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一个朝鲜人漂流到了临清,目睹了临清的繁华……

《漂海录》作者崔溥(1454—1504),号锦南,朝鲜人。朝鲜成宗八年(中国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殿试进士第三名,33岁时莅济州岛为官,次年闰正月初三,在渡海回乡为父奔丧途中,遭遇风暴袭击,偕同船42人,漂流至中国浙江台州临海县地。最初疑为倭寇,经六审而释疑,受到明朝地方和朝廷的礼遇。遂自浙不由陆路至杭州, 杭州走水路,沿京 运河经扬州、济宁、临清、天津至北京,再由陆路至鸭绿港式,返回故国。朝鲜国王令他将136天的海陆经历用汉文叙写撰呈朝廷。朝鲜国王看后备受感动,遂遣使赴北京致谢。
《漂海录》用日记体叙写,将崔溥在中国8800里行程所见所历实地描摹,展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明代早期运河沿岸城市的山川形势、市容市貌、名胜风物,其中不仅有衙署、钞厅、榷关、税课局、工部厂、漕运府等这些难得的资料,甚至连市井中物产、民居、服饰、器用、货 也无不涉笔,资料的详确、识见的真卓,堪与地方志相比肩。
图片
崔溥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四日到临清,他在书中写道:“十四日,晴。至临清这观音寺前。寺在两河交流之嘴,东西设四闸以贮水。寺东以舟作浮桥,以通于县。县城在河之东岸半里许。——县治及临清卫治俱在城中。——在两京要冲,商旅辐辏之地。其城中及城外数十里,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财之富,船舶之集,虽不及苏杭,亦甲于山东,名于天下矣。臣等沿清瑞河而北,过漏浮关、药局、新开上闸、卫河厂、板下闸、大浮桥,至清源驿前留宿。”文中“观音寺即现博物馆驻地,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相交这地,当时又称“观音嘴”。“清泉河”即现在鳌头矶至头闸口这段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所开凿的新河,因临清古称清泉县而名。“漏浮关”指临清钞关,因两岸设墩台铁索浮沉拦船榷税而名。“药局”即现在博物馆西侧的剧院至同兴斋鞋厂一带,是官设医疗机构,即“漕运医院”。零售药店多设在二闸口北“金牛巷”(现后关街)。《临清州志•公署》载:“惠民药局在东河浒,疗漕运官卒”。“卫河厂”在头闸口,是存放贡砖,以备装船北运之所在。“新开之闸”、“板下闸”即二闸与头闸。“大浮桥”即连接竹竿巷与青龙街,跨卫河的浮桥,又称“广济桥”。“清源驿”是官府接待过往使节、官员 、显贵、公差的驿馆,即“招待所”。《临清州志•公署》载:“清源水马驿,在会通河南岸,北向。明洪武五年(1372年)创,永乐十三年(1415年)知县刘靖增葺,有重,有序,有门,有楔(门旁大柱)”。现遗址仍存,尚有二进院落、二门、穿厅、厢房、楼、厅及二进跨院,今也有称“道台府”或“书院”者,2002年以“赵家大院公布为聊城文物保护单位。这段记述中提到的”观音寺“,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建于明嘉靖年间,但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此建筑至迟建于成化年间;“药局”在《明史》中没有记载,实可补史缺。
图片
在过清平县(汉代称清阳县)时,《漂海录》写道:“十三日,过清阳驿,是日晴……又过袁家湾、老堤头、中闸口铺、土桥闸、新开口铺、函谷洞、减水闸,至清平县地方,又过赵家口铺至清阳驿。又过朱家湾、丁家口、十里井、李家口铺、戴家湾闸,乘月达曙而行”时空跨越了500多年,虽然服务于漕运的铺所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魏家湾到临清70里水路,村落、闸桥、驿馆人字里行间,依稀可见。
崔溥不仅注意观察我国山川风物,而且“以扬子一江分南北”对运河沿岸城市的民俗风情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比照。书中写道:“江南人以读书为业,虽然巷童稚及津夫、水夫皆识文字。臣至其地写以问之,则凡山川古迹,土地沿革,皆晓解详告之。江北则不学者多,故臣欲问之则皆曰:“我不识字”。“江以南,诸府城县卫之中,繁华壮丽,言不可悉……闾阎扑地,市肆夹路,楼台相望,舳舻接缆。……江以北,若扬州、淮安及淮河以北,若徐州、济宁、临清,繁华丰阜,无异江南,临清尤为盛。其他,若官府所治之城,则亦间有富盛繁伙者。若镇、若寨、若驿、若铺、若里、若集、若嘴、若厂、若湾、若坞、若闸、若坝、若迁之间,人间不甚繁盛,里巷萧条。”从中可以看出临清在运河南北的比照中已是瞩目之壤,繁盛之地。崔溥还记述,在驶船出临清,去夏津砖厂停泊前,在船上遇见来临清贸易的张景、王钻、张升等7名辽东商人,于是在船上相聚饮酒。可见临清当时确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商客来往频频,其辐射范围北达辽东,实非妄语。
《漂海录》是崔溥写给朝鲜国王的“内部报告”,其所见所闻是难得的第一手材料,深受朝廷重视。全书以流畅的汉文写成,计5.4万余字,文笔简练生动,内容包罗万象,上至朝廷、下及市井街巷,是明代早期经济研究的重要印证,被称为“摹写中原之巨笔”。但是该书问世后,却愿读者众,实读者少,流传未广,直至朝鲜宣祖六年(明万历元年,1573年)即崔溥死后70后,才由其孙柳希春付梓刊行。行世后,朝鲜《海东文献总录》、《文献备考》都将其作为重要典籍收录。
图片
日本清田君锦早在明和六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就将其译成日文,改名《唐土行程记》。美国约翰•万斯凯尔1965年将其译成英文,改名《锦南漂海录译注》。有意思的是,朝鲜人用汉字写成的《漂海录》467年后的1979年才由韩国崔溥的后裔崔基泓将其译成朝文在汉城出版。更有意思的是,这部用汉文描述中国的典籍,500多年在中国却鲜为人知,直到1992年才由北京大学葛振家教授校勘点注出版,实为一桩憾事。
图片
季羡林先生在为东亚人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在明代正德年间来中国所著《中国纪行》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说:“这样的书不但能帮助外国研究中国的学者了解中国,也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己的过去。”这也同样适用于《漂海录》。近年《漂海录》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引起学界,尤其是文博、地方志、旅游等部门的极大关注。1995年北京举行了“崔溥《漂海录》国际学校座谈会。”2002年7月11晶,崔溥漂流事迹碑在浙江宁海县越溪乡落成。1997年7月至12月,《韩国日服》每周日以整版篇幅连载《崔溥漂流中国纪实》。1998年,KBS电视台制作播放了崔溥《漂海录》专题片。1999年,金翰奎著《韩中关系史》设专节论述《漂海录》。
责编:刘晓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