凤还巢”。“不忘党恩,跟党走,日子会越来越好……”这是朱小红念叨最多的话。

(曾诗珈 邓生祥 “手机拍湖南”特约撰稿人胡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