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杂谈】近代中国的“钢铁侠”: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梦

图片
张之洞 资料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在“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曾国藩创建湘军,百折不挠死磕太平军;李鸿章周旋于列强之间,竭力维护衰老帝国的尊严;左宗棠铁骨铮铮,花甲之年主动请缨、远赴西北平定新疆之乱,守护每一寸国土……
他们的历史功绩主要在军政方面,而另一位中兴名臣张之洞,则在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修铁路等方面成效卓著。尤其是他实业救国的努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图片
曾国藩 资料图
在近现代社会,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象征。晚清时期,中国钢铁工业一片空白,军民所需全靠进口。张之洞以独到的远见,克服重重困难,一手创建汉阳铁厂,这被西方认为是中国觉醒的标志。
虽然一生未踏出国门,但张之洞却有全球视野,他敏感地意识到工业化的大趋势。于是他最早提出修建卢汉铁路(从北京卢沟桥到汉阳,后称京汉铁路),而修铁路需要钢铁,这是他兴建铁厂的最初动因。
钢铁是基础工业,没有钢铁工业的支撑,枪炮、舰船、铁路,以及民用工业等的发展都受制约。汉阳铁厂的建设,为其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片
张之洞与外国人的合影 资料图
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办铁厂,难度很大。当时清政府连足够的建厂费都拿不出,只拨了246万两白银。而1893年汉阳铁厂建成时,花费高达500多万两白银。困难没动摇张之洞建铁厂的决心,他为此四处筹钱。
由于认知局限,购置机器过程中还有曲折,他花重金从英国购置的机器,到后发现不能用。但打击和挫折没让他气馁,他通过向外国借款的方式,继续推进汉阳铁厂的建设。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首个大型钢铁厂终于诞生。它包括生铁厂、熟铁厂、钢轨厂、铁货厂等6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等4个小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基地,也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
图片
摄于1911年的老照片 资料图
而在张之洞的实业计划中,远不只是建铁厂。在汉阳铁厂旁边,陆续建起了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等十多家大型近代工业,形成了“十里工业长廊”,武汉成了中国近代重要的工业基地。
依托汉阳铁厂,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南北铁路大动脉,全长1214公里,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经济面貌。
图片
京汉铁路武昌站 资料图
在张之洞的救国计划中,兴办实业只是一个内容。当过多省学政的他,怎么能少了办教育!他从政所到之地,办起了无数学校,仅在武汉就有: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务农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工艺学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还有武备学堂、师范学堂等。
图片
武汉大学前身即是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 资料图
汉阳铁厂作为洋务运动标志性的工业基础建设项目,对近代工业影响深远。直到大革命期间,很多战士手里还拿着“汉阳造”。而汉阳铁厂生产出来的铁轨和铁器,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2012年,铁路检修工人在四川万源市的万白货运专线上,发现一段铁轨上铸有“1902汉阳铁厂造”的繁体字样,经证实,这段铁轨就来自当年的汉阳铁厂。北京、湖南、河北等地也有过类似发现。
图片
铁轨上依稀可见“汉阳铁厂”“1903”字样 图/华商网
遗憾的是,洋务运动是一次不彻底的社会改良运动,虽打下了一定的近代工业基础,但终因仍根植于专制政体、得不到系统支持而行之不远。
随着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近代化进程受挫。身处“千年大变局”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汉阳铁厂也在抗日战争中沦为一片废墟。
百年过去,张之洞和他创办的工业实体,早已消失在近代的烽火尘烟中。但他的实业救国理想和教育救国努力,却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图片
张之洞雕像 资料图
在走向民族复兴、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人们仍然不会忘记他们,仍然会怀念他们!
梦想之光不灭,它曾照亮过去,也照亮现在,还会照亮未来!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