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专题报告:灭活苗进度领跑全球,重组蛋白苗潜力较大

一、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可能会长期存在
1.1 S 蛋白是介导新冠病毒入侵宿主的关键蛋白
此次引发全球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被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 合征冠状病毒 2(SARS-CoV-2),最初发现时被称为 2019 新型冠状 病毒(2019-nCoV),可引起致命的呼吸道感染,称新冠肺炎 (COVID-19)。SARS-CoV-2 是第 7 个被发现的能感染人类的冠状 病毒。冠状病毒是有包膜的 RNA 病毒,会引起呼吸系统,肠道, 肝脏和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结构蛋白分别为刺突糖蛋白(spike, S)、小包膜蛋白(envelope,E)、囊膜蛋白(membrance,M)、核蛋白 (nucleocapsid,N)。其中 E 蛋白和 M 蛋白主要参与病毒的装配过程, N 蛋白包裹基因组形成核蛋白复合体。而 S 蛋白则是病毒宿主细胞 受体结合介导病毒的入侵的关键蛋白。
图片
刺突糖蛋白(S 蛋白)是一类很大的三聚体跨膜糖蛋白,其在 病毒表面形成特殊的花冠结构,冠状病毒因此而得名。S 蛋白可识 别宿主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受体并介导膜融合,进 入细胞内后,病毒衣壳被降解,核酸被释放,随即开启复制和转录 过程。当病毒完成复制后,将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多个新病毒并通 过裂解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来,感染相邻细胞并重复复制周期。因此,S 蛋白和 ACE2 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宿主的最关键步骤。
据研究表明,SARS-CoV-2 的 S 蛋白对 ACE2 受体的亲和力是 SARS 的 10 倍,导致其非常容易结合到细胞表面,这也是新冠快速 传播的原因之一。新冠病毒的 R0约为 3.8(平均每个患者将感染传 播给 3.8 个人,SARS 的 R0估计为 3)。由于 S 蛋白是新冠病毒重要 的结构蛋白,因此成为了目前大多数新冠疫苗针对的靶点蛋白。
1.2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仍然持续扩散(略)
1.3 新冠病毒可能会长期存在
在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参考 4 个 β 冠状病毒属 (SARS、MERS、HCoV-OC43 和 HCoV-HKU1)的传播数据,建立了一个预测 SARS-CoV-2 未来传播情况的模型。结果显示,在所 有建模的场景中,SARS-CoV-2 都可以在一年中任何时候爆发扩散。 并且如果感染者痊愈后不能获得长久的免疫力,那么新冠肺炎将会 和其他的常见冠状病毒一样,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不停爆发。
图片
近日,国内研究者通过跟踪监测 74 名确诊病例发现,出院后 8 周左右,超过 90%患者体内的 IgG 数值产生了下降,而且降幅都超 过了 70%。因此,从研究结果来看,康复患者体内达到保护作用的 抗体水平可能仅维持 2-3 个月。相比之下,SARS 或 MERS-CoV 患 者体内的循环抗体持续至少能够持续 1 年,因此新冠病毒患者在康 复后仍然存在二次感染的风险。结合哈佛的研究结果,如果仅依靠 患者康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新冠可能存在每年爆发的风险。然而, 由于社交隔离的控制方式会导致人们生活不便以及全球经济发展 受阻,因此,为了应对新冠病毒可能长期存在的局面,特效药和疫 苗的研发需求目前较为迫切。
1.4 尚无新冠肺炎特效药,寄希望于疫苗研发
为了尽快的控制疫情,全球药企和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对 SARS-CoV-2 的治疗方案启动研究,很多针对其他病毒的药物被指 出有望能够治疗新冠肺炎,为临床使用提供了指导作用,其中包括 瑞德西韦和氯喹类药物,两款均为广谱抗病毒药物。
然而,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磷酸氯喹和瑞德西韦并 非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仅为潜在有效药。
瑞德西韦:近日公布了两项 III 期临床结果:1)美国国立 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进行了 ACTT 试验,共招募 1063 名 患者,结果显示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进展期患者康复速度 快于安慰剂组的患者;2)中国进行了瑞德西韦的全球首 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安慰剂对 照组相比,瑞德西韦治疗组没有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 (13.9% vs 12.8%),未观察到瑞德西韦可以加快住院患 者的病情恢复。随后,吉利德声明该研究由于入组率低而 提前终止,因此,数据不足以支撑有统计意义的结论。
氯喹类药物: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开展的羟氯喹研究表 明,使用羟氯喹并不能显著提升轻度至中度新冠住院患者 核酸转阴的几率,而且副作用要高于标准治疗。此外,英 国政府资助的一项名为 RECOVERY 的临床试验招募了超 过 11000 名患者,结果也显示羟氯喹治疗住院新冠患者未 提供临床益处。目前,FDA 已于 6 月宣布撤消氯喹/羟氯 喹用于治疗 COVID-19 患者的紧急使用授权(EUA)。
除以上两款药物外,有一项发表在 Nature 的研究表明,新冠病 毒的 26 个蛋白与人体的 332 个不同功能蛋白有结合力,其中有 67 个人类蛋白已有靶向药,共对应 69 个化合物。研究者表示,这些 药物也许能够用来抑制新冠感染,具体效果还需要更多的试验来验 证。但是,目前这些药都是老药新用,作为针对其他病毒和靶点研 发的药物能够对新病毒有效的概率仍然较低,因此,人类对抗新冠 病毒的希望越来越多地寄托于疫苗。
二、疫苗研发之路道阻且长
回顾人类跟病毒的斗争史,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三原则是控制传 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疫苗作为保护易感者、阻断传 染性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抗传染病的强有力 武器。由于目前尚未出现有效治疗药物,为尽快解社交隔离,恢复 正常生活,全球药企和科学家们正在持续推动疫苗研发。截至 6 月 29 日,WHO 的官网上已经备案了 149 个正在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 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开发路线。虽然全球疫苗研发正在快速推 进,但在过程中仍然可能会面临着一些挑战。
2.1 新冠疫苗的五种技术路线及对比
不同研发路线的疫苗其基本原理和作用是一致的,即利用抗原 本身来制备生物制剂,通过接种到人体来激活免疫反应,从而使得 人们在遇到真正的相同病原体时,可以及时地发现和消灭它们。按 照不同的制备工艺,目前新冠疫苗研发路线主要分为五大类:灭活 疫苗、减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对比 五项技术,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这类新兴技术 的研发速度相对较快,而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的工艺成熟度较高。
在 5 种方法里,减毒/灭活疫苗是直接用病毒做成疫苗刺激健康 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其他路径都是基于一个相同的理论基础:通过 表达病毒上的 S 蛋白,引起人体针对新冠病毒产生的免疫保护机制。 由于减毒/灭活这类传统疫苗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大规模生产的难度 相对较大,而新型疫苗的制备较为简单,研发也较为迅速,因此, 目前已注册的接近 150 个项目中,大部分都是采用新型工艺方法, 其中,蛋白质亚单位疫苗的注册数量最多。
图片
而由于我国前期提取病毒株的速度较快,获得分离病毒株后, 灭活病毒疫苗的制备也相对成熟和快速,因此我国目前进度靠前的 几款疫苗采用的多为灭活病毒技术路线。
2.2 17 个项目进入临床,重组蛋白疫苗展现较好保护性
从研发进度来看,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的共有 17 个疫苗项目, 其中 7 个来自中国研发团队,分别由康希诺、国药集团、科兴生物、 沃森生物和智飞生物主导开发。其中进度最快的是国药集团中国生 物的灭活疫苗,目前已开启全球多中心 III 期临床试验。而由康希 诺和军事科学院共同开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现已获得中央军委后 勤保障部卫生局颁发的军队特许药品批件,有效期一年,仅限于军 队内部使用。
目前,这几项已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中有部分发布了相关研究 结果,从数据来看,新冠疫苗有望能够研发成功:
 科兴中维+中国医学科学院
研究者从中国、意大利、瑞士、英国、西班牙等新冠肺炎患者 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出 11 个病毒毒株。结果显示,疫苗 可在小鼠、大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诱导 SARS-CoV-2 特异性中和抗体。这些抗体有效地中和了 10 个代表性 SARS-CoV-2 菌株,表明可能对全球流行的 SARS-CoV-2 菌株具有更广泛的 中和能力,并且具备安全性。
 阿斯利康+牛津大学
结果显示,小鼠和恒河猴接种其疫苗后能产生中和性抗体。但 在攻毒实验中,接种疫苗的恒河猴也出现了呼吸频率增加的现 象且在肺泡灌洗液中仍能检测到病毒基因组 RNA,意味着恒河 猴注射疫苗后,虽然产生了抗体但依然感染了新冠病毒。研究 人员认为,该疫苗可以产生中和性抗体,能有效保护肺部且未 出现免疫增强引起的炎症。虽然注射了疫苗的猴子感染了新冠 病毒,但其中有 3 只猴子尽管呼吸急促,肺部却没有出现严重 损害。因此,该疫苗可能还是有部分的保护作用。为验证其对 人体的影响,公司计划在英国招募 10260 名成人(56 岁以上) 和儿童(5-12 岁)。这是目前全球进度最快的疫苗,研究人员 表示,如果新冠病毒传播水平高,这一研究可能在 2 个月后就 可积累到足够的数据;如果新冠病毒传播水平下降,试验可能 需要长达 6 个月。阿斯利康日前宣布这一候选疫苗的产能已经 达到 10 亿剂/年,在今年 9 月就可以开始发送第一批疫苗。
 康希诺+军事科学院
I 期临床共包含 108 人,接种后第 14 天,受试者体内快速、特 异的 T 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 28 天,体内产生中和抗 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 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 28 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 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展现出较好安全性。
 莫德纳
I 期试验纳入 45 人,分为 25µg、100µg 和 250µg 三个剂量组。 结果显示,注射疫苗后,所有 45 人体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2 次给药后,低剂量组受试者体内抗体水平到达了恢复期患者血 清的抗体水平,中剂量组则远超这一水平。有至少 8 名接种疫 苗的实验参与者体内都产生了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另 外,公司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的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小 鼠在接种其疫苗后,可预防新冠病毒在肺中进行复制。
 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研究团队以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模型开展了进一步实验。实验组的恒河猴在第 0、14 天通过肌肉注射,分别以低剂量(2 微克) 和高剂量(8 微克)接种了疫苗。然后在第 24 天,以气管内接 种的方式被引入新冠病毒。感染后的 7 天内,接受安慰剂注射 的对照组猴子,咽喉、肛门处均能检测出高病毒载量,且肺部 病理学分析显示,已发展出严重间质性肺炎。相比之下,低剂 量组的 4 只有 3 只,咽喉检测不出病毒;高剂量组的 4 只猴子, 咽喉全都没有检测出病毒,其中 2 只的肛门也未检测出病毒; 并且,所有接受疫苗的猴子,肺叶中均没有检测到病毒,肺部 保持正常,仅少数肺叶有局部轻度组织病理学改变。
 国药集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此次研究共招募 1120 人,年龄段为 18-59 岁,分别按照低、中、 高剂量和 0,14、0,21 和 0,28 不同程序接种疫苗,旨在评价新冠 肺炎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重点关注疫苗接种后的细胞免 疫变化情况,并探索了疫苗接种的免疫程序、免疫剂量、安全 性、免疫原性及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趋势。截至目前,所有受 试者均已完成 2 针次接种。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受试者均 产生高滴度抗体,其中,中剂量组按照 0,14 天和 0,21 天程序 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 97.6%,按照 0,28 天程序接种两 剂中和抗体阳转率达 100%,展现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辉瑞+BioNTech+复星医药
I/II 期床试验在美国和欧洲同时进行,招募了年龄在 18-55 岁的 健康受试者,并接受不同剂量的候选疫苗接种,接种次数分为 两次和一次。从最初接种的 45 名受试者中获得的数据表明, 相隔 21 天接受两次疫苗接种的志愿者产生强力免疫反应。接 受 10 µg 和 30 µg 剂量疫苗接种的志愿者在第二次接种疫苗后 第 7 天,血液中与 RBD 结合的 IgG 抗体水平达到峰值,抗体 的几何平均水平(GMC)分别为 4813 单位/毫升,和 27872 单 位/毫升。它们是从 COVID-19 康复患者中获得的 38 个血清样 本中抗体平均水平的 8 倍和 46.3 倍。对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滴度 的评估表明,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在接受 10 µg 和 30 µg 剂量疫苗接种的志愿者中分别达到 168 和 267。这些数值 是康复者血清中中和抗体滴度的 1.8 和 2.8 倍。安全性方面, 受试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公司表示,将继续对这些志愿者 进行观察至少 6 个月,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反应,包括疫 苗激发的 T 细胞反应。
由于目前尚未有 III 期保护性临床试验的数据,前期验证疫苗 是否成功的关键数据之一是受试者或动物模型在接种后产生中和 抗体的滴度水平,这也是用来体现疫苗保护作用的重要指标。对比 已公布数据的项目,临床前的动物试验中,接种重组蛋白疫苗的动 物模型检测出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而灭活疫苗的中和抗体水平相 对较低。两种病毒载体疫苗中,与牛津大学的疫苗相比,康希诺研 发的疫苗在动物模型体现出更好的保护作用。临床数据方面,目前 接种 RNA 疫苗的受试者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相比病毒载体疫 苗更高,其中 BioNTech 研发的疫苗相比莫德纳展现出更好的保护 潜力。虽然目前还有部分项目尚未公布临床数据,但从已知的数据 来看,人体试验中受试者产生的抗体滴度将比动物模型更低。
由于不同疫苗采取的试验设计和抗体检测方法等并不完全一 致因此以上的数据和对比仅能作为参考。目前,临床数据、抗体的 持久性及疫苗的抗感染能力等信息仍然较少,判断到底哪款疫苗最 终能够成功上市仍需要结合 III 期临床试验结果讨论。因此,目前 新冠疫苗的研发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2.3 新冠疫苗研发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2.3.1 武器威力未知——对接种后产生的抗体了解较少
从作用机制来看,疫苗是通过激活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来 达到长期免疫的效果,该类免疫细胞可以在下次病原入侵机体的时 候快速产生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从而达到预防保护的效果。虽然目 前已经有疫苗被研发出来并进入了临床试验,但实际上离研发成功 可能尚有一定距离,仍需要更多的试验和数据验证其有效性。
图片
这是因为,疫苗作为外来抗原,在注射入人体后都会导致机体 产生抗体和免疫反应,然而,一款成功的预防性疫苗需要能够在较 长的时间内使得机体能够对同类抗原产生快速反应,这则与注射疫 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滴度以及免疫记忆等因素相关。因此,新冠疫 苗的研发还需要对产生抗体的滴度、持续时间、是否产生免疫记忆 以及免疫记忆的存在时间等信息做更多的研究和了解。
由于目前全球对新冠疫苗的需求较为迫切,为加速研发,本该 长达几年的动物试验被缩减为几十天,跳开了很多常规需要进行的 动物实验,因此,关于注射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情况了解仍然较少。 从对康复患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已治愈患者体内针对新冠病毒的抗 体存在时间很短,疫苗虽然通过可以通过增加佐剂等方式来加强抗 原的免疫冲击力、延长免疫抗体持续时间,但具体免疫效果和持续 时间只能通过更长的观察和临床数据验证。此外,此次新冠疫情中 65 岁以上人群属于高危人群,也是死亡率相对较高的人群,这类人 群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机体产生抗体的类型和种类减少,因此难 以应对病毒变异。为进一步保护该类人群,还需要更多针对性的抗 体研究,然而目前已公布的临床研究主要针对 60 岁以下人群。
2.3.2 武器反伤己——抗体依赖性增强现象
抗体依赖性增强(简称 ADE)是指有些与病毒结合的特异性抗 体,在结合病毒之后,不但没有起到中和的效果,反而为病毒入侵 细胞提供了新途径。这是因为,病毒需要通过和细胞上的特定受体 结合从而入侵细胞,若细胞不表达相应受体,病毒则无法入侵宿主 细胞。然而,当抗体与病毒结合后,抗体的 Fc 端可以与细胞上的 Fc 受体相结合,介导病毒/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这个效应可能增 加病毒的传染性和烈度。因此,在接种疫苗后,存在可能会出现提 高人们感染病毒的几率或受到感染后疾病的严重性的风险。
图片
ADE 现象目前已经在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寨卡病毒等病 毒中被发现。为排除隐患,通常需要给有高感染风险的志愿者接种 疫苗,然后等待他们自然被新冠病毒感染后观察他们的反应。在疫 情受到控制的地区,这种试验的进行就变得非常困难,可能需要很 长的时间才能积累足够的数据来判定候选疫苗会不会增加人们感 染病毒的风险。这也是延长疫苗开发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2.3.3 敌人会伪装——高度糖基化现象
冠状病毒是少数具有基因组校对机制的 RNA 病毒之一,可以 自动清除突变,因此,冠病毒突变频率相对较低。相比之下,流感 突变的频率是冠状病毒的三倍,这也导致了流感病毒能够快速进化 并避免使用疫苗。然而,与流感病毒变异机制不同的是,冠状病毒 具备通过糖基化躲避免疫识别的能力。糖基化是指蛋白质或脂质在 酶的控制下附加上糖类的过程,蛋白质经过糖基化作用,形成糖蛋 白。糖基化是对蛋白的重要的修饰作用,有调节蛋白质功能作用。 这些糖类通过将病毒关键组分包裹,促使病毒发生多种突变,将其 原本样貌进行伪装,导致针对病毒关键蛋白的抗体无法作用于病 毒,从而实现免疫逃逸,给疫苗研发带来了难度。
图片
对比几种较为常见的包膜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有 4-11 个糖基化 位点,流感病毒有 5-11 个糖基化位点,埃博拉病毒有 8-15 个糖基 化位点,艾滋病毒多达 20-30 个糖基化位点。然而,研究结果显示, 新冠病毒至少有 66 个糖基化位点,是 HIV 病毒的 2 倍多。疫苗是 通过提前“教育”免疫应答来快速狙击病毒,而高度糖基化可能会 使得人体在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无法准确识别“被易容”的新冠 病毒,从而无法起到预防的作用,提高了疫苗研发工作的难度。
2.3.4 III 期临床难以开展——国内疫情已基本控制
从目前我国新冠疫情的状况来看,虽然仍有境外输入案例以及 少数本土新发案例,但整体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新增患者人数较 少。对于国产疫苗来说,由于感染风险下降,目前国内已无法收集 到较为准确的临床试验数据,难以开展和设计 III 期临床。而根据 FDA 于 7 月 01 日明确的要求来看,在检测疫苗的保护效力时,应 该进行包含至少数千人的随机双盲,含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因 此,为达到批准要求,新冠疫苗研发可能需要开展国家多中心 III 期临床对照试验,即在由多个研究机构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 同时进行临床试验,评估研究结果。目前,我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 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已率先在北京、武汉和阿联酋阿布扎比开展了 全球第一个国际临床 III 期试验。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共同开发的 腺病毒载体疫苗也已在英国和巴西开展 II/III 期多中心临床试验。但 由于不同地域人群存在潜在的基因差异的原因,可能这一点也会导 致多中心试验效果的不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开展还将面临与国外机构进行合作的问题,主要包括国外政策以及试验操作层面的 不确定性。此外,由于国外存在受试者语言不同、民族不同、信仰 不同和习惯不同等情况,因此,临床试验中可能还将面临沟通的问 题。目前,全球共有超过 140 个项目在研,我们认为,由于 III 期 所需患者数量较大,因此研发进度较慢的项目后期仍然可能将面临 无法招募到足够受试者的困境。
2.4 疫苗研发成功之后可能面临产能和审批挑战
疫苗开发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对于试验数据的收集要求也相 对较高。一般来说,疫苗从研发到使用主要经历五大阶段:研发、 注册、生产、流通和使用。其中疫苗研发又要经历靶点验证、动物 研究、临床试验三个阶段,前期研发流程可能就需要 5-8 年。因此, 传统疫苗的开发本来就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整个过程一般长达 10-20 年。目前,在全球政策和研发人员的通力合作下,新冠疫苗 的进度大幅提前,预计已缩短至 12-18 个月。
数据显示,从病原体的鉴定到疫苗临床 I 期,莫德纳研发的 mRNA1273 疫苗实际上只花费了 69 天,已创下了历史上最快进入 临床试验的疫苗记录。相比之下,其他冠状病毒,例如 MERS-CoV 和 SARS-CoV,分别在爆发后约 22 个月和约 25 个月内达到了临床 试验。因此,实际上疫苗的研发进展已经超过此前预期。
按照目前的进度,疫苗最早的结果公布时间应该在今年年底或 者明年年初。如果数据理想,则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获得上市批准, 相比传统疫苗开发时间已大幅缩短。目前疫苗研发进度已经超出预 期,但是,即使疫苗项目能够研发成功,后期可能还将面临产能和 法律法规的问题。
2.4.1 国内市场空间可达 500 亿,产能需求较大
为了达到控制新冠肺炎传染率的目的,在疫苗研发成功之后需 要尽可能提高人群的接种率,通过实现群体免疫来保护易感人群。 群体免疫概念起源于一个世纪之前,指的是根据疾病传染性的强 弱,可以计算出能够产生群体免疫需要达到的人群数,使得有足够 比例的人群对传染病具有免疫力,从而令这种传染病不能在人与人 之间正常传播。该理论目前被广泛的应用于流行病领域,而核心则 是疫苗。
图片
根据研究来看,达到群体免疫所需的疫苗接种比例和多个指标 有关,包括疫苗产生的免疫持续时间、病毒变异速度等,其中最主 要相关的计算指标是传染病的 R0(基本传染数:表示 1 个患者可以 传染多少人),传染性越强,达到群体免疫效果的疫苗接种率则越 高。新冠肺炎的 R0目前和 SARS 较为接近,约为 2-4,计算下来, 新冠疫苗的接种率需要达到约 50%-75%才能实现群体免疫,从而控 制住疫情,恢复正常生活。
根据该接种率,若想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仅国内需要接种疫 苗的人群数就将达 7 亿-10.5 亿人。而由于灭活疫苗需要多次接种, 根据国药集团研究结果,注射 2 次疫苗的受试者可产生较高滴度抗 体,因此所需疫苗数量将超过 14 亿支。而若仅对易感人群进行注 射,则所需疫苗数约为 8 亿支。彼时甲型 H1N1 由于传染力较强, 其疫苗也是通过快速审核通道应急上市,与新冠疫苗情况较为类 似。参考甲流疫苗约 24 元/支的价格(华兰生物 2009 年运送 2946.52 万剂流感疫苗,实现营收 7.14 亿元),我国新冠疫苗的市场规模有 望达到 500 亿元。如果需要向全球进行供应,则具备更大市场潜力。
因此,一旦疫苗被验证安全有效,并且获得上市批准,研发公 司需要生产上亿剂疫苗来满足全国需求,产能要求较高。从目前的 进度来看,我国研发进度较快的几款疫苗主要为灭活疫苗。新冠灭 活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均需在 P3(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然而 之前国内并没有符合 GMP 标准的 P3 级生产车间。因此,为确保新 冠疫苗在上市后的可及性,多家企业目前已经启动了 P3 生产车间 的建设,平均产能约为 1 亿剂。但尚未能满足全国需求。
为推动新冠疫苗的产能建设,6 月 19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科 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等五部委 联合印发《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明确了新冠疫苗生 产的临时性应急标准,加速新冠疫苗生产车间的建设,保障疫苗生 产供应,有望进一步解决疫苗上市后的产能问题。
2.4.2 新型疫苗可能面临法律法规问题
从研发热度较高的新兴技术来看,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属 于基因治疗,目前全球共批准上市 20 余款基因治疗产品,其中约 一半为病毒载体和核苷酸类基因治疗,但仅有 3 款在中国获批上市。 从获批药物的情况来看,这些基因疗法基本针对罕见病治疗,并获 得有条件批准上市。我们认为,这可能还是基因治疗作为新兴疗法 目前长期数据积累仍然不足,对于机体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 监管部门针对该类疗法仍然持有较保守态度所致。
疫苗领域中,目前获批的基因治疗相关的疫苗主要是埃博拉疫 苗。康希诺生产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Ad5-EBOV)于 2017 年 在国内获有条件批准,但仅供应急使用及未来国家储备安排。因此, 虽然与传统减毒灭活苗相比,这类新兴技术疫苗后期的规模化生产 更容易实现,但在疫苗研发成功后,其获批条件及使用条件可能会 相对限制更多。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此次对于新型疫苗的审批 有望为后续同类疫苗的审批上市程序提供指导,推动新型疫苗在我 国的行业规范性提升,从而进一步加速创新疫苗的发展使用。
三、新冠疫苗研发提升疫苗行业景气度
此次新冠疫苗研发虽然面临许多的困难,可能甚至会和 SARS 疫苗一样,研发后期已无法招募到足够的患者。但是疫苗的研发仍 然是有必要的,主要是为未来进行技术储备。譬如上一次 SARS 疫 情时,虽然疫苗未成功研发,但是对于小鼠模型的建立助力此次疫 苗研发加速。因此,不管新冠疫苗研发成功与否,都有望为疫苗行 业带来了新的变化。
3.1 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驱动供给端升级发展
 布局新一代疫苗研发技术
从供给端来说,目前多种疫苗研发路线共同推进,新疫苗技术 凭借较快的研发速度获得了市场和政策较高的关注度,得到了 进一步推广和认可,多家企业通过此次对新兴疫苗技术平台进 行了布局以及项目积累,有望进一步推动公司乃至行业的长期 创新发展,奠定长期技术升级的基础。其中,除了新冠项目外, 沃森生物在期间还达成了疱疹 mRNA 疫苗项目的合作协议。疫 苗研发企业加强与新技术平台的合作有利于增强其技术实力, 提早对相关疫苗领域进行布局,保持技术壁垒,助力公司长期 发展。
从整体疫苗市场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大部分常用 疫苗仍然为老品种,推出新疫苗的进度落后于国际市场,存在 较大的升级和创新潜力。为进一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推动疫苗行业发展,我国出台多个政策文件鼓励疫苗的研 发和产业化,其中《疫苗管理法》进一步在法律层面明确了要 加大疫苗的研发投入,并将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疫苗研 制、生产和储备都列入了国家战略,为疫苗产业的发展营造了 良好外部环境。传统疫苗其实在很多疾病领域发展较慢,并且 不能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包括 HIV 和埃博拉等。我们认为, 新疫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覆盖目前尚未被满足 的市场需求,推动增量市场发展。同时,新疫苗技术的快速发 展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法规文件的出台,加强行业规范性并且提高审批速度。除了预防性用途外,例如 mRNA 疫苗还有用于治 疗癌症的潜力,因此,对于新技术的拓展有望进一步拓宽疫苗 市场,提升行业整体景气度。疫苗头部企业通过进一步布局新 技术,也能够快速覆盖更多疾病领域,稳固其行业地位。
 政策加大疫苗支持力度,行业景气度提升
面对此次疫情,习近平主席在考察新冠肺炎工作时强调要加快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 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在政策进一步的驱动下,我国疫苗行 业景气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促进市场规模快速发展。
3.2 疫情提升疫苗关注度,推动需求端市场扩容
经过此次疫情,人们进一步意识到了疫苗对于疾病预防和控制 的重要性,疫苗的认知度提升,接种疫苗的意愿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推动渗透率和人均疫苗消费逐步增加。
目前我国疫苗主要分为一类苗和二类苗。一类苗属于国家免疫 规划,由政府进行系统采购,并免费向群众提供疫苗注射;二类苗 则是除一类苗品种以外的其他预防性疫苗,由群众自费自愿注射。 一类苗方面,伴随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政府对预防性医疗保健支出 的持续增加,政府的采购能力和支持力度有望持续加大,未来可能 将纳入更多疫苗至免疫规划范围,一类苗市场进一步扩容。
二类苗方面,目前我国的人均疫苗支出和疫苗接种率与发达国 家相比仍然较低。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9 年我国人均疫苗 支出约 4.4 美元,而美国为 57.7 美元。此外,我国的流感疫苗接种 率约为 2%,而欧美流感疫苗接种率达到 30%,从接种情况来看, 我国疫苗市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显著, 对预防性疫苗的接种需求较大,我们认为,伴随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疫苗接种群体的规模将有望持续提升,推动市场快速发展。同 时,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以及疫苗教育程度的提升,将提 高民众对于二类苗的支付能力及疫苗渗透率,驱动非免疫规划疫苗 市场容量持续增加。因此,在政策推动和接种率提高的推动下,我 国疫苗行业整体景气度将有望不断提升,行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3.3 新冠疫苗研发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发展
新冠病毒疫苗的大规模生产还有望推动其产业链发展,包括注 射用辅料、疫苗玻璃瓶、低温储藏和 CRO 研发等。
 辅料、包装及运输
疫苗作为注射类生物制品,为提高其在人体中的有效性、稳定 性和安全性需要使用佐剂和辅料。目前人用疫苗较常见的佐剂 主要是铝佐剂,以及 MF59。其中,MF59 是一种水包油的乳剂, 包含 1%鲨烯,0.5%吐温 80 和 0.5%三油酸聚山梨脂,目前被 广泛用于在欧洲和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季节性流感病毒疫苗中, 包括 H1N1 流感病毒疫苗等。由于新冠疫苗研发及生产将推动 高质量原辅料需求提升,因此有望推动相关行业进一步发展, 利好企业业绩表现,包括威尔药业等。
由于疫苗需要从厂家运输到接种点,因此疫苗瓶需要由专业玻 璃制成,能够被长途运输,并且具备耐低温的性质。目前,疫 苗这类生物制品的包材主要选用一级耐水药用玻璃,其中我国 仍以低硼硅产品为主,而国外市场主要使用中高硼硅产品。为 满足全国需求,药用玻璃管制瓶的生产也需要能跟上疫苗的产 量,根据公司年报披露,山东药玻和正川股份两家药用玻璃龙 头企业硼硅玻璃管制瓶的年产能共约为 40 亿只,基本能够满 足国内需求,但由于目前国外疫情仍然尚未完全被控制住,因 此如果需要供应全球可能需要更多产能。
此外,疫苗属于敏感生物制品,为保证质量和有效性疫苗需要 通过冷链物流在低温环境下储存,全程处于 2-8℃环境。因此, 如果后续新冠疫苗生产企业要向全国进行供货,对相应的低温 储存和运输的需求可能较大,有望为行业带来增量,推动市场 不断发展。
 CRO
疫苗作为给健康人使用的生物制品,在其上市之前需要经过严 格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临床前研究主要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并模拟新冠病毒感染,从而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 其保护力进行评价。而临床研究主要通过招募健康受试者来对 疫苗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加速疫苗 研发速度,疫苗研发企业选择将部分研究外包给 CRO 企业。 其中,临床前研究方面,根据昭衍新药发布的动态,公司已开 启了抗击新冠项目的绿色通道,争取最短的时间启动项目的非 临床评价工作,目前已有数十项的新冠疫苗评价工作在公司进 行,大部分已启动动物实验。我们认为,新冠疫苗的快速发展 有望推动相关 CRO 企业业绩成长,提升行业景气度,建议关 注昭衍新药、泰格医药、药明康德等。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上海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