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反复高亮的mRNA型疫苗的『不良反应』,究竟应该怎么看?

图片
一个劲地在微博等国内门户社交平台上看到连篇刷屏,报道的是辉瑞+BioNTech的新冠疫苗的各种『不良反应』,包括严重过敏反应甚至面瘫等等。
图片
有一部分人的心态在这个公众号里也就不多讨论了,没有意义、浪费生命,但另外大多数公众的心态可能会变成四个字:人心惶惶。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年之后的结果是,到年底不仅没有任何收敛,反而在全球范围内癫狂到了一个全新高潮——美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业已丧命其手,而死亡数字依然在24小时不间断地刷新,冷藏车充作临时太平间的操作又不得不开始,背后是春季冷藏车太平间里还有不少尸体还静静躺在那里无人认领。如此背景下,哪怕疫情控制得相对好得多的中国人也都明白最后能有效终结疫情的武器唯有疫苗,其他一切都只是在为疫苗的普及赚取时间缓冲。
是新冠吞噬人间,还是人类站立起来掐住新冠的咽喉,当希望只能寄托于疫苗之际,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就是最核心的两大要素。前者已经确切证明,而后者若令人担忧纠结以至于人群里很高比例不愿意接种,群体免疫始终无法形成,最后病毒反而通过长时间反复人际传染养蛊而突变,成功挣脱疫苗束缚的话,疫情的隧道还能有走到阳光照进来的另一端的那一天吗?
所以引领全球先锋的mRNA型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讨论是一个极有价值、非常重要的话题,本篇就来探讨一下。
红肿疲倦发热等接种后反应本身不等于不良反应
首先,很多人认为疫苗接种之后的红肿疲倦发热等全身反应本身就是疫苗的不良反应。
这是一种巨大的误解。
这种常见症状实际上正是接种之日开始到之后大概7天间本来就预定好需要进行评估的项目。这个概念有点绕,在疫苗领域专业上称为solicited adverse events(设定记录不良事件),也就是一定程度在事前就已经预估到一定程度会发生、并因此事先就安排好将要进行收集与评估。这些症状发生在接种之后,大多数发生在接种刚结束到之后几天的时间内,两者存在前后关系,不仅属于不良事件,且基于既往其他疫苗所积累的经验认为这种不良事件与疫苗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然而,如此这般存在因果关系的『不良反应』,果真就能够称之为疫苗的副作用了吗?
诚然,一些媒体及医师可能将其称为不良反应,但在真正对疫苗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的领域里,这种反应不叫不良反应,而是叫做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是有区别的。
为什么明明有前后关系也有因果关系,却偏要绕开不良反应、副作用,非要另立一个概念呢?这里有明确的科学根据。这是因为首先疫苗的目的就是通过将异物引入体内欺骗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以及其他强烈免疫应答)。如果注射下去完全没有任何反应,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的话,这个过程也就不存在,疫苗本身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一定程度令人不适的反应是需要的。这种反应因人而异,可能是接种部位的局部反应,也可能是全身性反应。局部注射部位接种后发生肿胀、发红、疼痛等等都是人体对疫苗产生了反应的证据。而有时候反应可能涉及全身,包括发热、倦怠、头痛等等,也都是人体对疫苗的正常回应。
但要注意的是,不是说只要这类反应就都是正常的了。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度很重要,必须在能够容许的范围之内,否则就是异常。在疫苗的一期、二期临床试验中会对这一点进行考察,此时若反应性过强,级别(Grade)达到3甚至4时,就必须对疫苗的量和频度进行调整、减少。
来看看实例:辉瑞疫苗的反应原性图表
图片
图片
图中标注为BNT162b2或30μg的项目就是辉瑞疫苗了,而Placebo就是安慰剂(生理盐水)。上图对局部反应进行了总结,显示红(Redness)肿(Swelling)较少见,但疼痛发生率高于安慰剂。而下图只展现了全身反应,可见发热、倦怠、头痛等反应发生的频率很高。
那么,这些算是危险的不良反应吗?
答案是NO。首先,大部分项目反应性为轻度(绿条)到中度(蓝条)。 譬如志愿者接种完疫苗后感觉有些倦怠疲劳但能够正常生活、很快就能恢复的话,就会在『轻度倦怠感』的一栏里打圈。 实际情况是,诸如此类的症状平均两天左右就全部消失了。换言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来的是,虽然一些反应出现的概率很高,但大多数都属于轻到中度,几天后就消退了。
但就是有一些媒体(不仅中国,国外也一样)会倾向于有意无意地暗示mRNA型新冠疫苗似乎全身反应频率很高,这完全是媒体的一种过度反应。再说一遍,譬如头痛和发热,不应该仅仅因为头痛和发热比例比传统疫苗高就下结论称新型疫苗不安全,因为真正决定安全不安全的是反应症状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基于目前披露的数据和证据,mRNA疫苗的反应原性是安全的、可接受的。的确,mRNA型疫苗比传统疫苗更容易产生这种反应(特别是第二次注射之后),但请注意:这反过来也可以认为人体对这种疫苗反应非常良好到位,诱导出的免疫效果十分显著。
实践层面来看,若接种后第二天开始发烧的确会影响工作,考虑到这一点最好提前作好相应准备,让自己第二天视情况可以随时请假休息(事实上目前美国CDC也正在收集相关数据、考察疫苗接种对生活工作影响的程度)。同时,新冠疫苗接种后的发烧是完全可以放心服用退烧药的,没必要硬扛。
极少数情况下的确存在严重过敏发生的可能性,但零风险选项不存在是关键思维原则
的确,现有的各种疫苗极少数情况下会发生严重过敏反应,mRNA新型新冠疫苗当然也不例外,且也已有相关报道,譬如疫苗刚开打没过多久英国就有医护人员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而过敏性休克属于严重过敏反应,情况猛烈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但这是一方面,说明这种情况的确存在而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而另一方面,虽然感觉上去世界各地都在报告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我们却需要进行鉴别:有时候一些无关的其他状况也可能因为前后关系而被误判为严重过敏,譬如血管性晕厥等。因此在疫苗方面风闻各种消息的第一时间,所有怀有不愿侮辱自己头脑的自尊心的人都应该先冷静,随后寻求情况的细节。
接下来,就要看较严重反应的发生概率了。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为什么辉瑞也好、莫得纳也罢,明明都认真做了三期、三期里没什么大问题,却依然会发生这样的不良反应?道理非常简明:临床三期里都没有出现过的过敏反应发生在疫苗上市后的大规模接种过程中实在是太过自然,没有任何值得大惊小怪的。Why?
因为概率不同。
因为对于上市疫苗发生较严重过敏反应的概率实在太低了,通常在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之间,极其罕见。所以哪怕临床三期(数万人规模)没有发生的情况,发生在大规模实践中并无反常。而且安慰剂也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在美国FDA发布的临床试验报告中,接种30分钟内发生的不良反应比例竟然相差不大
图片
而总体上临床试验中疫苗的过敏反应也只是比安慰剂组稍稍高一些:0.63%VS0.51%,每1000人中多1人。这个数字,恐怕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低很多,或者大多人可能想不到安慰剂都能构成如此程度的『过敏反应』。为什么?因为人类是高智商的心理动物,除了肉体之外,人还有心因性因素。
比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时,多数疫苗的问题源头来自于赋形剂(excipient)。因此,很多问题可以提前应对,譬如对疫苗赋形剂进行皮试,这样往往就能够实现不适感极其轻微的接种。而很多疫苗虽然类型不同,但所使用的辅料却常常是共通的。
本次辉瑞疫苗所使用的赋形剂里含有PEG2000(PEG:聚乙二醇),这也是现在被认为可能引起较强烈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既然如此,若必要可以考虑先行皮试,但PEG本身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的状况非常罕见,FDA自2005年到现在每年接受到的有关PEG3350的过敏性休克报告案例<10,没有理由认为mRNA型疫苗所使用的PEG会和其他系谱广泛的使用PEG的药物有本质不同。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发生于疫苗的过敏是一种抗原特异性状况,也就是说要引发新冠疫苗过敏需要对新冠疫苗所含成分有严重过敏史的人才会需要禁忌、不能接种,一般普通公众,哪怕有过敏体质的也不是说就此应该对MRNA型新冠疫苗敬而远之。譬如说对鸡蛋过敏、对牛奶过敏、对青霉素过敏绝对不等于对PEG过敏、对疫苗过敏。这两天甚嚣尘上被反复报道的美国一名医生在接种莫得纳疫苗之后不久发生类似过敏性休克反应,其中提及他之前有贝壳类海鲜过敏,让很多人神经高度紧张,以为自己海鲜过敏于是莫得纳疫苗过敏。这没道理,只可能是这名医生不仅贝壳类过敏,同时还对疫苗关键成分如PEG过敏。
再看看大背景:美国用了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到现在接种已经将近200万次,6人被明确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但经过治疗之后都已经恢复。而就在同时期里,哦不,应该说是更短的仅仅一周时间里,有至少13000人死在新冠病毒手里。
更加大的背景是:直到今天,现代医学里每2000次青霉素使用中就会引发一起较严重的青霉素过敏。平均每200人中就有1人会在接种某一个医疗方案的全程中引发过敏性休克。但为什么青霉素没有直接扔进垃圾箱里,为什么现代医学的医院不整体关门让位给中医疗养院?这是因为一切选项都是权衡利弊、比对Risk&Benefit之后的决策,绝对安全、绝对危险这类描述本身,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成为选项。
所以感受一下。小于十万分之一的较为严重但可救治的疫苗不良反应VS新冠疫情肆虐对于一个社会的杀伤力。一切毋庸赘言。
人间不存在零风险选项,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时代里。接种疫苗的确不是零风险,罕见情况下的确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另一头不接种疫苗的话一样承受着风险,那就是一旦感染十几人中至少有一人就要住院、运气稍差一些就要上呼吸机,最后一百个人里有1人将不得不接受最多有机会和家人视频电话告别之后被新冠夺去生命的结局。在中国,情况似乎是好一些,但请不要忘记:难道你这辈子就不想出国去看看?难道你不想往来各国之间发展学习、职业和人生的机会?就算你拍胸脯说你这辈子老死不出国,你也要做好漫长疫情导致病毒变异最后倒灌进国内的风险。以及千万不要忘记新冠病毒人畜共患,各种哺乳动物随时可能成为你意想不到的病毒蓄库,无视国境地在你身边炸开。一句话: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存在零风险的独善,新冠疫情如果不解决,尤其是如果不靠疫苗解决,最终遭殃的是全世界人类,不分肤色、没有国籍。
媒体此起彼伏报道的各种不良反应,证明了什么?
最后还有一点颇值得一提,有关我们应该如何去看互联网上光怪陆离地带着的各种节奏。看完上面这些文字,头脑清晰的各位一定能自然领悟这样一个道理:当你看到各种有关mRNA型疫苗的不良反应报道时,即便已经剔除了各种混淆因素,证明了的确是源于疫苗的不良反应,你也会明白——这些完全无法证明疫苗是不安全的、危险的。因为就算把临床三期做完,涉及的人数依然不能和上市后的超大规模实践接种相比,三期只能尽可能考察较大人群下的安全状况,无法保证绝对安全。因此,在现代医学里才会有上市之后的『四期』概念,也就是三期结束、上市之后依然需要严密监控、随时应对。实际上由于疫情凶猛,救命与严谨之间必须达到最佳折中,mRNA型疫苗并没有完成严格意义上的经典临床三期,所以辉瑞和莫得纳疫苗的批准属于紧急使用授权权(EUA、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而完整三期的安全数据要到明年春天才能完成,之后才是真正四期。但即便遵循经典三期来走,依然无法杜绝上市之后发生较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还是人数的问题。于是你可能会问:那么媒体各种亢奋地报告一个又一个不良反应能够证明的是什么呢?好问题。能够证明的是——任何疫苗都应该做三期的必要性。这是因为若做了三期都不能保证绝对安全,还必须严密监控、随时收集相关状态和数据的话,不做三期那还了得?那将是什么程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啊?所以你再去看看俄罗斯的SPUTNIK卫星疫苗,连二期都没有好好做过的,这样的疫苗你敢用吗?虽然你可能没有听说过俄罗斯疫苗有任何不良反应的报告,但你若认为那是因为卫星疫苗非常安全、不可能有任何不良反应的话,那我只能对你笑笑,只能说你若Happy、便是晴天了。看到这里,你会明白我并不反对媒体大张旗鼓报道不良反应本身——哪怕有点喧嚣有点标题党甚至有点夸张带节奏,但这些副作用之外有着关键的价值,那就是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或者任何疫苗任何药物的安全性,的确需要随时密切监控,毕竟人命关天。但媒体能够展现出这种正面价值的前提是你能够看得懂、能够以科学与思辨做合理过滤,而不是直接被带进沟里。当然,我还看到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还有很多账号根本也不是在合理讨论不良反应什么了,而是上升到显然带着情绪和印象操作意图的扯淡,这背后目的是什么我也不清楚、也不想了解,这些已经不在讨论范围。
疫情时代,小至个人大到社区乃至社会,今晚讨论的这个问题很重要,远不只是『喜欢羞辱自己智商属于个人自由』这么简单。只要有可能,真心希望大家都越来越明白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好自己和自己在乎的人的健康乃至人生。
明后天若有时间,还想写一写mRNA疫苗与许多人关注并恐惧的ADE效应。这也是有关这一种全新疫苗安全性的重要话题,希望继续有幸获得大家的支持与不弃