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后一位词人,王国维评其为“词中杜甫”,他的人生几多感慨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十六岁的周邦彦离开家乡钱塘,游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居长安期间,周邦彦遇到了一位被称为萧娘的歌妓,二人郎情妾意互为倾慕。在词作《渔家傲·灰暖香融销永昼》中写道:“日照钗梁光欲溜。循阶竹粉沾衣袖。拂拂面红如著酒。沉吟久。昨宵正是来时候。词人用华丽且直白的语句,描述着与萧娘的缠绵悱恻,情人间你来我往的情意跃然纸上。
图片
想象中的萧娘
然而,就在这一年的仲秋,周邦彦要离开长安回到故乡,这一别天南海北,人生漫漫,恐再难得一见。在词作《风流子·枫林凋晚叶》中周邦彦这样描述分别时的情景:“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萧娘扯着周郎的衣襟,不忍离去哀哀掩泣,今后这长情的思念恐怕只能付诸于书信、琴曲之中,相见亦无期。此后多年,两人少年时代的情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淡化,但是对于长安城里那位美丽的萧娘,周邦彦一直都没有忘记,但自长安一别,周邦彦再无机会归故地重游。而余生之中再一次见到萧娘时,已是多年以后,而那又是另外一段沉重的故事。
一、疏隽少检
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年)周邦彦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生。周邦彦曾在《祷神文》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幼年生活:“子之幼时,髧髦垂带 , 父仁母慈 , 弗鞭弗笞”。关于其父母的记载很少,但是从周邦彦的文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温文有序的家庭。周邦彦也如同大多数传统家庭的孩子一样,读着四书五经,学着仁义道德,等待着入仕为官。但是古人的诗书礼教,显然并未说服周邦彦严格遵从。反之,在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中,渐渐形成“疏隽少检”(意指生活放浪,不守礼节)的性格。
图片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时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已经开始,太学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两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事实证明,周邦彦的学习能力不错,二十二岁时离开故乡钱塘,前往京城考取为太学外舍生,开始了他在京城的求学生涯。
二、上书入仕
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二十六岁的太学生周邦彦,向神宗献上长达七千字的《汴都赋》赞许京城的繁华和王安石的新政。神宗览后大感惊奇,命翰林学士诵于朝堂,并任周邦彦为太学正,就职国子监。而周邦彦的这篇《汴都赋》也侧面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成为他此后十年外放生涯的初始源头。
图片
开封府
图片
开封府
不管将来如何,至少现在的周邦彦已经越过了大多数读书人都无法逾越的科举考试,并且由国子监的学生一跃为国子监的正式工作人员,对于二十六岁的周邦彦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彼时京城的繁华程度,让久居钱塘的周邦彦大为赞叹。时京城声歌最盛,宫廷豪门奢侈,市民亦耽于游易,士人更寄情声色,歌舞作乐。而周邦彦向来“疏隽少检”,京城之间的灯红酒绿,更是催发着周邦彦对于声色的追逐,坊曲之间也多有周邦彦的风流韵事。而周词的词风,也随之日渐“清真软媚”
图片
清明上河园
图片
清明上河园
这其中有《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的美人蹙眉之秀美;亦有《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夏荷雨露之清香。读之如临泉观水、如佳人在侧,其淡雅之意跃然其中。
“雅”作为周词的一大特点;在沈义父的《乐府指迷》言道:“凡作词,当以清真(周邦彦)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这其中一方面是源自周邦彦效法柳永的“柳词之雅”,同时能够做到“化俗为雅”的境界;其次,周邦彦自幼“博涉百家之书”且“好音乐, 能自度曲”,二者合勘,为他的雅词创作,提供了文化与文学上的坚实基础。
三、十年外放
京城,周邦彦原本平静而富有词情的生活,随着宋神宗的崩世而日渐紧张。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崩,十岁的哲宗赵煦嗣位,神宗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遂起用保守派,放逐变法派。次年,元佑元年(1086年)以司马光为相,随即全面罢去王安石新法,史称“元佑更化”。而有意思的是,与周邦彦分属不同派别的苏轼门人;秦观、晁补之、张耒等相继入朝为官,新一轮的政治风暴要开始了。
图片
想象中的苏轼
元佑二年(1087年),而立之年的周邦彦被迫贬谪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生活的急促变化,造成心理的严重创伤,进而引起词风大变。一洗周邦彦往日轻艳之情调,转为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也成为周词的另一大特点。在词作《宴清都》中写道:
地僻无钟鼓。残灯灭,夜长人倦难度。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宾鸿谩说传书,算过尽、千俦万侣。始信得、庾信愁多,江淹恨极须赋。
凄凉病损文园,徽弦乍拂,音韵先苦。淮山夜月,金城暮草,梦魂飞去。秋霜半入清镜,叹带眼、都移旧处。更久长、不见文君,归时认否。
词作通篇充斥着对于境况凄惨化的描述,当然这其中有文人的文学加工成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真实的境况不至于如此寥落,至少要比曾经戴罪贬谪的黄庭坚、秦观等人处境要好一些。周邦彦本人并非所谓“新党”的核心成员,不过是政治风暴的余波刮到了他,且是以无罪之身外放出京,而作为政治边缘人物的周邦彦,其从政之路远不如词作之路。
图片
周邦彦画像
不过在党争之气浓厚的北宋后期,本着“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精神,无论新旧两党任何一方得势,对于对方的态度往往都是,彻底清算不留后路。周邦彦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新党的身份相继出任庐州、荆州教授、溧水县(今江苏溧水)县令。周邦彦的人生跨度基本和上北宋中后期的时间吻合,自熙宁以来的党争之祸,蔓延了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凡所官员,无不涉及。新旧两党无休止的斗法,终至山河凋零、民生疾苦、遍地烽火。周邦彦赴溧水任途中,看到了民间的实际情况,在他的《西河·金陵怀古》一词中,这样描述他的感受: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词作中并没有涉及到大的历史事变,也没有对于朝政的议论,仅是通过对情景颇有韵味的描写,在流露出周邦彦的沧桑之感同时,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的句子,侧面表达对于国家和时局的担忧,可谓是细微之处见卓著。
而周邦彦作词,善旁证左引,特别是唐诗的语句,多用于词的创作,在溧水任时的另一首词作《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中共用了杜牧、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白五位唐代诗人的诗典,如此密集的唐人诗典之用,真可谓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而又浑然天成,如若已出。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具体对照为:杜牧(风老莺雏)、杜甫(雨肥梅子)、刘禹锡(午阴嘉树)、白居易(衣润费炉烟”)、自居易(黄芦苦竹”)、杜甫(且莫思身外两句)、李白(容我醉时眠)。
图片
清真集
四、绍圣回京
元佑八年(1093年)高太后卒,哲宗开始亲政,“新党”蔡京、章惇执政,苏轼等贬谪出京。绍圣四年(1097年)春,结束十年外放生涯的周邦彦正式回到京城,相继出任国子监主簿、秘书省正字等微末京官。十年光景,周邦彦已然是不惑之年,京城之中更是物是人非,欲访旧时歌姬却无处可寻,只得暗自叹息,在作词《瑞龙吟·章台路》中写道:“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词人自比唐顺宗时期被贬谪的刘禹锡,暗含着对于十年沧桑的感怀之情。
图片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卒,徽宗赵佶即位,向太后亲政,打压新党。然而仅一年后,向太后卒,徽宗亲政,随即启用新党,周邦彦就在这新旧党争之间摇摇晃晃的做了十几年的微末京官。直到政和二年(1112年),五十五岁的周邦彦直龙图阁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而河中府的管辖范围内有一座城市,叫长安。
图片
想象中的萧娘
这一年的秋天,周邦彦途径长安去京城,这一去,周邦彦自觉恐怕今生都再难回来,放在内心最隐秘处、但始终没有忘怀的对萧娘的情感被触动,于是,他决定探寻当年花陌柳巷的旧踪。结果当然是人去情在。然而正所谓“人生何处不相逢”,就在周邦彦的探访陷入绝望时,却与萧娘意外相遇。具体的过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只在周邦彦《玲珑四犯·秾李夭桃》中,我们能够看到二人在时隔几十年,双方已是迟暮之年时,能够有幸再见到对方一面,这其中滋味,恐怕旁人难以言明,只有沉浸其中的二人方能感知个中滋味。
秾李夭桃,是旧日潘郎,亲试春艳。自别河阳,长负露房烟脸。憔悴鬓点吴霜,念想梦魂飞乱。叹画阑玉砌都换。才始有缘重见。
夜深偷展香罗荐。暗窗前、醉眠葱茜。浮花浪蕊都相识,谁更曾抬眼。休问旧色旧香,但认取、芳心一点。又片时一阵,风雨恶,吹分散。
五、垂垂老矣
此后十余年间,周邦彦相继出任知隆德军府、秘书监、知明州。善音律的周邦彦晚年还曾提举大晟府(掌管中央音乐院)。宣和二年(1120年)六十三岁的周邦彦由于与蔡京等不睦,外放南京(今河南商丘),未赴任居睦州,在这里,周邦彦写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词《瑞鹤仙·悄郊原带郭》: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孤城阑角。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图片
周邦彦与李师师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周邦彦居睦州期间,睦州青溪县的方腊率众起义,打响了北宋灭亡的第一枪。为避祸,周邦彦于次年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赴南京任,到南京不久,即卒于鸿庆宫斋厅。朝廷追赠宣奉大夫。就在周邦彦去世的同一年,山东郓城县一个叫宋江的起义军首领被朝廷招安,并成为了宋廷的一名基层公务员,当然,这又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图片
方腊
图片
宋江
北宋后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活动,均侧面影响了周邦彦的词风,其创作风格沉郁顿挫,其中不乏有怀才不遇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这也标志北宋那原本就尚文主静、内省精思的文化精神更加走向封闭柔弱。周邦彦是北宋最后一位大词人,他纤弱感伤、低沉颓放的抒情基调, 也代表了北宋晚期文化精神的无可挽回的衰落与沉沦。
图片
图片
也许在宣和三年逝世,对于周邦彦来说是一种无力的解脱,就在他去世六年以后,他曾经向往的京城被付之一炬,他曾经效忠的君王沦为阶下囚,他脚下的这片故土也将成为异族的领土,一场惊天的巨变正在静悄悄的酝酿着,这一切,周邦彦都不曾感受到,也注定了他和他的词作会透过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迷雾流传万代。
这是属于他最好的时代,也是属于他最坏的时代。
参考资料:《宋史》、《周邦彦年谱》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言史社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关于周邦彦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