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共命运!回望陕北公学,传承红色基因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聚焦」出品
编者按
这是一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的学校
她生在名为“延安”的
这片陕北高原的精神热土之上
她没有充足的经费、没有足够的人力
也没有明亮宽敞的校舍
但她,却在短短两年间为中国革命
各个战场、各条战线培养出了六千多名干部
她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铸成了人大人最鲜亮的精神底色
她的名字,就是:陕北公学
1937年,在全民族抗日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陕北公学。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型大学建设的伟大实践,体现了党早期创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方针,其对党忠诚的政治底色、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国抗日战线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和革命者。
图片
01
战火中诞生,革命中壮大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召开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会议中,参加会议的人在讨论第八条“抗日的教育政策”时表示,随着举国的全面抗战开始,大批有志报国的青年纷纷从全国各地、天南海北奔赴延安意图报国,但是此时的延安只有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这两所大学,仅仅两所大学是无法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的。会后中共中央一致认为应当再创办一所新的大学来满足现实的需要,会议决定由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成仿吾、张云逸等六人在陕北延安县发起陕北公学。校址设立在延安县的东门外,并且由中央调配红军战士前来协助开挖窑洞、建立学校。
1937年9月1日,陕北公学第一批学员正式编班上课。在陕北公学的学员中“有小学尚未毕业的学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当过多年中学教员或校长,有店员,有军官,有工农分子,也有资本家和达官的子女,还有在海外镀过银的留学生”,他们是为了同一的政治信仰来到延安。陕北公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办学理念不仅为抗日培养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人才,也在巩固和扩大党的统一战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陕北公学的学制根据需要设为普通班和高级班,课程涵盖政治理论课、抗战理论课、时事政治课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坚持用最新革命的理论,进而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势态下的的路线方针与历史使命。随着抗战形势愈发严峻,陕北公学非但没有停办,而是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与鲁艺等学校合并为华北联合大学,离开延安,奔向敌后,成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图片
陕北公学开学典礼
02
开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河
陕北公学创建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教育传播革命理论,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用最进步、最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勇敢地、有理有据地和各种反动理论和思想作斗争。首任校长成仿吾先生曾说,抗大是七分军事,三分政治,而陕北公学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培养抗日救国的革命先锋,最重要的就是对学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进行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使之成为坚定的为运用于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革命干部。张闻天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对陕北公学的工作情况作了总结:“要明确:争取这些知识分子,只有提高革命的理论。社会科学的课程要先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教材编的方法要适合于统一战线,教书也要灵活些,不要死板教条。”
在陕北公学,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手段,又是内容。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陕北公学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保证政治教育课程的绝对比重。多样化、多层次开设政治理论课、马列著作研读课、时事政策课、抗战理论课、党课等思政课,使学员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系统与深入的学习,进而形成了科学的理论认知与坚定的政治方向。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工作课、生产劳动课等社会实践课,促使学员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学会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贯彻运用于中国革命现实问题。陕北公学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及其所开创的思政教学制度与方法,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政教育基础,成为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宝贵的历史财富。
03
平时如战时
与革命时期国统区高校相比,陕北公学的办学环境并不安宁,既面临着日军不时地空袭,又要警惕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侵扰。因此,学校通过大量的军事训练与军事演练,以及军事化、战斗化的学生生活管理,提升了学生的实战本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战场的需要,例如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在夜晚模拟夜行军,组织学生扮演假想敌等,学校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军事教员,开展军事课堂,以期增加学生的军事知识与军事生活常识储备。与此同时,通过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培养广大学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本领,克服各种艰难困苦。由于大部分学员来自城市知识分子阶层,身上带有些“少爷小姐”小资产阶级娇生惯养的习性,为了磨砺他们,让学员能够尽快适应群众生活,学校安排了包括挖窑洞、建操场、开荒种地等生产活动,在二十多天里,学员们完成了开荒两千多亩、种粮一千多亩的傲人佳绩,在学校初创的艰苦条件下,既转变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作风,也帮助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在教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师生齐动员,挖窑、砍柴、纺线,解决办学所需的物资。陕公没有教室,大家露天上课;背包一物两用,晚上盖、白天当坐凳。雨天,师生卷起裤脚学习,冬天便头顶雪花。小米是主食,土豆、咸菜是主菜。每学期的学习用品只有每人一支的铅笔和几张油光纸,写了正面写反面。但这丝毫未动摇学员们的学习动力和革命热情。
图片
陕北公学校舍
04
红色的校园文化
陕北公学是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独立创办的革命大学,革命环境造就了其独有的红色校园文化与基因。坚持党对学校的一切领导是最直接的体现,学校领导机构由成仿吾、邵式平、周纯全、袁福清等党员干部组成,其均由中央任命,并直属中央宣传部和组织部领导。在管理机制上,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在每个队都建立了党支部,形成党委领导与党团日常组织建设的一体化形式,切实保障了党的政治领导。这种党委领导的学校体制成为培养政治干部的重要保障,开启了新中国高校管理模式的先河。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陕北公学的教育具有明确且坚定的政治方向,学员入校时就着手安排党团教育活动,如参加学校组织的“马列主义与共产党”的党课等等。老校长成仿吾也回忆道,因为部分学员对党的了解还不够,学校为此还专门编写了《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的油印教材。其次,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党内工作状况的渠道,如邀请中央组织部的陈云、李富春亲自为学员做讲演报告。陕公在办学两年内培养的6000多名学员里,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革命建设中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党性基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在陕北公学办学实践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05
深入群众的“文八路”
陕北公学注重培养学生与人民建立紧密联系。搞革命不能单枪匹马,必须要团结群众,搞革命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为了为人民创造幸福。因此,培养学生亲近民众、动员民众、服务民众的能力十分重要。
陕北公学的教育教学中不乏培养学生动员民众、开展行政工作的教学实践。一方面教授给学员们理论知识,由于陕北公学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到敌后开展工作,动员群众是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为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在陕北公学还开设“民众运动”的课程,聘请富有群众运动经验的邵式平同志担任主讲。该课程教育学生如何动员和组织群众,通过慰问前线运动、募集冬衣运动等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收获,有利于陕公学子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另一方面组织学员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直接参与到边区政府的民众动员、行政工作和抗日救亡等实践工作中去。每周三被学校规定为救亡日,学员会根据相应计划,前往地方政府和民众组织中做好群众工作,学校也多次组织学员下乡进行社会调查、参与边区的政府和参议会选举以及参与汉奸的审判会等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这些来自国统区大城市的学生培养了与劳动人民的情感认同,树立了群众观点,学会了领导民众运动的本领,被群众称为“文八路”,一时间国民党军队都来陕北公学寻求政工干部。
06
谆谆教诲,众望相托
“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这是毛泽东对陕北公学最大的期待与信任,也意味着陕北公学必将承担起不一样的重任。党中央高度重视陕北公学的建设与发展,毛泽东对陕公的成立倾注了诸多心血,他先后十一次在陕公演讲,四次题词,亲自为陕公题写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八字校训,让陕公深深地刻上了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烙印。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的讲话,涉及到抗日战争、时局介绍分析,革命理论讲解,党的建设、青年运动等方方面面,讲话中还多次描绘了对陕公的美好期许,为陕北公学的成长引领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青年人的成长,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1939年7月9日,为送别即将前往敌后的学员,毛泽东第十次来到陕公发表讲话。在本次讲演中,毛泽东赠送学员“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游击战争和革命中心的团结。不久之后,在《发刊词》中,毛泽东正式提出“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所提出的“三大法宝”不仅是给予即将奔赴抗日前线的全体师生有力的精神支柱,更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后来是党日后克敌制胜的重要思想,一直延续和传承了下去。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商议陕公的办学模式、教育方案,为陕北公学的发展注入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
图片
毛主席在陕北公学做报告
(以上内容根据学校党校第36期学生发展对象鲁竑序阳、戚雯珺、程曦苇、迟骋、徐鸣威等课题组研究成果整理。)
第36期学生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感悟
本次课题研究活动将校史校情与“四史”的学习教育结合了起来,我认为这是本次培训内容中最大的亮点与创新点。我们小组在前前后后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一起探究了毛泽东同志对陕北公学的历次讲话和题词。通过深入探析毛泽东同志讲话和题词的背景、逻辑和影响,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创办陕北公学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讲话、题词对陕北公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参与本次课题研究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从“陕公精神”到“人大精神”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感悟到了人大“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红色基因从陕北公学时期便有之并一直传承至今。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
徐鸣威
在本期“历史的剪影——人民大学和可爱的中国”课题研究活动之中,我们小组深入研究的主题为“中国共产党创建陕北公学的历史缘由”。通过对办学背景、办学历程以及创办意义的探索,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教育领域中做出的努力,同样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的陕北公学所担负的时代使命,学习到了革命先辈们实事求是、刻苦奋斗、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时代风云变幻,不负使命在肩。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时代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身为陕公后辈,人大学子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视胸怀家国、砥砺奋进的红色基因,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
劳动人事学院2017级本科生
周晓涵
在本期“历史的剪影——人民大学和可爱的中国”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小组一起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创建陕北公学的历史缘由。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发现陕北公学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及其开创的思政教育教学制度与方法,为我国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政教育基础。这种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具备高度针对性与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体现在我们学校的思政教育课堂上,理论学习辅以社会实践、多样化及多层次的课程设置,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从延安黄土高原窑洞走到北京中关村大街59号,在一代代“人大人”的努力下,陕北公学的精神在时间与空间的流转变换中得以传承及发扬
法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鲁竑序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线下调研讨论)
尾声
八十三年前,陕公师生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地上唱响了“我们要忠实于民族解放事业,我们献身于新社会的建设”的胜利之歌,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扛起了拯救华夏民族于水火之中的重任!
八十三年后,虽然战火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在一个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之上,仍旧活跃着人大人的身影。“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这就是人大人对党和人民信任与期待的最好回应、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最好诠释!
系列报道
历史的剪影——人民大学与可爱的中国
来源:党委组织部
手绘:杜天舒 张恩溢
设计:顾小白
特别支持:档案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