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告别最后的“电力孤岛”

告别最后的“电力孤岛”
阿里联网工程织就藏区经济发展电力保障网
图片
这里平均海拔超过了4500米,33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0万农牧民,可谓是地广人稀;
这里是我国除台湾省、三沙市外唯一没有接入大电网的地级行政区;
这里的酒店、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常年备着发电机;
这里的居民购买电器最担心的是因电压不稳而被烧掉——这里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
图片
今年底,随着阿里联网工程正式投运,阿里电网孤网运行和阿里地区及日喀则西部地区长期缺电的问题将彻底解决,使西藏剩余的仲巴、萨嘎、吉隆、聂拉木、普兰、改则和措勤等7个县用上大网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围绕川藏铁路建设等项目,推动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多团结线、幸福路。贯通阿里地区1689千米的阿里联网工程就是这么一条路。
图片
8月27日,阿里联网工程线路包5段铁塔穿过加布村,工程投运后将使他们用上安全可靠的大网电。张笑谭 摄
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是继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藏中电力联网工程3条“电力天路”之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建设的又一项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的世界超高海拔、超大难度的输变电工程。该工程建成后将解决和改善工程沿线16个县(含日喀则市)38万农牧民的安全可靠用电问题,同时促进西藏清洁能源开发外送,对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220千伏日土白绒山羊头景观塔。张笑谭 摄
让38万农牧民用好电
“去拿点碳和牛粪,把炉子烧热一点。”在萨嘎县的一个小旅馆,老板往搓着手吆喝着。记者一行围着火炉采访中国安能二局阿里联网线路包9项目经理何乐锋。何乐锋告诉记者,这里是目前萨嘎县硬件条件最好的旅馆,旅馆特意装了电采暖器,但是由于电压不稳,一到冬天还是要烧煤取暖。
“你们不就是来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嘛!”旅馆老板操着浓郁的四川口音对何乐锋说。旅馆老板是重庆人,两兄弟在拉萨前往阿里地区的必经之地开了这么个小旅馆,可是每年生意只能做8个月。“十一过后游客就少了,最关键的是天气一冷,水结冰就没有电。”
图片
220千伏日土白绒山羊头景观塔。张笑谭 摄
据了解,阿里地区一直以来靠着狮泉河火电厂4台功率20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配合当地水电、光伏等电源供应电力。冬天枯水期,除狮泉河火电站辐射范围外,整个阿里地区就会出现供电不稳定的情况。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前往阿里地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像这样的小旅馆,219国道沿线还有很多,供电稳定问题就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业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阿里藏医院制药房主任拉仁。由于电压不稳、时常停电,藏医院的制药设备时常被烧,“最主要的是药材,有时一次停电医院就损失数十万的药材,很是心痛。”
这些问题在阿里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后都将逐步解决。据了解,阿里联网工程将实现阿里电网与全国主电网互联,使大网电覆盖沿线7个县,彻底结束阿里电网长期孤网运行历史,形成西藏统一电网,从根本上解决阿里地区和日喀则西部严重缺电问题。
这将惠及沿线38万农牧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保障,对助力国家边境地区建设和打赢“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实现边疆巩固、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工程将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国防安全提供电力保障,兼顾远期铁路供电和中尼电网联网需要。
图片
220千伏日土白绒山羊头景观塔。张笑谭 摄
克服高海拔、沼泽地施工等困难
阿里联网工程4R053号铁塔,海拔高度5357米。站在铁塔下,凛冽的寒风瞬间就把人吹透。阿里联网工程包四段项目经理谭晋告诉记者,在海拔5357米的施工塔位,施工现场最大风力可达10级以上,施工最低温度零下20多度。一节4米长、200公斤的抱杆,4个人抬着在平原可以走20多米。可在这里,施工人员每挪三步就必须停下来大口喘气,歇上好一会儿。
图片
1月13日,阿里联网工程线路工程包13暴风雪已经来临,黄小洪正在组织工人做保温措施。毛思璋 摄
该塔位从基础开挖到组塔完成历时50多天,塔材等现场物资采取马帮运输方式。山脊陡而险,路面都是尖石子,加上马蹄粘雪不断打滑,其他塔位半个小时就能运输一趟,运到这基铁塔塔位却需要一个半小时。经过5天的努力,10余名运输队员与风雪、严寒、缺氧搏斗,来回100余趟,才将所有塔材运输到嘉措拉山山顶。
图片
阿里联网工程建设者在线路9标段现场开展消缺工作。张笑谭 摄
今年5月2日,在海拔5357米的西藏日喀则拉孜县与定日县交界处的嘉措拉山,阿里联网工程4R053号500千伏输电铁塔成功组立,刷新了我国在世界超高压电网建设领域的新纪录。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远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阿里联网工程平均塔位海拔4572米,最高5357米,最长运距超过5400公里。该工程施工难度大——3次跨越雅鲁藏布江,翻越5000米以上的孔唐拉姆山、马攸木拉山,沼泽地,部分区段为长距离无人少人区,人迹罕至;工程沿线气候条件恶劣,含氧量仅为内地50~60%,平均气温0~5℃,最低气温达零下45℃,昼夜温差达25℃以上;人员、机械降效严重,年有效工期仅有8个月,且建设人员随时有潜在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疾病的风险,高原生理健康保障任务艰巨。
图片
西藏阿里噶尔县、海拔4700米、沼泽地组塔作业。
“高海拔挑战对于我们这个团队来说不算什么。”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阿里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易建山告诉记者,相对于5357米这样的高海拔施工,位于沼泽地的铁塔必须冬季施工显得更加困难。
日喀则市萨嘎县拉藏乡到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土乡绵延500千米的120基塔位均处于沼泽区域。沼泽地塔位普遍地下水位高,尤其雨季沼泽地地表水位最深可达1米,机械、人员难以进入施工区域,强行施工成本大且对环境破坏严重,为确保工程按期投运,减少对当地环境破坏,只能在冬季沼泽地上冻后施工。
图片
5月5日,阿里联网工程GIS运输队翻越孔唐拉姆山。赵清鹏 摄
从去年10月20日开始,施工人员冒着高原极度缺氧、狂风暴雪,踏上征程挺进阿里,攻坚沼泽地基础施工。为了更好地挖掘基坑,施工人员在风雪里为基坑盖上棉被、烤火炉。零下27℃的低温,5台发电机冻坏了4台……在他们的努力下,工程终于在冻土解冻之前完成了基础开挖、组塔工作。今年6月29日,阿里联网工程线路工程包12最后一基沼泽地铁塔放线完成。
图片
5月2日,阿里联网工程线路工程包4施工人员暴风雪中作业。赵清鹏 摄
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建设始终
11月20日,记者一行经过阿里联网工程霍尔变电站时,恰逢霍尔变电站调试带电成功。这是阿里地区第一个220千伏变电站,霍尔变电站带电运行标志着大网电首次进入阿里地区。
图片
西藏阿里普兰县、海拔4600米、沼泽地景观塔放线。
国网西藏阿里供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伊增科在霍尔变电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阿里供电公司为了配合运行阿里联网工程,专门抽调了一队专业的人员,负责阿里联网工程的运维保障。“国家电网公司为了阿里地区民生和经济发展,投资74亿元为我们带来这条线路,我们要尽全力维护好它。”
据了解,阿里联网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继青藏联网工程、川藏联网工程和藏中联网工程之后,建设的第四个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的极高海拔电网工程。该工程3次跨越雅鲁藏布江,翻越孔唐拉姆山、马攸木拉山等,塔位平均海拔4572米,变电站海拔最高4688米、最低4003米;气候条件恶劣,人员、机械降效严重。
图片
星空下的220千伏日土白绒山羊头景观塔。张笑谭 摄
在设计之初,阿里联网工程就在极高海拔地区应用海拉瓦技术开展工程全线航拍,创新变电站格构式护坡等。为实现工程与自然人文环境和谐统一,最大限度确保电网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工程开展专题设计,将民风民俗、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等元素融入电网设计。
为确保工程管理及时有效落地,西藏电力公司积极推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模式,极大提高工程管理效率。他们采取工程档案管理、物资短名单、核心分包队伍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推行十八项西藏特别条款落地。他们还建立工程三维全过程指挥平台,设计应用安全管控、物资管理、医疗保障管理APP,成为国网公司基建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的两项试点工程之一。
图片
220千伏线路9标段铁塔跨越雅鲁藏布江。张笑谭 摄
在青藏、川藏、藏中3大联网工程基础上,阿里联网工程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创新水平,首次开展国内基于运行经验的超高海拔架空输电线路外绝缘配置值研究;220千伏变电站应急电源采用电化学电池储能,实现“变电站、充放电(储能)站、数据中心站”三站合一的建设与运营,将传统变电站转变为能量双向流动的能源信息枢纽;首次系统性提出开展富氧综合环境设计研究,科学确定了3000米以上不同海拔高度建设相应富氧系统的行业标准;开展高原机械人工降效、高海拔机械化施工方案研究,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小型化、模块化新型施工机具,在全过程全线55%范围采用机械化施工。
图片
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海拔4700米、岗巴羊头景观塔。
“他们原来开玩笑叫我‘易三藏’,因为我参加过藏中、青藏、川藏三个联网工程,现在又叫我‘易四藏’。作为这几大工程的亲身参与人,不得不说,阿里联网工程建设难度在四条线路里都是数得上的。”易建山表示,为破解工程建设运维难题,阿里联网工程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了工程建设中。易建山希望这四条“电力天路”将搭建起一张覆盖西藏全域、更加坚强有力的电力保障网,“让雪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电力十足!”
作者:彭源长 谢文川
编辑:陈晨
校对: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