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越高越好?少碳水=健康饮食?这些误区请绕开

免疫力越高越好?健康饮食就是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每天一定要做中高强度的运动?这些都是健康生活习惯误区!12月22日发布的《国民免疫力认知调查报告》指出了上述误区,并给出合理建议。
《国民免疫力认知调查报告》由中国保健协会牵头立项并撰写,康宝莱支持,历时3个月,覆盖16个超一线和一、二、三线城市及部分农村地区,内容涵盖免疫力内涵认知、免疫力相关疾病认知、影响免疫力水平的生活习惯认知等多个维度。
免疫力并非越高越好
报告显示,95%的受访者认同免疫力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对免疫力的具体概念和组成结构认知较为模糊,有67%的受访者认为“免疫力越高越好”,还有16.8%的受访者对此并不确定,相关知识的科普亟待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指出,国民常说的免疫力即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能量。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形成三道防线,负责清理衰老、变异的细胞以及抵御外敌,以此维护机体健康。免疫力低下或过高都会影响健康:免疫力低下易于被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或患癌症;免疫稳定功能过高,可能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防御保护功能过高,则会出现过敏反应。
对于普遍存在的免疫力误区,马冠生建议,在进行“如何提升免疫力”相关的知识科普与信息传播前,企业、媒体、行业协会等传播主体都应注意先科普免疫力的科学定义,再谈如何进行提升。
少吃碳水≠健康饮食方式
报告显示,26.3%的受访者认为“尽量少吃,尤其避免吃碳水化合物”是健康的饮食方式,不了解科学合理的热量摄入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针对这一误区,原武警总医院营养科主任、第三届全军临床营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吕利表示,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热能的主要来源,长时间不摄入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身体热能代谢不足,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等的正常代谢同样会受到影响,表现在免疫功能、免疫力水平下降。
吕利建议,公众尽量按照膳食宝塔建议的热量要求摄入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是以减肥为目的,也不宜盲目少吃或戒断碳水,而应有意识地依据膳食平衡宝塔摄入丰富多样的营养素来源,仅在摄入总量上把控就好,即老百姓常说的吃七八成饱。
盲目进行中高强度运动不可取
报告显示,约22.6%的受访者认为,必须每天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忽视了盲目进行高强度运动导致的过度疲劳以及对于自身免疫力的负面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尤春英表示,适量运动是提升免疫力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如果不顾及自身的身体条件盲目地进行大运动量、高强度运动,很容易造成身体免疫力下降。
尤春英建议,普通人运动健身要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和强度。在运动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再酌情增加运动量和强度,避免超出自身对运动负荷所能承受的能力。另外,在大负荷运动期间及之后,除了及时补充水分外,也应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电解质、矿物质与维生素等,以便及时补充体力,快速消除疲劳感。
选择保健食品应先咨询专业人士
报告显示,为提升免疫力,国民最倾向于购买营养素补充剂类、功能改善类和调节身体指标类这三种类型的保健食品。其中56%的受访者是为自己购买,其次是为老人孩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购买。
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受访者对保健食品仍然持怀疑态度。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锋表示,国民对保健食品应当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在免疫力提升方面也不能忽略保健食品的营养保健功能。普通人可以考虑通过咨询医生和专业营养师等方式了解自身是否缺失某些营养,进而有针对性地补充。建议公众在选用保健食品时要认清认准产品包装上的“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依据其功能及适宜人群有针对性地选择。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