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教导总队步兵团:装备机枪105挺,各种炮24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很差。有的部队里,一个连都未必有一挺轻机枪,甚至还有不少土造枪械,三五发子弹都得精打细算地使用。很显然,以当时中日两军的平均装备对比来看,我们是远远比不上日军的。
而当时中国军队中装备水准的上限能到什么程度?大家都知道当时所谓的“德械师”装备是最好的,但其实“德械师”只不过是个民间噱头而已,所谓的“德械师”部队中也并不德械。
在若干已经调整完毕的部队中,国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无疑是装备最好的,我们便以教导总队所辖步兵团的编制、武器,来看看当时中国军队装备最好的步兵团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
图片
教导总队,顾名思义,其实是一支带有试验性质的样板部队,国军自建立起便有打造此类部队的习惯,但后来多当成纯战斗部队使用。
1930年,国府中央军校为便于“军校学员生实兵指挥及实习练兵起见,特成立教导总队”。
最初的教导总队仅仅是一支混成团级的部队,骨干兵员主要来自于教导第2师。共计编有步兵第1营、步兵第2营,另有迫击炮连、炮兵连、骑兵连、工兵连、通信排、特务排等直属部队,全总队合计有2500余人。
这支带有教学性质的部队编成后不久,便赶上了1932年初的一二八抗战,并在抗日作战中小试牛刀,打赢了一小仗。
图片
战后,教导总队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先是增编了步兵1营,随后又不断迎来德国军事教官加强训练指导。自1933年后,教导总队又被确立为打造德式部队的样板标杆,由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桂永清担任总队长,同时着手大规模扩编。
原有的教导总队3个营编为第1团,随后又相继成立了第2团和第3团,同时总队直属的特种连也先后扩编为营,整个教导总队从原来的混成团级单位迅速成长为一支加强师级单位。
在教导总队扩充的过程中,恰逢中德军事合作的高峰期,大批引进的德式装备都优先装备给教导总队,德国军事顾问对该部的指导也是最多的。故而教导总队的德械化程度最高,甚至比所谓的三大“德械师”36师、87师和88师还要强很多。
而教导总队最开始编成的这3个步兵团自然也是当时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的步兵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
图片
当年的7月23日,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周振强提交《关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教育防务人事军械方面的报告》。报告中提到:(教导总队)现有军官617员,军佐118员、军属99员,总共834员;士兵共计12291名,缺额1181名。
以这个兵力数来看,当时教导总队的基本兵力就是3个步兵团加上总队直属的特种营连。
教导总队的人员和装备是当时国军中最好的,以其步兵团中1个步兵营为例,全营辖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1个迫击炮排。
其中步兵连每连有168人,装备毛瑟1924式步枪108支、驳壳枪30支、捷克式轻机枪9挺,另有2支信号枪,全连配枪率极高。平均每个步兵班即有12支步枪、2支驳壳枪、1挺轻机枪,连排人员中也多有驳壳枪。
图片
营属机枪连共计有151人,装备8挺重机枪;之前曾有资料称教导总队的营属机枪连亦装备6挺重机枪,但以原始资料来看是保守了。除重机枪外,机枪连还装备有32支步枪、54支驳壳枪和5支信号枪,近战火力也不俗。
迫击炮排是独立于重机枪连编制的,共计装备2门82毫米迫击炮,全排有兵力75人,除迫击炮外还装备有12支步枪和3支驳壳枪。
营部有人员25人,装备驳壳枪14支,另有1支信号枪。
总计全营人员合计755人,共装备有2门82毫米迫击炮、8挺重机枪、27挺轻机枪、161支驳壳枪、12支信号枪、368支步枪。
教导总队的一个步兵团有这样的3个营,仅3个步兵营的兵力即有2265人,其装备的武器数合计有:
图片
6门82毫米迫击炮、24挺马克沁重机枪、81挺捷克式轻机枪、483支驳壳枪、36支信号枪、1104支步枪。
当时步兵营属机枪连亦称为该营的第4连,故而上述部队的装备为教导总队步兵团的第1连至第12连的人员和装备实力数,其中有9个步兵连、3个机枪连,另外还有3个迫击炮排,实际相当于1个迫击炮连的实力数。
仅仅是上述的人员和装备水准,教导总队的步兵团就可以称得上是当时中国军队中的一流水准了。但教导总队与其他部队所不同的是,这支部队的直属部队配置也非常齐全。
教导总队的步兵团还直属有第13连、第14连、第15连和第16连,全团的连队数合计有16个之多,加上团部及其他分队的话,整个团的满编兵力可达3201人。
图片
其中第13连为小(高射)炮连,按编制数应装备有6门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这种机关炮虽然设计上主要用于防空,但在实际作战中却是多面手。尤其是平射用于打击工事、装甲车辆时,有很好的作用。
不过这种机关炮价格昂贵,国府也并没有采购多少。
以1935年7月,国军装备苏罗通机关炮的实际情况来说,当时已经配发下去115门,其中教导总队装备了14门,其余大部分都是院校及特种部队装备。步兵部队中,只有第2师和第25师各装备了24门,配齐了各团小炮连的编制。
不过此类机关炮后续装备还有到货,加上编制调整的原因,苏罗通机关炮的具体配置还有变化,如教导总队的团属小炮连将机关炮均配齐,以一个团的力量便有6门此类机关炮也算是可以了。
在前段时间的电影《八佰》中,防守四行仓库的国军即有1门苏罗通机关炮可用。不过这只是电影的演绎,在真实历史上,防守四行仓库的部队并没有此类机关炮可用。
图片
教导总队步兵团的第14连为战防炮连,装备有6门37毫米战防炮(注:有回忆资料称是4门,但当时的战防炮连编制为6门,而且教导总队的3个步兵团确实也有18门战防炮)。
抗日战争中,PaK-35/36型战防炮是中国军队中少见的反坦克装备之一。这种兵器的进口量同样不大,以1937年的战防炮分配情况来看,除教导总队所装备的18门外,其余各部一共才配备有124门,实际分配中每个军、师配属1连就不错了,在平津的29军(2门)仅配属1个排的37毫米战防炮。
而此类战防炮,教导总队的1个步兵团即编制有1连,亦可从此配置看到教导总队当时的装备之强。
除了小炮连和战防炮连之外,教导总队步兵团的第15连为榴弹炮连。
图片
说是榴弹炮连,其实装备的是Le.IG18型75毫米步兵炮,当然了当时我们称这种炮也为榴弹炮。
此类火炮的进口量比上文中提到的苏罗通机关炮和37战防炮还要少,只有60门,其中除了装备于教导总队者之外,主要是装备到了87师等部队中了。
教导总队步兵团的第16连为通信连,这是个非战斗连队,但以团级单位则编1个通信连,在当时来说也是很先进的,比通信基本靠吼要强很多了。
以上16个连队的编制是曾任教导总队军需官郭白涛的回忆,除了这16个连外,按说团内应该还有部分分队,每个团理论上的编制兵力数为3201人。
我们前面提到,在1937年7月23日时,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周振强提交了《关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教育防务人事军械方面的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除了提及教导总队当时的人员情况外,也提到了武器的类型与数量。
图片
其中有毛瑟1924式步枪8577支、捷克式机枪351挺、马克沁重机枪102挺、20毫米机关炮22门、37毫米战防炮18门、75毫米(步兵)榴弹炮18门、82毫米迫击炮28门、75毫米博福斯山炮12门(总队直属炮兵营装备)。
当时教导总队尚未扩编,此武器数除了37毫米战防炮、75毫米步兵炮、75毫米山炮为编制数外;20毫米机关炮、82毫米迫击炮略超编制数;轻重机枪及步枪数则大幅度超过编制数,额外武器以枪械为主,当为储备武器,但此时教导总队应已考虑到了扩编问题。
若仅仅以当时教导总队步兵团的实有人员及编制武器状况来说,其一个团的兵力有3000余人,至少装备有24挺重机枪、81挺轻机枪,轻重机枪合计有105挺,这是个保守数字,实际上团直属其他分队中亦可能装备轻机枪。
教导总队步兵团的装备强在直属炮兵上,共计有6门82毫米迫击炮、6门20毫米机关炮、6门37毫米战防炮、6门75毫米步兵炮,合计各类火炮数量达到了24门。这个火炮的配置在当时中国军队的团级部队中,无疑是最好,也是类型最为齐全的了。
图片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教导总队第2团率先参战,随后总队主力7500余人亦增援参战,各部在战斗中给日军以重创,但自身也伤亡很大,遂后撤整补。
在整补期间,教导总队得到扩充命令,部分直属营扩编为团,下属3个步兵团指挥机构则升格为旅,第1、第2、第3团番号调整为第1团、第3团、第5团,另外成立第2团、第4团和第6团,同时还成立了3个补充兵团,一个加强师级的教导总队如果编制配齐的话可到加强军级。
不过从淞沪会战撤出整补到南京保卫战开始的时间太短了,教导总队在南京地区的实有兵力为6个步兵团、1个补充团以及总队直属单位,理论上的兵力有2.9万人,但因为各部都有缺编,故而实有兵员可能不及2.5万人。
同时,由于之前的伤亡损失以及扩编部队的因素,此时的教导总队下辖步兵团的装备水准是远比不上之前水平的。
在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抵御日寇进攻,给其以重大杀伤,而自身的损失也极大,甚至到了难以保持编制的地步。
图片
1937年12月12日,南京守军决定突围后,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回到指挥所,简单传达了撤退命令后,自己就甩下部队先跑了,总队部只留下参谋长邱清泉及几名卫士烧毁文件,同时通知下属旅团。
当时通讯不畅,有的旅团并未得悉撤退命令,第2旅旅长胡启儒事先知道命令后,将部队甩给下属团长,自称受命与36师联络也跑了。
随后,邱清泉、廖耀湘等人被堵在南京城中,后来侥幸才得以逃出。而教导总队由副总队长周振强部署能通知到的部队突围,除第3旅马威龙部随粤军突围外,大部也涌向下关,最终只收容了4000余人。
其余2万余名教导总队的官兵除作战伤亡外,几乎全都损失于日寇的南京大屠杀中。
南京战后,教导总队以收容的4000余名官兵及未在南京的补充部队,整合成了第46师,此后遂无教导总队之编制。
图片
以全面抗战爆发之时,教导总队最为充实的步兵团编制,比之日军普普通通的1个步兵联队,在兵力数量上都占劣势,在武器配置上也只不过是互有长短。而当时中国军队中此类步兵团只有3个,而日军的步兵联队又能拉出多少个?
更别说级别越高的部队,双方的火力差距便越大了。
绝大多数时候,日军一个步兵联队的装备水平都超过国军一个师,而经过加强后的步兵联队比国军一个军的火力还强。至于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的武器差距就更大了,甚至一个团中都未必有迫击炮和重机枪。
所以抗战的确是艰难,而除了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外,在战争中诸如桂永清之类的高级军官还屡屡临阵脱逃,其实更加大了与强敌对战时的劣势。
国家疲弱,便被强敌所欺侮。抗日战争中,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家仇国恨,怎可轻忘?没有富国强兵,没有大国崛起,何来小民尊严?何来安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