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豪的“绿能发电”,真的可以做东亚地区的典范吗?

[新闻页-台海网]
图片
作者 李路(台湾资深媒体人)
从废核能电厂到推广绿能,民进党当局这几年来几乎把台湾可用之地,都种上“太阳能板”,海边也到处可见大型风扇,让美丽的宝岛都快要变形了。不久前蔡英文在接见离岸风电产业高阶干部及驻台代表时,还声称期盼和更多来自国际的资金以及有经验的开发商、系统商合作,一起打拼,前进亚洲各国市场,共同打进国际绿能供应链。
事实上,台湾地区全力发展绿能产业,现在是设定2025年为能源转型目标,将把绿能的发电比例提升到20%。离岸风电的装置容量也正朝5.7 GW的方向在努力。2019年年底,台湾第一座离岸风场已经开始正式商转,这座风场的商转吸引了日本、韩国的团队,都来到台湾,学习发展模式。
民进党当局在发展绿能上的自豪,真的可以做东亚地区的典范吗?我们姑且先来看看中国大陆的作法,以便有个对照的样式。
中国大陆2060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国大陆生态环境部近日针对全国试行碳排放权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是透过行政手段逐步迈向2060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步。
大陆自今年9月底在联合国大会中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并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之后,10月底进一步将之纳入十四五规划,近日更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就两项文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自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发布系统性规则,也是落实二氧化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
文件指出,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包括,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即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将被纳入重点排放单位。根据报导,大陆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纳入的重点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等七、八个行业。
除碳交易市场的法规制订外,想要进一步落实十四五的碳中和规划,还需要其他法律体系进行保障,包括正在起草的《能源法》、修订中的《节能法》以及酝酿中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尤其《应对气候变化法》的核心就是碳总量控制,将是上述法案的根基。
然而,对于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中国来说,碳中和牵涉到的是社会全面的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转型,光靠行政命令手段远远不够。
碳中和最主要的作法就是利用太阳能、风电、水利、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燃煤、燃气与燃油等化石燃料,虽然天然气比烧煤干净一些,但终究是化石燃料,只能当作是一种过度,长期下来还是不应使用;它改变的不只是能源生产方式,更是14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试想,厨房里烹调不再升火,改用电磁炉;住家冬天不再烧炭取暖,而改用电暖炉;交通部门的影响更大,在路上跑的车子全部改成电动车,不会再出现现行的燃油车。由此可见,碳中和是一种人民生活从下到上的全面变革。
科学家不断呼吁,气候变迁已不可逆。随着科技进步,能源的生产也有了更好的选项,像是可再生能源的风能、太阳能、水利、地热等,尤其太阳能的成本近年来下降的非常快速,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比10年前便宜了 8 成以上。
根据英国《卫报》报导,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指出,10 年内大规模太阳能成本下降超过 80%,陆域风场成本下降约 40%,而海域的离岸风场也降低近 30%。
以2019年来说,大规模太阳能成本下降了19%,现在全球平均每千瓦时(kWh)約 6.8 美分。陆域风场和离岸风场也下降约 9%,目前全球平均每千瓦时(kWh)约为 5.3 美分和 11.5 美分。
在再生能源成本越来越低的同时,煤的成本却越来越高,因为煤矿是有限的,尤其若将环境成本和健康成本纳入计算,燃煤发电的费用只会越来越高。当煤炭越来越贵,但再生能源却越来越便宜,这就是一个根本的大势。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这个大势,肆意朝向增加煤电的消耗,甚至连经济上也会遭致重大的损失。
中国想要达成碳中和,除了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也需要转型,并针对钢铁、水泥、化工、石化等高煤炭产业,挖掘出其中能够减少煤炭使用的潜力之处,加以革新。例如,美国已经发展出废钢循环利用再冶炼的技术,能将碳足迹与污染大幅下降,这就是很好的例子,从各个产业中找出减碳的可能性,并转化成机制与标准,将它倒向现实可行的方向。
此外,促使企业设定碳目标,例如有些国际大厂像是苹果、富士康、华为等,都已朝向设定碳的目标方向走,如果中国庞大的供应链与产业链,都能落实绿色金融,将是碳中和的一大助力。
可能有人会问,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忙着经济复苏与发展,代表可能需要用到更多的煤炭消耗,跟碳中和目标不是矛盾吗?这无疑又是陷落到经济与环保必须冲突的思维。事实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仍有调和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知到,经济发展跟化石能源的消耗,特别是煤炭的消耗,才是真正需要去脱钩的。
火力发电厂台湾环保的死结
根据北京清华大学的研究,建议将2025年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设为20%(2020年该比重预期为16%), 并设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目标为低于105亿吨(2020年预计为103.3亿吨)。在清华大学公布的减排路径图中,应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以及全部温室气体在2020年基础上减排90%,才可为2060年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
在中国尚未到达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路径也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中国就提出2060碳中和的目标,本身就是一项挑战,更大的挑战在于中国社会的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转型,尤其对于仍在经历工业化与城市化中国来说,挑战更形巨大。
而一直以发展绿能为傲的民进党当局,却是一面发展绿能,却又一面大量启用火力发电厂。这几年因为台中火力发电厂造成台中市严重的空气污染,已经从环保问题变成政治问题。
例如,台中地区空污是因为台中电厂10部机组“火力全开”,但是台电却辩称,中火已经很久没有“火力全开”,更非空污元凶,还说起因空污季来临,台电更强词夺理的说,“空污防制需要全方位治理,不能仅把矛头针对中火。”
这种强辩的理由,让一个既要废核能,又要发展绿能的民进党当局矛盾重重。台湾缺电已经是众所皆知,而为了解决缺电危机,民进党当局一面发展绿能,一面又“火力”全开,火力发电已经变成台湾环保的死结,台湾的环境还能经得起民进党当局的折腾吗?且走着瞧。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