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你可以做一个“不乖”的人

图片
作者 | 樊登读书 · 江月
主播 | 樊登读书 · 耗子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乖”是对一个孩子的最高夸奖。
你可能不陌生这样的对话。
两个妈妈对谈,一人羡慕地说:“你家孩子好乖啊,又听话又懂事,太省心了。”
另一位妈妈谦虚地说:“我家孩子就这点儿好,听大人话。”
旁边站着一言不发的孩子,看不出是高兴还是难过。
这些乖孩子,身上都有着共同的特征,比如他们的性格都相对内敛寡言,习惯把心事憋在心里,遇事表现出退缩或者防御的姿态等等。
等到长大后,他们习惯听从长辈、上级的安排,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自我牺牲以满足他人的期待,很少有自我的意志。
这样的乖,其实是压抑了自己的生命力。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
一个人最根本的动力,就是展开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但是当生命力被束缚,被控制,一个人的自我就会变得干瘪无力,成为了一个按照别人的安排过日子,压抑自我需求的人。
图片
乖巧的背后,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曾经就是一个乖小孩。
小时候,父亲是家中地位最高的人,一切都是父亲说了算。
父亲讨厌谁,加藤也要跟着讨厌谁;父亲想要做什么,加藤也要第一时间答应。
不然,光是父亲那阴沉沉的表情,都让加藤感到窒息。
有一次,父亲想要去海边玩,加藤流露出了拒绝的念头。
但是,一看到父亲不悦的神色,加藤只能硬着头皮,对绷着一张脸的父亲低声请求:“爸爸,请带我去海边吧。”
从小,加藤不敢说出“我不要、我讨厌”这样的话,因为这是家里绝对不被允许的用词。
图片
他的真实自我被隐去,整日扮演着一个“应该表现出的自己”,也丧失了活着的喜悦。
陷入到自我厌恶的感受中,最终患上了神经官能症,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理疾病。
直到多年后,加藤从事心理学研究,才慢慢学会疗愈自我,摆脱了这种心理疾病。
习惯了乖巧,就意味着服从了这样的心理暗示,“你只能感受我的感受,不准感受你自己的感受。”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唯一的依靠,他们需要父母的爱和照顾。
一旦父母表现出对自己的不满和抱怨,他们就会担忧被父母抛弃。
“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爸妈才不喜欢我?”
于是,为了抓住父母的爱,他们不得不学会了用近似于讨好的姿态,去换取父母的爱和肯定。
图片
一味乖巧,失去的是真实自我
长大后,这些乖孩子渐渐失去了表达真实情绪和愿望的能力,这通常会导致三个问题:
内在动机不足
曾经看到一则新闻,王同学(化名)好不容易千军万马过了高考的独木桥,考上一所名牌大学。
万万没想到,在大学里竟然门门亮红灯,连毕业都困难。
家长哭诉,这么一个听话乖巧的孩子,怎么到了大学,成了差生?
原来,远离家长的监督和有人看管的环境,王同学彻底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热情,天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刷剧、睡觉。
如果一个人缺乏向上的内在动机,一有机会,就会报复性地玩乐和自我放纵。
正如书籍《内在动机》里所言:
奖赏、竞争、压力会控制人们的动机,让人在失去这些奖赏的情况下,就丧失了内在的动机。
只有拥有自主意识,做自己行动的发起者,才能够真正地滋养人性,在一生中不断进步和取得成就。
图片
自我轻视
马斯洛曾说:
人一旦犯下“违逆本性”的罪,几乎无一例外会记忆在潜意识中,涌出一个蔑视自己的念头。
越是违背本性,越是自我轻视;而自我轻视,就会加倍地讨好他人。
因为把自我评价建立在别人对他的评价上,所以,只有得到别人的赞赏,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对的。
这种行为模式的根源,在于小时候学会了看父母的脸色行事,一切以父母的好恶为主。
毕业于北大的网红李雪琴,被很多人视为天之骄子,但是她承认自己是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
只要谁一骂我或者一批评我,我就想给他跪下。
跪下的心理意识,就是自我轻视的表现。
原来,在中学时代,李雪琴的家里出了变故,她成了母亲唯一的精神支撑和情绪发泄的出口。
雪琴被迫成为一个比大人还要成熟的乖孩子。
这样经年累月的对自我感受的忽视和压抑,让她丧失了尊重自我感受的能力。
没有内在中心
加藤谛三在书籍《不乖》中写道:
一个缺乏自我的人,特征就是心灵由他人支配,对他人的大事小事都在意得不得了,心灵因此总是无法安定下来,如一片被搅动的潭水,波纹不断。
看到朋友找到如意郎君,就暗自生气自己没有别人命好;
听到领导夸奖同事,就怀疑领导是不是对自己不满意,意有所指;
发现同学创业赚了大钱,就无法安心做当下的工作,忧虑自己的未来。
一个从小乖巧的人,内心总有着巨大的空洞和不满足。
因为他人的期待是无穷无尽的,和别人的比较也是永无止境的。
内在动机不足、自我轻视、失去内在中心,这些都是“乖”背后的毒药。
看似一时满足了别人的期待,却无法淋漓尽致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图片
活出真实自我,需要构建好的关系
资深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认为:
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因为外在关系是内心世界的反应。
每个人都面临着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走出“乖小孩“的牢笼,活出真实的自我,关键是学会在关系中滋养自己。
接纳以往不会容许的自己
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著名的“阴影理论”,大意是,每个人的人格都包含两面,你有A面,就会有-A面。
比如性格中有怯弱的一面,也一定会有勇敢的一面。
只看到其中一方,就无法了解全部的自己。
对于乖巧的人来说,Ta需要接纳“乖巧”背后那个时而渴望叛逆,时而感到愤怒和无力的自己,温柔地与这个不被看到的自己和解。
图片
日剧《凪的新生活》中女主角小凪,在生活上,是一个习惯顺从和迎合别人的人。
同事不愿意带她一起聚餐,她沉默;把一大堆活加塞给她做,她仍然老实答应。
这一切是因为从小时候起,她就习惯了听妈妈话,忽略自己的感受。
小时候,她不喜欢吃玉米,为了哄妈妈开心,她闭着眼睛也要吃下去;
长大后,她攒钱想开一家洗衣店,看到妈妈想拿这笔钱装修房子,她忍痛放弃自己的开店计划。
终于有一次,她忍不住当着妈妈的面,说出积蓄了很久的心里话:
我讨厌妈妈,让我产生罪恶感,逼我听你的话,在外面假装好人,期待我做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但对不起,我不能为你而活,我也要为自己而活的。
以往,她不敢承认自己对妈妈的不满。
这一次,她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对不停讨好他人的厌恶,和想为自己而活的渴望。
当她接纳了自己的愤怒后,开始变得有力量去守卫自己的边界,不再为了满足别人而一味牺牲自己的感受。
之后,她遇到一个偶然结识却聊天甚欢的朋友,没想到这个朋友最后不停地推销石头项链,求她购买。
要是放在以前,小凪无法拒绝这样的请求。
现在,她能够勇敢地说:“我不需要,我对石头完全没兴趣。”
接纳,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当你能够接纳不够好的自己,就是在给自己注入了更多爱和力量。
图片
远离消耗型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分两种,滋养型和消耗型。
滋养型的人际关系,能够让我们感到放松和自在,有一种想要自我成长、变得很好的渴望。
而消耗型的人际关系,却让我们身心的能量被耗尽,甚至感到怨恨和愤怒。
想要活出真实自我的人,需要走进一段滋养型的关系,让这段关系成为一个稳定的容器,允许我们展现出不同面向的自己。
当你想要倾诉时,Ta会真诚地给以回应,鼓励你表达真实的想法;
当你情绪糟糕时,Ta会耐心地安抚你,允许你表达负面的情绪;
当你做事受挫时,Ta会温和地鼓励你,支撑你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在这样一段关系中,双方没有控制与被控制,只有相互支持和依赖。
它会覆盖掉成长过程中那些不安全的感觉,让你获得被接纳、被看见和被尊重的感受。
这种感受,能够滋养我们的内在力量,让我们有能力冲破那个不敢反驳、不敢质疑、只能附和别人的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自我意识的人。
图片
写在最后
心理咨询师吴在天说:
活着,是为了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
乖,听话,是好孩子的存在价值。
而真正的生命力,是能够听见自己的声音,尊重自己的感受。
也许曾经的你就是一个乖小孩,长大后发现,在这个“乖小孩”的罩子里失去了内心的激情和渴望。
没有关系,在任何时刻,我们都有改变自己的机会。
接纳自己,敢于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投入到一段能够滋养自己的关系中,你会感受到生命的喜悦。
正如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写道:
让生命自由地去向它想去的地方,不必担心,它有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活出一个自由的人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