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魂牵梦萦!苏东坡寓惠诗词中的王朝云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漫画/杜卉
图片
苏东坡与王朝云 漫画/杜卉
【编者按】
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到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寓居惠州共两年零七个多月,留下了587篇(首、幅)佳作。至今,惠州还保存有王朝云墓、嘉祐寺及苏轼资助修建的两桥一堤等遗存。近年来又先后斥资数亿元重建东坡祠、合江楼等建筑。这座城市,依旧传承着千年前大文豪留下的文化基因。
作为苏东坡晚年牵肠挂肚之地,惠州因东坡而闻名天下。惠州也一直将苏东坡作为这座城市最大的文化名片。苏东坡当年寓居惠州时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了解东坡的最直接途径,就是他当年留下的大量的诗文。这也是他留下来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年在惠州的交游、活动情况,以及他的人生感悟。 (吴大海
图片
制图/杜卉
作者/吴定球
如果说,苏东坡与王朝云的故事是一出咏叹人间情爱的歌剧,那么,这一对天涯鸳侣在惠州所演绎的生死情缘,正是其中最令人荡气回肠的华彩乐段。
苏东坡贬居惠州时期写给朝云或涉及朝云的作品共有15首,其中诗5首、词7首、文3首。要了解东坡与朝云以及他们二人的关系,就必须了解东坡与朝云在惠州的贬居生活,尤其必须认真解读东坡在这一时期中有关于朝云的全部作品。
“颂祝”与“哀悼”两种情感交杂
资料显示,东坡闻命遭贬岭南,怕弱质多病的朝云经受不住“瘴雨蛮风”的摧残,打算将她遣散。朝云闻知,愤然作色,说是东坡小看她。东坡深受感动而改变了主意。在朝云病逝后,东坡在给友人的信中再三提及朝云。可见朝云在东坡心中的分量不轻。“佳丽人多有,坡公妾独传”,何也?正是因为朝云“肯伴使君来过岭”。
朝云死后,东坡有诗云:“谁言此弱质,阅世观盛衰。頩然疑薄怒,沃盥未可挥。”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可见,朝云追随东坡远谪惠州,是她主动争取的,体现了她心地纯善、忠于爱情、不畏艰险的高尚人品。
东坡最看重朝云的,也正是这一点。他在惠州写下的有关于朝云的作品,都是深挚情感的真诚流露。字里行间透出他对朝云超出一般男女情爱的欣赏和敬重。同时,他也为自己拖累朝云受苦受难,致其客死岭外而万分痛苦及愧疚。
东坡寓惠期间关于朝云的作品,大体以绍圣三年(1069年)六七月朝云染疫病重为时间界点,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以颂祝为主,特别是朝云在惠州度过的两个生日,东坡都有专门的诗词相贺。他用水光眼净、山色眉愁,朱唇箸点、敛云凝黛,天容水色、发泽肤光等优美的字句,真诚地赞美朝云的“好事心肠,著人情态”。
图片
东坡祠里的苏东坡雕像 吴大海 摄
颂祝之辞如“千生万生只在”“佳人相见一千年”“万户春风为子寿,坐看沧海起扬尘”等句,像是热恋情人的海誓山盟,可见东坡对朝云的爱是至真至纯至深的,很大程度上已升华到了宗教层次。
后一部分则以哀悼追思为主。从写朝云病重时情景的《三部乐·美人如月》词开始,到写朝云病逝后哀伤的《雨中花慢·嫩脸羞蛾因甚》,再到《悼朝云》诗、《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以及稍后追思朝云的《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和《西江月·梅花》词等等,构成了一组段落分明、环环相扣的朝云悼歌,真实记录了朝云由病重到亡故及至安葬的全过程。而东坡与朝云的生死爱恋,以及东坡因失去朝云的极度悲痛,也随着这一过程的逐步展开而愈显哀婉缠绵、回肠荡气。
东坡惠州所作词多半写给朝云
在多篇诗词、墓志、荐疏和信函中,东坡述说朝云病逝及后事,翻来覆去都是相近似的几句话,颇像老人若有所失的喃喃自语。显然,这是他日夜追念朝云却又“不自知其情之深”的一种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为数不多的东坡惠州词,多半是写给朝云的。而在东坡有关朝云的作品中,词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词的本名是曲子,是用来唱的。在宋代,一般词人都认为“长短句宜歌不宜颂,非朱唇皎齿,无以发其要妙之声”。朝云出身歌妓,声色艺慧兼备,又是东坡的红颜知己,自然是发其新词“要妙之声”的最佳人选。
宋人笔记就有东坡在惠州命朝云唱《蝶恋花》的记载。两人在惠州相依为命,相知日深,日中闲来无事,两两长对,东坡裁制新词向朝云传达情意,又让朝云歌咏而感知她的哀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宋人笔记《林下诗谈》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悽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图片
西湖边的王朝云雕像 吴大海 摄
朝云应命而唱的这阕《蝶恋花·春景》,虽不是直写朝云,却与朝云大有关系。苏轼拙于谋身,直道而行,对朝廷一片忠心,却落得远贬岭南的下场。朝云为东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唱“天涯何处无芳草”而泪满衣襟,可见二人相知之深,相爱之真。
他们的情感正是通过歌词而交流互动,用美的心灵、美的语言和美的音乐舞蹈,在海隅天涯为他们的姻缘续写爱情新篇章。
东坡与朝云同享千年祭祀
朝云和东坡,相识于杭州西湖、永诀于惠州西湖。“一骨何难共北归,东坡心事太深微。”是否当时东坡已打定了终老惠州的主意,待自己身后与朝云合葬于此?现在已无从考证了。但东坡确曾说过:“朝云葬丰湖栖禅寺松林中,前瞻大圣塔,日闻梵钟,墓得如此,不负其宿性。”
显然,葬朝云于丰湖,同样也是东坡自己的心愿。惠州西湖淡远幽深,风景优美,又弥漫祥和平静的宗教氛围,让笃信佛教的朝云长眠此地,无疑是很适合的。并且惠州民风淳厚,百姓崇敬东坡,也敬重朝云高洁的人品,对她的不幸遭遇充满同情。他相信惠州人会善待她。
图片
朝云墓
事实证明东坡的抉择是对的。朝云葬后,栖禅寺僧即为亭以覆其墓,榜曰“六如”。宋绍兴二年(1132年),“虔寇谢达陷惠州,居民官舍,焚荡无遗。独留东坡白鹤故居,并率其徒葺治六如亭,烹羊致奠而去”。宋嘉熙四年(1240年),诗人刘克庄任广东提点刑狱,巡按至惠,见墓亭失修,即寄诗批评当道:“吴儿解记真娘墓,杭俗犹怜苏小坟。谁与惠州耆旧说,可无抔土覆朝云?”当道即为修墓立碑。
百姓以东坡曾咏梅悼朝云故,在亭前墓周,广植松梅。至元明,已有“梅松千株,守墓百家”。据地方史志载,在清代,对朝云墓作较大修整的有九次。每年清明,倾城士女到朝云墓酹酒罗拜,补种梅花,已成惠州一方风俗。
特别是在青年男女心中,朝云是美丽、聪慧、善良的化身,是象征纯洁爱情和美满婚姻的女神。每逢男婚女嫁,他们就到六如亭焚香拜祭,向朝云问姻缘、发盟誓、祈祷幸福。丰湖竹枝词有云:“三月花开湖草青,踏青都上六如亭”“六如亭上草成茵,来拜朝云问夙因”“郎坐船头妾船尾,朝云墓上去烧香”……
图片
“郎坐船头妾船尾,朝云墓上去烧香” 黄澄钦 画
坊间还传说,西湖白饭鱼是朝云生前的玉簪掉落湖中化成,因而在春秋二季,渔民必以白饭鱼祭朝云。又说惠州妇女劳动时所戴的客家凉帽,是东坡为避免朝云锄花种菜时风吹日晒而创制的,是东坡与朝云相亲相爱的物证。清代的这些民歌和传说,真实反映了东坡与朝云的爱情故事在惠州民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间,惠州前后三次对朝云墓、六如亭作重大修葺。1984年,政府又在朝云墓侧建东坡纪念馆,并在馆前立东坡塑像,让这对天涯鸳侶得以“团聚”。如今,惠州朝云墓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苏迹”之一。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