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之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春秋战国的青铜食器、礼器与乐器

图片
时隔一周多,GM终于又更新啦!沧桑的历史在文物中慢慢推进,本期的“古代中国陈列”要给大家介绍的即是在征战中走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
曾有人说,民族的历史和人的成长一样,要经过婴儿、幼儿的成长阶段,在时间的洗礼中慢慢从少年走向成熟。若将中国的历史比作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像是个极度需要夸赞的顽皮孩子。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开始愈加地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在观念还是技术上,都有了极大的进步。
图片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沿袭而来的礼仪制度分崩瓦解,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铁器的广泛使用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形成,也使得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改进。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短短的五百余年间,此起彼伏的战争不仅缔造了无数耳熟能详的风云人物,广为流传的历史典故,也造就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历史。
很多人认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便可以概述这一段历史,其实不然。在强国林立的周边,还存在着诸多小国,如宋、郑、鲁国等等,这些弱小的国家直到战国中后期才逐渐被吞并。说到这里,就给大家附上两张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图,这样更有助于大家了解当时的背景与时局。
图片春秋时期形势图
图片战国时期形势图
纷乱的春秋战国,国与国之间时有征战,虽然战争很残酷,但也促使诸国之间产生了良性的竞争。同时,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也标志着华夏民族主体的形成。好啦,与时代背景有关的资料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啦!一起欣赏下那个战乱时期特有的青铜器吧!
春秋时期
图片鸟形青铜匜,春秋·燕
图片鸟形青铜匜(局部)
图片鸟形青铜匜示意图
图片“秦公”青铜簋,春秋·秦
图片“秦公”青铜簋(局部)
“秦公”青铜簋是盛食器,是一件极为精致的祭祀礼器。簋盖内刻有54字铭文,器内有51字铭文,记述了秦国祖先的丰功伟绩,也彰显着作器者欲继承祖先事业,永保四方土地的心意。
图片青铜盏,春秋·楚
图片“洹子孟姜”青铜壶,春秋齐
图片“王子午”青铜鼎(附匕)春秋·楚
图片“王子午”青铜鼎(局部)
图片“王子午”青铜鼎(铭文)
“王子午”青铜鼎是春秋青铜礼器七件列鼎中最大的一件。青铜鼎腹内壁铸有84字铭文,记载了王子午的德政,以及祭祖祈福的事件。“王子午”青铜鼎一改商周铜鼎硬朗的风格,整体造型尽显柔美之态。不仅如此,该青铜鼎在铸造时也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铸焊技术,并以此技术铸造了盘铸于鼎身的6条龙型异兽。
图片“曾仲斿父”青铜方壶,春秋·曾
图片“曾仲斿父”青铜方壶(侧面)
“曾仲斿父”青铜方壶出土于湖北京山苏家垅。铜壶由壶盖和壶身两部分组成,截面呈少有的圆角长方形,壶身有10个呈“莲瓣”状的波带纹,圈足上还饰有一周垂鳞纹。壶盖内和器壁内均铸有12字铭文,释义此壶为曾仲斿父所作。整个青铜壶器体高大,纹饰精美,显示了其主人的高贵身份。铭文所提到的国家是在这个群雄争霸的年代中早已销声匿迹的曾国,而此件青铜器的出土也为我们踏寻古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片“曾仲斿父”青铜方壶(铭文)
图片“曾仲斿父”青铜方壶示意图
图片“鮑子”青铜镈,春秋·齐
图片“蔡候申”青铜方壶,春秋·蔡
在此次展览展出的青铜器中,不仅有造型精美的礼器,还有别具一格的盛酒器。古人对酒的钟爱不只体现在酿酒,还展现在别致的盛酒器中。就比如此次展览展出的“蔡候申”青铜方壶、青铜牲尊等等,都是极为珍贵且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盛酒器。这件“蔡候申”青铜方壶的腹部饰有十字分栏做装饰,细小的蟠螭纹盘踞于颈部和腹部之上,壶内部铸有6字铭文:蔡候申之用壶。
图片青铜牲尊,春秋·虢
图片虎钮青铜罍,春秋·郑
图片虎钮青铜罍(局部)
图片嵌赤铜狩猎纹壶,春秋·燕
图片“鲁伯大父”青铜簋,春秋·鲁
图片立人陶范、兽头陶模,春秋·晋
图片“陈侯”青铜壶,春秋·陈
图片“齐候子行”青铜匜,春秋,齐
图片“齐候子行”青铜匜铭文
好啦,春秋时期的文物历史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我们再顺着文物的陈列,了解下那个动荡而神秘的战国时期吧!
战国时期
关于战国时期,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战国是春秋的延续。其实,春秋与战国完全是两个时代,其间也相隔好几十年。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对于中间空缺的几十年知之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战国时代要比春秋时期残酷得多。这一时期所出现的百家争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青铜冰鉴,战国·曾
图片青铜冰鉴(内部示意图)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一直有“礼以酒成”的说法,其字面意思是说行礼离不开酒,即是无酒不成礼的意思。自商周以来,古人从醒酒、煮酒、存酒、饮酒等方面入手,组成了一套完整的青铜酒器。到了春秋时期,酒器在原有基础上又加入了冰酒器。
“青铜冰鉴”完全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黑科技,它不仅构思精巧,还是件实用性极强的青铜酒器。器身内的双层结构由鉴与缶组成,并设有弯形机关,这样一来,古人在“青铜冰鉴”的鉴和缶之间装上冰,从而使缶内的美酒变凉,到了冬季,只需改装温水,则可使美酒迅速增温。换言之,“青铜冰鉴”在当时就是一个既可“制冷”又可“制热”的两用“温控容器”。
图片栾书缶,战国·晋
图片青铜缶,战国·蜀
图片“楚高”青铜缶,战国·楚
此次展出的文物除了各式各样的青铜器,还有一只极为可爱的青铜牛,刚好马上牛年了,也把这股平安的牛劲送给大家吧。
图片错银卧牛青铜镇,战国·楚
自古以来,牛和人类的关系一直都极为紧密,除了耕地、提供食材外,还具有“镇压、镇水”的内涵。比如,乾隆皇帝点缀在颐和园十七孔桥、廊如亭北侧的铜牛,就希望它能“用镇悠永”,给予百姓无尽的福祉。而此次国博展出的“错银卧牛青铜镇”虽不及“镇水”之大才,却也有“镇席”之功效。古人有坐卧的习俗,常常跪坐于席子之上,席子轻薄又与地面、床榻分离。故此,古人为了避免落座、起身时折卷席角,从而有了这件造型可爱的席镇。
图片卢金(左)郢爯(右),战国·楚
图片青铜编钟(13件),战国·楚
图片青铜编钟(局部)
图片石编磬,战国·魏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对乐器的制造有着极高的造诣,大王便在此次展览中看到了曾经只在历史书中了解过的“青铜编钟”和“石编磬”两件大型乐器。战国时期的乐器大致分为骨笛、埙、磬、钟、铙、鼓等。这里所提到的“磬”是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一般会按照使用场景和演奏方式分为体大而适合独奏的“特磬”和悬挂于木架之上便于演奏、且具有大小递减关系的“编磬”两种。
此次国博展出的“石编磬”由十件大小、薄厚不一的石磬组成。编磬按一定的音阶分散悬挂在架子上,每磬可发一音。音的高低取决于磬的形制,大而薄则音低,小而厚则音高。
图片楚简《老子》,战国
图片楚简《老子》翻译
纵观历史的洪流,不难发现,在那个持续动荡与交融的环境中,不仅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独有的文化特质,也诞生了很多伟大且影响后世的思想家,譬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管子等等。
这件保存完好的竹简中所记载的内容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用韵文写成的道家哲学著作《老子》。这件展于国博的楚简《老子》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据历史学家考证,《老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关于其作者说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之一即是认为它是春秋时期老子思想的记述,又经后人加工和补充而得。
好啦,这一时期的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啦!下一期我们将会为大家介绍“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另一个辉煌时代——“秦汉时期”,届时还可以看到震惊中外的“金缕玉衣”哟!另外,喜欢的朋友也可以自行去国博参观哦!
图片
眼缘艺志 第669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标明出处
图片来源:现场摄影,文字撰写:眼缘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