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江逢辰:被张之洞梁鼎芬激赏的惠州才子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图片
江逢辰画作(资料图)
【编者按】
晚清民国的大变革时代,中国出现不少大才子,如写《少年中国说》的梁启超、写《革命军》的邹容,引领新文化运动的胡适……而在惠州,也有一位大才子。
东坡是惠州的文化名片。谈起东坡给惠州发展带来的变化时,人们会脱口而出“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但很多人却不曾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谁之手?
此诗是为《东坡白鹤峰故居诗》的头两句,作者是惠州才子江逢辰,作于清光绪十九年(1892),那一年,江逢辰33岁,已经是才华横溢的年纪。
此外,坊间流传有江逢辰孝敬母亲的故事,称为江孝子传说,老惠州人时常给子孙后辈讲述江孝子传说,以告诫他们要懂孝道,知礼节。
但可惜的是,惠新西街江逢辰故居、西湖丰渚园江孝子亭、紫薇山江逢辰墓等遗址却在逐渐淡出惠州人的视野,引得不少惠州人叹气惋惜。
林海生
江逢辰 肖像图
作者/徐志达 吴定球 何志成
江逢辰(1859—1900),字孝通,一字密庵,号雨人,惠州惠城区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至吏部主事。早年读书于丰湖书院,深受丰湖书院山长梁鼎芬赏识,尝谓:“归善江生逢辰执业甚恭,考其行文,佳士也!”因此特别写了一首诗相赠,诗的头四句说:“水木清深讲舍开,得人胜获百琼瑰。义犹兄弟真投分,行尽江山见此才。”字里行间充满了“得人”的喜悦。年余,梁鼎芬调长端溪书院和广雅书院,江逢辰都追随其后,是有名的“丰湖十子”之一。
不愿暗通关节谋差,真才实学应考
光绪十八年江逢辰考进士时,有人建议他暗通关节谋一优差,江将此事如实报告了梁鼎芬。梁回应说:“此路为我当年所不取。”这就更坚定了江逢辰以真才实学应考的决心。结果虽然只当上户部主事的穷京官,他并不后悔。
甲午战争爆发,官僚们风声鹤唳,纷纷弃职逃遁,江岿然不动,尽忠职守。战后见清廷割地求和,丧权辱国,又愤然辞官归里。他的这种疾恶如仇的品格,既体现了惠州人文的传统精神,也离不开梁鼎芬的教育和影响。
近代西方文化通过传教、通商及学者交流等各种途径进入中国,渗透到世俗生活的各个层面。一些考取功名出外任官或游历的惠州士子,面对这些新事物,增广见闻,开阔眼界,思想认识有了新飞跃,江逢辰就是其中佼佼者。在他的《江孝通遗集》里,便载有《铁甲船》《鱼雷》《炮台》《洋炮》《铁路》《电线》诸诗。如《洋炮》云:“将军留号说红衣,神武犹传旧日威。割地已分越南国,轰天空仗佛郎机。万金争购军容壮,一战无成羽檄飞。不解韜铃解坐拥,谈兵诸将总轻肥。”
江逢辰是个对不平之事现实充满批判精神的诗人。在他早年创作的《苏山集》中,载有一组近乎白话体的刺世诗,如《官征粮·悯无辜也》,刻画了贪官墨吏强征暴敛、残民自肥的丑恶嘴脸;《仓生草·著贪赎也》揭露了“官仓老鼠”们监守自盗、化公为私的无耻行径;在《门锁鼓·伤无告也》中,对地方官员只顾阿附权贵、巴结富豪,对平民百姓的冤屈充耳不闻的黑暗现象作了无情的抨击。
图片
黄澄钦在画作中的江逢辰
痛骂李鸿章误国,“自惭无学救时艰”
甲午战败后,江逢辰“独居职,终日忧愤,咯血盈斗”,心胸“伊郁而恒不自解”。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伤,以及对执政者昏庸无能的愤怒。他痛骂李鸿章庸懦误国:“空传丞相纡筹策,未见匈奴断右肱”;也抚心责问自己:“不能执殳讨凶逆,读书万卷究何益?”
次年“马关条约”签订,他更是向朋友倾诉心声:“伤心昨事可堪说,蒙耻求和不成战。十时斗酒论衰敝,热泪迸落如集霰。我充司徒中士职,仰屋持筹数叹息。岁征不足偿敌国,新法搔求亦何益!自惭无学救时艰,短气吞声徒仰塞。愿执犂锄耕畎亩,归去来兮白水侧。”
中国海军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江逢辰对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信心,毅然辞官归里。
与同学梁启超交谊甚深,曾同游罗浮
梁启超与江逢辰是广雅书院的同学,交谊甚深。江自京都辞官归里,梁有《扬州慢·送江逢辰归山》,其词曰:“战鼓摧心,征衫涴泪,乾坤无限秋声。望青山一发,又商略归程。问摇落、天涯倦客,十年尘梦,可也苏醒。念故山兰蕙,背人一样凄零。罗浮西去,有年时、游屐曾经。算醉眼看云,冷肠漱石,彀遣今生。便似诛茅天外,任人间、憔悴兰成。怕劫灰无赖,等闲惊起山灵。”
按词中“罗浮西去,有年时、游屐曾经”句,是指光绪十九年(1893)江逢辰偕康有为、梁启超同游罗浮事。期间,三人同访博罗龙华武进士李国标,适逢李氏家祠竣工,江、梁二人应请,合作一联云:“仕作执金吾薄宦风尘久京洛;家住神仙窟开门朝暮见罗浮。”联为江逢辰所拟,梁启超挥毫书之,李国标将此联刻于家祠上房回廊红石立柱上,至今仍存。这些故事,都很能说明江逢辰和康、梁二人声气相应的密切关系。
图片
江逢辰画作(资料图)
才华受张之洞赞赏,“可惜江生今南还”
时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也非常赞赏江逢辰的才华。当梁鼎芬推荐江逢辰他时,即延聘他为湖北尊经书院院长。在汪康年所撰《穰卿随笔》中,记述了此事:“江君为人绝清洁,人世营谋一切,若未知也。诗文均如其人,又孝于母,而家寒不可为活,尝游番禺梁节庵先生(梁鼎芬)门。梁后游于鄂,乃言于张文襄,请江君至鄂分校某书院,即主于梁。”
江逢辰除诗文外,画也很出色。他离开张之洞后,张之洞写过一首《登凌霄阁》诗,其中就有“江山雪霁好画本,可惜江生今南还”之句。连当时张之洞这位国内一流的人物都这样欣赏江逢辰,可见梁鼎芬用“行尽江山见此才”来称赞江逢辰,实非过誉。
又据惠州坊间传说,有一天逢辰的岳父要他画一幅画给他,并催促频繁。此时江逢辰正忙着一些事,无奈之中,只好提笔绘画了一幅《石蟹图》给他了事。该《石蟹图》主要画的是一块大石压着一个苦苦挣扎的小蟹,寓意他岳父是大石,自己是小蟹,岳父催他画画就是大石压死蟹,充分显示出江逢辰诙谐的一面。
【文脉故事】
为母守孝三年染病去世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据传,江逢辰喜爱游山玩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江逢辰在友人的劝说下,避难于台山赤溪。不久后便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匆匆回到惠州。从早到晚都守在母亲身边。他亲手为母亲煎药,煎好后端到母亲床前,吹凉,一勺勺喂到母亲口中。为服侍母亲,他头发也不梳,胡子也不刮,日子久了,看上去就像个疯子。
不久,他母亲病逝,停柩厅堂,江逢辰悲伤至极,在厅堂守了7天。“哭无时,夜不睡。”后来,他母亲的灵柩葬在市郊七联山上,他就在坟墓旁边搭了一个草棚守孝,每天由家人送饭,一待就是两年。“哀毁骨立,人称江孝子。”
图片
亭子上有“江孝子”字样
家里人叫他回家,再说送饭也送厌了,便用了一条黄犬,每天将饭盒挂到狗的脖子上,让狗送饭,意思是:“我们送饭都送厌了,你难道还没有住厌?”
一日,妻子听见有人敲门,打开一看,发现门口站着一个蓬头垢面的人,不禁扑哧一笑。那人见她笑,马上转身就走。这时,她才认出来是自己的丈夫,连忙追赶,但已追不回来了。江逢辰被妻子这样一笑,又上山在草棚住了一年,直至住够了3年,他才回到家中。
长年的风餐露宿,自我折磨,江逢辰染上了绝症,回家后不久便一病不起,直至咽气,时年41岁。
两广总督张之洞听闻噩耗,发出“孝通之才不能应世而用”的感慨。江逢辰死时家境贫寒,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草葬在鳄湖西紫薇山南面的山坡上,立孝子阡。爱国诗人丘逢甲游湖诗:“携履寻碑遍洞天,锦囊零落鬼才篇。排云长爪呼啊奶,留镇湖山孝子阡。”
民国《惠州西湖志》记载,民国五年(1916),南海人盛景熙、梁志文,邑人李岱青等为纪念江孝子,在丰渚募筑“江孝子亭”,后改建“孤桐馆”,沿渚遍莳荷花。仲夏酷暑,荷花盛开,香远溢清,遂称“荷花亭”。现在所看到的琉璃碧瓦、飞檐翘角酷似荷花的亭宇,则是近年来建设丰渚园时重建的江孝子亭。
【文脉调查】
孝子故事仍为坊间佳话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据记载,惠州的江逢辰遗迹有惠新西街江逢辰故居、西湖丰渚园江孝子亭、紫薇山江逢辰墓等。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奔走于这几处遗址发现,江逢辰故居已于2013年列入惠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江孝子亭经过多次重建,已丢失了原样,亭上还挂着另外一个牌匾“荷花亭”,造成了世人只知“荷花亭”不知“江孝子亭”的尴尬局面;江逢辰墓在20多年前已湮没山间、无迹可寻。
图片
位于惠新西街一巷的江逢辰故居,为典型的清代建筑 林海生 摄
深秋时节的惠州,气候宜人,丰渚园中的江孝子亭下,不少惠州市民在聊天话家常,吹笛赏琴瑟。时不时会有老人家在此跟后辈们聊起“江孝子传说”。市民曾先生告诉记者,15年前他在湖南常德退休后,带着老伴到惠州定居养老,尽管对惠州的历史文化了解程度较浅,但对“江孝子”孝顺母亲的故事却有所耳闻。
“早些年,我在这边锻炼的时候,听到几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妇女聊起‘江孝子’故事,说他在母亲生病的时候侍奉床前,连头发、胡子都无暇打理,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回家后就当成故事讲给孙女听,告诫她要懂得知礼节,敬师长。”曾先生表示,尽管他对江逢辰的了解较少,但认为惠州应该将这样的故事挖掘出来,将其精神内涵传递给子孙后代。
绕着江孝子亭走一圈,就会发现此亭的尴尬:亭上有两块牌匾,一块写着“江孝子亭”,一块写着“荷花亭”,周边的路牌标识还是园区导览图,都只能找到五龙亭、双清亭和荷花亭,唯独没有江孝子亭。今年4月份,羊城晚报《惠州文脉》曾就此问题展开调查,惠州市相关部门表示正在考虑更名之事。
“现在就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知道江孝子的故事,也知道江孝子亭的事情,等我们走了,估计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了。”今年78岁的市民李先生说,希望能够尽快将亭子恢复原名,并将故事展示出来。
图片
江孝子亭又名荷花亭
提起离江孝子亭一公里不到的紫薇山,不少老惠州人又深深叹气。紫薇山是江逢辰墓所在地,但遗憾的是,20多年前莫名湮没山间、无迹可寻。日前,记者实地前往紫薇山发现,紫薇山已建成村庄,居住了不少人,旁边的山地被铁丝围住,无法入内。记者了解到,在记者之前,也曾有不少人前来探访,最终都无功而返。
惠州画家黄澄钦和民俗学者林慧文等人都曾到过江逢辰墓。黄澄钦告诉记者,80年代初,已故惠州文史学家吴仕端曾带他上山找过江逢辰墓。他回忆,江逢辰墓就在杨坤如墓附近,和普通人家的墓葬没什么两样。据介绍,站在墓前,能够远望到江孝子亭。
图片
沿着村道上坡,可达紫薇山庄
在和水东东路连接的惠新西街一条小巷里,江逢辰故居“深藏”于此,2013年,惠州将其列入惠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在导航上无法直接找到,也鲜有人问津。走访过程中,不少市民向记者摇手表示没听说过江逢辰故居。
“这是我们惠州走出来的名人,为什么不好好加以宣传呢?”市民李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对此,林慧文和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文史学者何志成均表示,应该要好好挖掘;他们以江孝子亭为例,建议该园尽快增加惠州孝子文化宣传。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