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拍卖2020秋拍】篆隶勃兴 碑帖交融——清代中叶以来的书法

清代中期,乾隆、嘉庆前后,书坛受董、赵风气的影响渐弱,篆隶的审美价值不断得到认可,篆隶书法创作得到了飞跃和突破。清代中晚期,书家对北碑的学习也开始起步,从理论到实践,均大力推崇,广泛取法金石、碑刻,更多人走上了碑帖融合的道路。
‍‍‍‍‍
图片
Lot 1051
康有为(1858-1927) 行书七言联
对联 水墨纸本 145×39cm×2
题识:
不肯低头事鸾鹤,偶然伸脚动星辰。康有为。
钤印:
康有为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康有为此联是其归国之后晚年佳作,此时期书作笔墨淋漓痛快,点画浑厚,刚柔相济,体势开张。“不肯低头事鸾鹤,偶然伸脚动星辰”,书作气势与词意正相契合,大气磅礴、逸气纵横。起笔藏锋,如“不”、“肯”“鸾”“脚”“星”“辰”等字起笔处已经完全接近于一个疙瘩头状,浑圆饱满,行笔的丰富性和速度变化产生的飞白效果与之形成对比,力量感十足。
图片
图片
图片
温馨提示:左右滑动 浏览全图
图片
Lot 1052
伊秉绶(1754-1815) 行书七言联
1814年作 立轴 水墨笺本
题识:
强恕事于仁者近,㧑谦身向吉中行。嘉庆甲戌年腊月朔,于田十兄下榻醉石斋将去留迹,伊秉绶句。
钤印:
伊秉绶印、默庵
出版:
《中国名家楹联集》,第27页,日本篆刻家协会,2010年。
图片
题签
图片
图片
温馨提示:左右滑动 浏览全图
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对伊秉绶书法有这样的评价:“无体不佳,一落笔就和别人家分出仙凡的界限来”。如果说他的隶书还能有迹可循,示人法度,其行书则是妙参众法,广而化之,同样卓尔不凡。其“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径行则正”的灵魂高度与不凡的创造力,造就了他行草书“点画瘦细紧结,体势疏朗流动的奇特面目”。
图片
Lot 1053
莫友芝(1811-1871) 隶书《天门》四屏
四屏 水墨纸本 168×39cm×4
题识:
(文略)子穆二兄大人命书,京口舟次。弟莫友芝。
钤印:
友芝私印、郘亭眲叟(参见钟银兰主编《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第789页“郘亭眲叟”一印。)
说明:
“子穆二兄”或为范志熙(1815-1889),字月槎,一字子穆,号仕隐,湖北武昌人。咸丰十一年(1861)举人,官国子监助教,改扬州府淮北监制司同知。家富藏书,编有《范氏归馆书目》,著有《范月槎诗文稿》、《退思存稿》、《仕隐图题词》等。
莫友芝是晚清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他在文字学、音韵学、版本目录学等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著有《韵学源流》、《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黔诗纪略》、《郘亭诗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郘亭书画经眼录》等,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莫友芝是布依族人,他在27岁时与郑珍合撰《遵义府志》,因其体例完备,材料详实,梁启超称为“府志中第一”。他与黎庶昌、李鸿章、何绍基、吴熙载、杨岘、潘祖荫交谊深厚,道光二十七年(1847)与曾国藩一见如故,曾国藩对他的学问极为折服,两人成为一生的挚友。
莫友芝深研学问之外,兼善篆隶,篆书深受邓石如的影响,主要取法《峄山碑》、《天发神谶碑》等,风格高古,杨守敬有言“自完白后,篆书大昌,名家辈出,若杨沂孙之学《石鼓》,莫子偲友芝之学《少室》,皆取法甚高”。隶书中取法较多的则为《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西狭颂》等,善于变化,形成独特的个人面貌。
此幅隶书《天门》四屏弱化了蚕头燕尾,加重了整体的浑厚气势,下笔果敢而凝重,加入了篆书与魏碑的笔意,行笔生动,点画浑厚,善用飞白,风格苍秀,使观者过目不忘。上款人“子穆二兄”或为著名藏书家范志熙(1815-1889),字月槎,一字子穆,湖北武昌人。咸丰十一年(1861)举人,官国子监助教,改扬州府淮北监制司同知。其父碧岭,生有四男一女,志熙为其次子,故称为二兄。
图片
图片
图片
温馨提示:左右滑动 浏览全图
Lot 1054
李鸿章(1823-1901) 行书“十六金符斋”
镜心 水墨纸本 37×156.9cm
题识:
十六金符斋。清卿仁弟大人属书,李鸿章。
钤印:
李鸿章印、大学士肃毅伯、青宫太傅
著录:
《吴愙斋先生年谱》,《顾廷龙全集·著作卷》第3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
说明:
“清卿仁弟”即吴大澂。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甲午战争起,率湘军出关收复海城,因兵败革职。喜爱金石,兼工诗文书画。
吴大澂对金石的热爱与研究堪称一代典范,他的斋号数量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已知的如恒轩、愙斋、十二金符斋、八虎符斋、十六金符斋、百二长生馆、二十八将军斋、十铜鼓斋、汉石经室、双轩、十圭山房、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梅竹双清馆、两秦鼎室、宝秦权斋等等,这些基本都与他的收藏密切相关。吴大澂还会延请不同的人来题写斋号,如百二长生馆由杨沂孙书额,汉石经室由赵之谦书额,十六金符斋则由李鸿章书额。
图片
参考:黄士陵所刻朱文印“十六金符斋"
上海博物馆藏
所谓金符,即符节,吴大澂使用的斋号就有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八虎符斋、龙节虎符之馆,他于同治十三年(1874)编成《十二金符斋印存》,之后吴大澂又陆续收得符节,数量从十二增至十六,斋号也随之变为“十六金符斋”。到了光绪十一年(1885),吴大澂编成《十六金符斋印存》十册,光绪十四年(1888)又增补成《十六金符斋印存》二十六册,故吴大澂使用“十六金符斋”最晚也应在光绪十一年(1885)。
在吴大澂乡举时,李鸿章以江苏巡抚的身份监临,算得上有师门之谊。吴大澂中进士后,先后在江苏书局和李鸿章的淮军内短暂供职。从1880年到1886年,吴大澂以朝廷的使节被派往吉林,筹边、勘界,赴朝鲜,协助李鸿章与日本官员谈判。另外,吴大澂还在吉林创办机器局,编练边防军,为东北地区向近代化迈进作出过贡献,这背后都有直隶总督李鸿章的鼎力支持。
图片
图片
图片
温馨提示:左右滑动 浏览全图
图片
Lot 1055
徐三庚(1826-1890) 隶书节录《李日华一则》
四屏 水墨纸本 178×47cm×4
题识:
秣陵俞仲茅先生藏李泰龢行书大照禅师碑,二千余字,硬黄纸,笔法精整,清栗有欧虞风味。视它书欹侧疏豪者大不同。先生云此书自唐以来,即为高丽所以藏,故绝无宣和、政和等玺,羣玉、秋壑等印,与苏米等䟦。神庙末年,一弁得之平壤,将献之幕府媒进。予䇿辽事之必败,戒其毋遽往,已而果然。此卷遂留予处,藏之匧笥,稍酬之金帛,能满其意也。少卿仁兄大人属录李秀水《六揅斋》一则,即稀大雅鉴定,上虞弟徐三庚裦海甫。
钤印:
徐三庚之印信、裦海
出版:
《墨缘-流入东瀛之后的中国书画》,图版11,チャイニーズアート株式会社,2013年。
说明:
“少卿仁兄大人”应为傅泽鸿,其字少卿,湖南湘乡人。傅泽鸿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官至绍兴知府,有《宝彝堂文存》二卷。其与杨沂孙、任伯年等人应有交往,并有书家、画家为之创作作品多幅。
图片
图片
图片
温馨提示:左右滑动 浏览全图
此作徐三庚为“少卿尊兄大人”隶书节录《李日华一则》四屏,与杭州市博物馆藏其壬午年(1882)“要使、同驾”《隶书七言联》、以及私藏辛巳年所作“道识、风标”《隶书八言联》相较,可知此作为其晚年所书,取法于汉《礼器》、吴《天发神谶碑》,又融合金农隶法,于秀美遒劲、飘逸刚强中凸显自然老辣,浑厚苍莽。是作用笔中锋劲健厚实,侧锋妍丽洒脱;结字虚实相间,节律分明,横抹竖挑,加之线条间的摇摆变幻,宛如音符跳宕游走。
图片
徐三庚 隶书节录《李日华一则》(局部)
徐三庚以一种极为自由的书写状态创作此四屏。篆刻大家以刀作笔,笔划起处或直入或逆锋,中间涩行摆动如刀于石上行,收结处作左挑右磔,中宫收紧,呈刚柔相济之态。将书写和篆刻之刀法相融合的线条流丽而婉转,沉实而古雅,使其书写状态不为俗累、不为形役、不为物蔽,可谓“妙不可言”。孙过庭《书谱》说:“隶欲精而密……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徐三庚此四屏隶书不仅沉雄方厚,而且血肉丰满,婉转圆通,精美绝伦。
“少卿仁兄大人”应为傅泽鸿,其字少卿,清湘乡人。傅泽鸿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官至绍兴知府,有《宝彝堂文存》二卷。其与杨沂孙、任伯年等人应有交往,并有书家、画家为之创作作品多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