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宋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期?没它就没后来的五大戏曲剧种

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
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琵琶记》的开篇就给人物定性了。
图片
它根据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它继承了《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框架,但改变了原故事中蔡伯喈背亲弃妇的形象。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一连串的不幸,最终,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赵贞女蔡二郎》最初起源于南方的温州地区,原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据明人祝枝山《猥谈》记载道:“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徐文长的《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也因此,《琵琶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南曲之祖”(一说“传奇之祖”)。
图片
从戏文文体来看,《琵琶记》属于南戏,是和北曲杂剧相对而言的。史籍有说到它的起源,差不多在北宋徽宗之后。那时天下多乱啊,金兵不停的来烦扰,最后,宋室只得南渡,在浙江兜兜转转,最后,才落脚于临安。
当时的宋高宗赵构也挺狼狈的,为了躲避金兵的追击,到了温州。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温州的江心孤岛上来了一拨特殊身份的人,住在了唐朝时修建的普寂禅院,赵构在禅院住了16天。后来,在官员的建议下才搬到了温州城内,赵构有多怕金人?那年的除夕夜都是在海上度过的。
于是,温州的州治衙门改为行宫,州治住宅成为了宫禁。虽然,赵构在温州的时间也就55天,但是,他的此番到来却给了温州带来新的气象,温州的政治地位一下子拔高了。有资料研究,温州知府在当时可是热门官职,宋高宗时期,很多重臣都在温州做过知府,比如:秦桧。
赵构甚至将太庙都暂时设在了温州,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赵构才将温州的天章阁、万寿观的帝后塑像迁到了行在(杭州),圣祖像继续待在温州,直到绍兴十三年才迁走。赵公明的塑像在温州的时间整整有十三年。于是,南下的北方士绅平民,很多都涌入温州,温州人口骤增,其中,更是不乏各色艺人。
于是,在文化交融中促使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诞生:南曲戏文,还有一名:温州杂剧。
图片
曲调上,综合了宋词、唱赚、民间小曲;表演艺术风格上,以民间歌舞戏为基础,戏文中仍可见宋杂剧的影响。该戏曲一度在东南沿海极为流行,南宋末期达到了鼎盛,不过,流传至今的完整剧本也只有20本左右。
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命运颇为曲折,曾流失到欧洲,后出现于英国的古玩市场,1920年被人购回。但在抗战爆发后,它又不见了踪影,直到2009年,台湾学者汪天成发现了它,现今就在台北的“国家图书馆”。
图片
这里,我们来说说南戏和宋杂剧。
南宋戏曲的发展多元且繁盛,当时还有宋杂剧、傀儡戏、影戏等。虽然,先秦就出现了巫傩和俳优表演,但是从戏曲“脚色”的界定上看,这些表现形式还没具备这个内涵,直到宋元时期。我国是先有戏剧,再有戏曲的。唐代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那时文化交流空前,乐制也发展到了鼎盛,无论是制度还是文化氛围层面,都为后来的杂剧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杂剧真的“杂”,伎艺多元化,有滑稽警示短句嘲讽时局,也有小说歌舞类的杂戏。最初提及“杂剧”之名的是《宋史·乐志》,史籍中还记载赵匡胤也观看过杂剧表演,不过,真正兴盛是在那个动荡时期,两宋之际。后来,宋杂剧渐渐流行于瓦舍勾栏这些场所,《东京梦华录》、《梦梁录》都有说到宋杂剧,还说若是宫廷演出时,会特别留意,“不敢深作谐谑”。那时,不少优伶非常勇敢,竟敢直接讥讽皇帝大臣,自然会遭到严苛的对待。
图片
那么,南戏和宋杂剧有何关联呢?
有宋一代的史料中,几乎不见“南戏”的提及,按照明人的说法,南戏兴起的时间是在宋室南渡前后。南戏的戏文来源于宋杂剧,不过,自己的地域特色较浓,当地的民间歌舞让其烙上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可以说,南戏是博众家之长,当时的影戏、傀儡戏、唱赚、歌舞大曲等,它都有借鉴其优点,最终,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等表演形式。后来发展为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和昆山腔。
宋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期,此后的发展便是元曲了,自此,中国的戏曲进入到了成熟期。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发展蓬勃繁盛,大量剧本出现,明后期的折子戏又将戏剧的表演艺术推向了极致。
图片
最终,在时代的筛选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这五大戏曲剧种,代表了中华戏曲的多元和艺术高度。
参考资料:
【《琵琶记》、《宋史·乐志》、《东京梦华录》、《梦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